摘 要:中國古代史是高職歷史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高職中國歷史學在學生評價方面存在不少的弊病,出現(xiàn)課程教學質量不高,學生主動學習意愿和動力不足等現(xiàn)象。為此,研究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學生評價現(xiàn)狀,探究高職中國古代史教學改革過程中關于學生學習評價層面的改革尤為必要。
關鍵詞:高職;中國古代史;學生評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
中國古代史是高職教育歷史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課程知識主線為史前社會到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內容涉及整個時期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覆蓋面廣,跨度大,因此在課程教學上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和難度。新形勢下,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順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也為滿足市場對歷史學專業(yè)人才的要求,高職中國歷史學課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教”方面的改革之外,更要注重以學生為主的“學”方面的改革,完善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改革,以多元化、系統(tǒng)化的評價促進高職學生實現(xiàn)專業(yè)基礎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一、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教學現(xiàn)狀中關于學生學習評價方面存在的弊端
所謂教學,既包括教,又包括學。只有達到教與學的相互適應、相互配合,課程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整體提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學科在教方面的改革已經頗有成效,不僅使學科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一定的提升與重視,而且在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也有所提高和進步。然而,在“學”的層面,尤其是對學生學習評價方面,改革仍然不到位。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學科教學現(xiàn)狀中,在對學生學習評價方面主要存在的弊端如下:
(一)評價方式單一
眾所周知,恰如其分的教學評價一方面能夠客觀的反映教學成效,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鼓勵學生爭取更大的進步。然而,在高職教育中,中國古代史一直都被視為“死記硬背式”學科,因而在針對該學科進行評價時,也往往采取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以及計算學生日常出勤率來進行考核。這種趨近于機械化、公式化的評價方式單一、刻板,缺乏創(chuàng)新,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該考核方式還偏重理論、忽視實踐,偏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凸顯出明顯的片面性,難以全面、科學地評價出學生的真實能力。
(二)評價主體一元
目前,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學科對學生學習評價的主體為任課教師,“出題——閱卷——評分”全過程幾乎只有教師一方參與,忽視了學生參與的重要性和作用。在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一元化評價格局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得到有效提升。更有甚者,還會滋生一些投機取巧的行為,通過“套近乎”的方式拉攏任課教師以博得更好的成績。當前,這種主體一元的評價模式已經嚴重阻礙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針對這方面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職中國古代史教學關于學生學習評價改革應堅持的原則
在高職教育中,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將學生分出三六九等,而在于更好地激勵學生實現(xiàn)理論、應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同時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中國古代史的積極性和興趣。為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針對高職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關于學生學習評價層面進行改革應當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促進知識學習的原則。通過改革學生學習評價模式、方法及內容,有效激發(fā)高職學生主動學習、參與課堂的熱情和積極性,提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二是促進能力提升的原則。中國古代史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知識,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等方面。在對學生學習評價進行改革時,應當以促進高職學生能力提升為主,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歷史信息中蘊含有豐富內涵的知識與內容,通過不斷完善評價方式和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探究、合作,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
三、中國古代史教學關于學生學習評價改革的策略
(一)及時轉變評價觀念
觀念轉變是高職院校中國古代史教學評價趨于科學、合理的首要任務。轉變觀念,既要轉變高職歷史學教師教學評價觀念,又要轉變學生對高職中國古代史學科學習觀念,以更加客觀的視角進行學科評價、學生評價,將高職中國古代史放置在其應有的地位,同時對學生實施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
(二)革新評價方式、內容
在觀念得以成功轉變前提下,高職中國歷史學課程的多元評價體系構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革新評價內容,轉變過去重理論、輕應用的觀念和做法,堅持理論和應用實踐并重,在評價內容設置上盡可能全面,做到既能考查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的深度和廣度,又能考查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及過程,進而更加立體、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的情況;二是革新評價方式,摒棄傳統(tǒng)以“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轉而采取開卷、閉卷、論文、口試等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評價方式上盡可能多元,為全面地評價和了解學生提供更多的觀察“平臺”。
(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在針對高職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情況進行評價過程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教師為主的一元化評價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為此,除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外,還應當積極發(fā)動學生參與自評或互評,構建多元的評價主體,豐富評價內容和方式,從而使學生學習評價更具成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改革高職教育中國古代史學科學生學習評價方式、內容及評價主體時,既要做到有效克服傳統(tǒng)評價模式下的諸多不足,又要堅持公平、公正、全面、客觀的評價原則,及時更新對學生學習評價的觀念,革新評價方式及內容,完善評價主體,以此來踐行“以學生為本”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為學生實現(xiàn)更好、更優(yōu)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盧華語.淺談中古史教學中的課外延伸活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9).
[2]張曉輝,趙善德.暨南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探討[J].歷史教學,2015(6).
作者簡介:
康曉瑋(1986—),男,單位:石家莊理工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