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潤澤
摘 要:從我國教育中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專業課程來分析,計算機的內容連接結構是屬于一種螺旋推進式的連接體系。由于受到我國的新課改的不斷影響,我國高中院校主要是是以培養計算機軟件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能型的人才為最終目標,所以在培養的過程中必須突出計算機軟件課程的體系特色,同時不斷地加強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改革工作,以實踐教學為主要的突破口要堅定不移的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
關鍵詞:高中;計算機;軟件技術
我國的高中院校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要堅持以“以行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必須要結合自身的特點與人才培養的目標有效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適合我國高中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才能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之路,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工作,最終實現有效的促進專業發展[2]。
一、明確培養目標的定位
我國高中院校教育一開始就明確的提出:高中教育要面向本職專業,要注意培養學生將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效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全面發展的。由于計算機專業未來所面向的工作崗位主要是服務于社會的,所以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就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軟件藍領”精神。所謂的“軟件藍領”就是指工作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崗位責任感,認真細致和吃苦耐勞的優良作風,良好的與人溝通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等。而“軟件藍領”必須應當應具有的基本能力是:具備查閱,翻譯中英文專業資料和日常的語言交際能力,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獨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再學習的能力。而“軟件藍領”應當達到的專業能力是:掌握計算機硬件,軟件基礎知識,數據庫知識,軟件工程,掌握當今流行的編程思想,開發語言,開發工具和開發平臺,對軟件工程化開發過程和規范有較深刻的認識,對編寫的程序有良好的熟練度和規范性等等.所以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從學生高中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傳授給其這些知識和技能。
二、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螺旋推進式”課程體系的有效建立[1]
計算機的軟件技術專業的技術主要包含有:課程程序設計技術,數據庫技術,軟件工程技術三大內容。這三個內容對于學習計算機軟件的高中生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這三個內容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個內容沒有得到有效的掌握,那么其他兩個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非常的吃力。所以如果想要有效的將這三項技能得到顯著的提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需要由低到高地進行慢慢的積累,所以在這時候整個能力的形成過程呈現出一個“螺旋推進式”的圖像體系。這時候就必須應該由相關的軟件專業的人才制定出有效的課程方案,而設計的每門課程都應當是一個環路的組成部分,每個環路相關的幾門課程教學結束后,需要通過一個實踐課程來評價這幾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同時也由這個評價結果決定學生是否可以進入到下一個課程環路。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這樣以環環推進的方式,才能有效的促成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合理掌握,這就是“螺旋推進式”課程體系的本質內容。
三、不斷深化專業改革工作
計算機軟件專業“螺旋推進式”課程體系直接決定了我們在高中計算機課程中要注意培養人才在生產上實用性,技能性,于此同時還要當考慮課程理論和內容之間的連慣性,它不同于高職專業,因此在高中教學與管理中要注意專業的大膽改革和更新,要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
1.計算機軟件技術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3]
眾所周知,我國關于計算機軟件開發的領域和技術范圍非常的廣。所以在技術的選擇上,我們應當采用北大青鳥ACCP課程體系的20/80原則,8O%的時間重點講解在使用的20%的核心技術,同時舍去80%的時間才能學會的20%的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以案例為中心開展教學內容,并且適當地將多個案例聯結成一個工程項目。以選擇案例來展開教學可以提高課堂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2.實現課堂的標準化教學[3]
如果才能實現高中課堂的標準化教學?首先學校要高度的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實現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提升。標準化的教學與“個性化教育”以及“因材施教”這兩個教學方法是不同的,它必須強調“因生產過程施教”,“因用人標準施教”的教學體系,也必須具體的體現出高中課件的標準化,備課的標準化,授課內容的標準化,授課過程呢標準化等等。
3.提倡“職業技能標尺”教育理念
所謂“職業技能標尺”就是指對IT人才在培養的過程中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在IT人才的培養領域當中,合格人才自古以來都一直是比較模糊的概念。所以在這里,我們把學對生編程的熟練度(學生畢業時編程代碼量達20000行規范代碼,5分鐘完成一段連接數據庫并具有增,刪,改,查功能),規范度(要求學生通過專用的規范度測試軟件,編程的規范度達到90%以上)和職業素質(要求通過課程實踐的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團隊協作等職業精神)等等來作為明確的培養目標。將這些內容納入到對軟件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考核工作中,這樣不僅可以使教育產品有了具體的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同時讓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中就成為企業的實用型人才。
四、小結
我院關于計算機軟件技術專業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緊貼社會軟件技術的最新發展。讓學生熟悉軟件工程方法和主流開發工具,在日常的教學中就培養過硬的編碼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高度的重視受教育者職業能力的形成。教師在課程設置中要強調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的有效合理銜接性,在教學的過程和教學環節上適當的引入校企真實案例,強化學生的崗位針對性訓練,以次來不斷地達到零距離上崗的目的,為國家培養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劉志成,高中軟件技術專業螺旋推進式課程體系的構建,計算機教育,2014年11期.
[2]章劍林,江錦祥,高中產學研結合的探索與實踐,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交通學院,第7卷第1期.
[3]北大青鳥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北大青鳥IT職業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經驗匯編第一集,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