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軍(本刊記者)
調速不減勢 量增質更優
——扎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文/張 軍(本刊記者)
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在追趕超越中,陜西經濟不僅實現了量的增加,更實現了質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要求,要扎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兩年來,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特別是能源工業低位徘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牢牢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全省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2016年,全省全年生產總值增長7.6%,地方財政收入增長6%,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7.5%和8.2%。經濟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國中間位置。
經濟增長穩、就業物價穩、農業基礎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增長質量持續優化,發展效益持續優化……陜西經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不僅實現了量的增加,更實現了質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時指出,陜西要確立新的發展理念,既要看速度,又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中實現有質量、有效果、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
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省委、省政府以總書記講話為遵循,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扣關鍵環節精準發力。
全力穩產促銷保工業,充分發揮工業穩增長的支撐作用。2016年,我省實施工業強基重大工程,及時出臺工業穩增長促投資21條措施,全力確保煤炭、石油等能源化工產業在“穩”的基礎上力爭有“進”,天然氣、電力、新能源和化工保持較快增長,新能源發電裝機增長47%,能源工業增加值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1個百分點。同時,保持非能源工業高速增長,圍繞產業鏈和龍頭產品、重點項目和企業,積極開展協作配套和產銷對接活動。全省新增規模以上工業506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增加到5497戶,資產總計超過2.81萬億元,實現了經濟增速企穩回升,企業經營規模穩步擴張。
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2016年,我省落實省級領導包抓重點項目機制,出臺擴大有效投資考核獎懲辦法等政策措施,促進重點項目盡早竣工形成產能。全年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157.2億元,集中推介100個PPP項目,總投資1081.7億元。600個省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過4800億元,西安地鐵6號線等90個項目全部啟動建設,高速公路建設規模達到1000公里,西安地鐵三號線、寶雞吉利博越整車等項目相繼建成,完成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總體規劃、沿黃城鎮帶建設規劃編制,省級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建設投資134.13億元,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6萬億元、增長11%,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
深挖消費增長潛能,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省加快培育電子商務和信息消費等消費熱點,加速向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延伸,開始向制造業滲透,涌現出大批典型電商企業。阿里巴巴一達通等20多家知名電商企業在我省設立區域總部,陜西森弗、西域美農、定邊國泰等一批本土電商企業加快成長。2016年,全省新增國家電子商務示范縣15個,各市、縣電子商務專業園區吸引大批電子商務應用和服務企業入區聚集發展,園區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日益完善,已成為全省電子商務的主要載體。全省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實現1016.8億元,總量列全國第11位,西部第二位,對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37.7%,農村電子商務更是走在了西北五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我省新能源和化工產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營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我省堅持“放管服”三管齊下,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取消,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權責清單全部公開,全面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引導民營企業堅定信心、加快發展。2016年,全省非公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結構趨優的良好態勢,新登記私營企業增長23%,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00萬戶,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6.7%。
針對我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持續下大力氣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兩年來,省委、省政府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發展向高端化邁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省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及時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構建“1+5”政策體系。2016年,去產能方面,深入推進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通過減量置換、深度轉化等方式,分別化解壓減煤炭、煉鐵、煉鋼過剩產能2934萬噸、160萬噸、70萬噸,多項工作提前或超額完成了任務。去庫存方面,出臺提高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率、支持農民進城購房等11條措施,西安房地產去庫存周期降至11個月,整個房地產市場保持穩定態勢。去杠桿方面,著力推進法制化、市場化。降成本方面,綜合施策為企業降低成本32.5億元。補短板方面,省上發布了創新驅動、改革開放、民營促進、服務升級、生態文明、收入倍增、脫貧攻堅、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金融創新等十大補短板戰略行動方案,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
新興產業蓬勃興起。我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布局,重點部署“不冒煙、能耗低、產出高、掙錢多”的高端項目,精心布局,積極實施,以投資結構優化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出臺《中國制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智能終端制造等新支柱產業。2016年,新舟700飛機獲訂單185架,中興通訊智能終端總產值170多億元,電子信息產業保持超高速增長,汽車產業進入快車道,新材料產業穩步推進,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達2607.24億元,占GDP比重10.7%。
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著眼于激發內需潛力、帶動擴大社會就業、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我省持續推動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2016年,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3662億元、增長21.8%,寶雞、漢中等14個市縣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互聯網金融、研發設計、軟件信息等10大服務業新業態初具規模,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41%。
我省是科教大省,科教優勢令人羨慕:上百所高校、上千個科研院所、上百萬專業技術人員……總書記在講話中,殷切希望陜西“要把這些資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
兩年來,省委、省政府抓住創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西安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機遇,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最大限度釋放我省科教優勢潛能,著力打造具有陜西特色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
全力推進創新示范區建設。我省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綱要》,推動7個國家級高新區、11個省級高新區聯動發展。支持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科技成果轉移與轉化、科技金融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鼓勵西咸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先行先試,提升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撐引領全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各高新區優勢呈聚集發展之勢。2016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增長29.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46.7%。
全力推進軍民融合。我省充分發揮軍工單位眾多、科教資源富集的優勢,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打通軍民融合的通道,培育軍參民、民參軍的特色企業,把軍工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目前,已有500余家軍民融合型企事業單位,涵蓋航空、航天、兵器、電子、船舶、核工業六大軍工領域,形成了廠、所、院、校相互配套,較為完整的科研、試驗、生產體系。2016年,我省一批軍民融合重點項目順利實施,西安航空、航天、兵器產業基地和漢中航空產業基地年內10個重點項目先后建成,另外還有27個項目開工建設。國防科技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0.2%,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全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圍繞創新驅動體制機制改革,我省先后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明確了對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財稅政策及評價機制,提出構建校企新型研發平臺、軍民融合“人才池”、產業聯盟“專利池”等轉化通道和載體,完善“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創新體系,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助推各類創新創業載體遍地開花。全省累計建成45家國家級、91家省級眾創空間,21家國家級、23家省級星創天地,共培育企業2234家,吸納就業3萬多人,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2016年,我省共獲授權專利48455件,同比增長45.7%,增長率居全國第1位;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802.74億元,全國排名第4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81%,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顯著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陜西要找準定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要通過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使陜西進入向西開放的前沿位置”。
兩年來,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陜西走向開放前沿的有利時機,跳出“城墻思維”,全面推進“一帶一路”五大中心建設,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構筑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大通道。我省充分發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區位優勢,加快打造鐵路、航空、數字大通道。始發自西安國際港務區的“長安號”貨運班列,已從最初的中亞五國,開到了華沙、漢堡以及莫斯科,截至2016年底,已累計開行267班。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線,目前已達到42條,可以通達18個國家和地區。西安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順利推進,將打通絲綢之路經濟帶信息通道,實現公路、鐵路、航路、網絡、信息全面聯通。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掛牌運行,為陜西匯聚起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
搭建廣闊穩固的交流合作新平臺。我省積極搭建政府對話、企業合作、民間互動的交流平臺,擴大沿線國家發展共識。馬來西亞、波蘭在陜設立領事館,英國、意大利等13個國家在西安設立簽證中心。先后成功舉辦或協辦了絲博會暨西洽會、G20婦女會議和農業部長會議、外交部陜西全球推介會、“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等交流活動,全方位擴大了陜西的國際影響力。
開創“引進來”和“走出去”新局面。充分發揮陜西產業優勢,強化產能互補聯動,深化經貿、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依托楊凌示范區,為中亞、西亞國家在旱地農業、設施農業、綠肥種植等方面持續提供技術支持;依托西安港務區,全面擴大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旅游會展、電子商務等國際合作交流。積極推進中哈、中俄、中韓等產業園區建設,新設境外企業56家,形成“一帶一路”跨境經濟合作聚集區。2016年,全省對外投資增長55%,完成進出口總值1950億元,出口增長位居全國第二。
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關中圍繞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已經形成了以航空航天、汽車制造、食品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陜北圍繞“三個轉化”,著力推進煤化工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打造國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陜南加快建設原料藥種植加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在發展循環經濟上成果豐碩。三大區域互為依存、爭相發力,為全省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均衡、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全面深化各個領域改革方面,省委、省政府加強對全省改革工作的整體謀劃,出臺各類改革成果170多項,一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放管服”改革持續發力、經濟體制改革多點突破、國資國企改革系統推進、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營改增”全面實行……隨著改革舉措不斷落地,改革紅利加速釋放,老百姓的獲得感持續增強。
砥礪奮進的五年(一)
經濟總量實現“追趕超越”綜合實力跨躍新臺階
1. 經濟總量大跨越

2. 糧食總產連續13年超千萬噸
從2004年開始全省糧食產量穩居千萬噸以上,2016年為1228.3萬噸,其中夏糧479.1萬噸,秋糧749.2萬噸。
3. 工業化進程加速
我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10.3%;規上工業企業單位5560戶。延長石油、陜煤化進入世界500強,陜西法士特和西安隆基硅材料順利入選工信部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4. 投資總量翻番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8.8萬億元,年均增19.6%。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2012年的6.1∶37.6∶56.3調整為2016年的7.2∶26.9∶65.9,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