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榮景
西安國際港邁進自貿時代
◎文/陳榮景
以改革創新提升行政效能,甘做企業“店小二”,西安國際港務區依靠打造自身軟實力,從國內眾多“內陸港”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帶一路”上的外貿“明星”。
造港開埠,西安國際港務區曾開中國內陸省份之先河。在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的內陸城市“造港”,以開放姿態擁抱國際貿易,借助海鐵聯運,實現物流無縫對接,港務區成功將沿海口岸后移至西部腹地。九年中,港務區的發展愈加成熟和完善,借著“一帶一路”東風,這一最初由地方策劃的“內陸港”,正一步步站上國家層面對外開放的戰略高地。
2017年4月第三批自貿區掛牌,西安國際港務區站上自貿“風口”,邁進屬于自己的自貿時代。
隨著陜西、遼寧、河南等7地陸續開啟自貿區建設,國內正逐步形成一個從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自貿戰略新格局,借此沖刺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體系,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帶來更多支撐。陜西作為“新丁”加入,意味著更多發展機會,同時,也將不可避免與鄰近省份自貿區在交通、人力、金融等資源上產生競爭。
事實上,西安國際港務區參與這種省際間的新區競爭則要更早。2008年西安首造“內陸港”概念,通過建立綜合保稅區、公路鐵路集散樞紐,拓寬貨物進出口內陸通道。很快,伴隨著“一帶一路”春風,沿線各省紛紛效仿,爭先恐后投入“內陸港”建設:鄭州欲建成國際中轉樞紐航空港;蘭州欲建歐亞大陸物流樞紐;新疆擬打造以自身為中心的“內陸樞紐港”……可以說,從2010年起,每一個中西部城市都想以“造港”模式打通對外貿易通道,爭奪“一帶一路”物流樞紐核心地位。
截至2017年,國內在建“內陸港”多達70余個,作為先行者和引領者,其實西安國際港務區與諸多后來者相比并不占優。從區位上看,離東南沿海口岸更近的鄭州顯然更具交通成本優勢,重慶坐擁長江航道優勢,蘭州和烏魯木齊則離中亞更近。
在不利因素影響下,2016年,西安國際港務區實現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6億元,同比增長59.1%;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63.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8.7%。
“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切入點,加快簡政放權,堅持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相結合,才能助推貿易轉型升級。”陜西自貿試驗區統籌辦公室負責人、省商務廳副廳長李生榮認為,陜西自貿區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創新、效能提速,而國際港務區歷經九年,在“內陸港”競爭中始終保持優勢,也是得益于此。
造港易,運營難。自海關總署批復西安國際港務區開展跨境電商以來,園區入駐近百家跨境電商企業,大量出口企業依托郵政快遞渠道出口貨物,這其中海關國檢按照要求需要對每個小包裹逐一檢驗,每天最多只能查驗6000單。
對于一個以吞吐貨物為生的港口,效率就是生命線,國際港務區進行創新,駐地海關實施“大包過關”機制,將需要通關的小包,按照品類整合成大包進行檢驗,通關處理能力一下從通常的每天五六千單,達到如今單日最高12萬單,通關效率提升了20倍。
加入自貿區后,為進一步簡化企業辦事流程,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西安市率先在國際港務區實施“一口受理,19事項聯辦”,這比目前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聯辦制度還要多6項,并且將各項證件辦理時間統一縮短為3個工作日。
當好企業的“店小二”,西安國際港務區依靠改革創新提升軟實力,正推動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截至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新登記注冊企業1570戶,同比增長67%,累計注冊企業3790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3.3億元,同比增長10.02%;實際引進內資56億元,同比增長12%。
4月1日,載有41車集裝箱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出西安港,一路向西奔向9312公里以外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這標志著西安至布達佩斯的中歐班列正式開行。這是西安開行的第4條中歐班列線路,為推進貿易便利化,加快陜西自貿區建設,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構建起一條新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雖然是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港,但我們要以‘港’的形象和沿海港口站在一起。”西安國際港務區港口和口岸業務推進局副局長白秦濱說,港務區承擔著絲綢之路陸上交通樞紐的建設目標,必須不斷深化對外開放。
為助力對外貿易,自2013年11月以來,港務區先后開行西安至阿拉木圖中亞班列和西安至華沙、漢堡、莫斯科的中歐班列,線路連接中亞、輻射歐洲。截至目前,班列已安全運行1220天,總開行班列317列,發運出口貨物總重47.4萬噸。
通過這種陸路聯運、陸空聯運、陸海聯運,國際港務區為西部省市和周邊地區提供了全新的物流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在嫁接互聯網后,又形成一條“網上絲綢之路”——港務區跨境電子商務平臺。
在“洋貨碼頭”,一批批從國外運送的貨物正在通過海關檢驗檢疫,這是港務區管委會著力打造的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西安國際陸港保稅公司副總經理艾浩介紹,把跨境電商作為“內陸港”的核心業務之一,是港務區的一項商貿創新。西安跨境電子商務試點于2014年3月獲批,今年2月開啟直購進口業務,國內客戶向電商下單訂貨,電商在境外直接采購通過空運回國,目前每天形成5到6噸貨物吞吐量。
“洋貨”運進來豐富了國人的日常消費,但助力陜西經濟發展,關鍵是要讓陜西的物資走出去換取外匯。由于目前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煤炭、石油化工、制造業等傳統優勢行業正在經歷著一輪結構調整,作為西部地區大型機械設備制造、農副產品、煤炭生產大省的陜西,供給側改革壓力巨大。
西安國際港務區立足國家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面向陜西大宗貨品提供服務。定位于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平臺就設在國際港務區,交易產品涵蓋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黃金、棉花、煤炭等。在此基礎上,港務區又獲批了西北第一家進口肉類和進口糧食指定口岸。
“‘走出去’天地更加廣闊。”西安愛菊集團董事長賈合義介紹,借助港務區進口糧食口岸,2016年西安愛菊集團在哈薩克斯坦投資5720萬美元建設小麥和油脂加工廠,不僅進口原材料,也出口成品,擴大多邊貿易,增強陜西的國際產能合作,成為西安傳統企業“走出去”發展的典型案例。2016年,西安國際港務區簽約外貿項目50個,簽約額達440億元,同比增長30%。
對外貿易離不開金融支持,對于陜西自貿區的設立,各家金融機構都鉚足了勁,早早布局,搶占自貿先機。其中,中國工商銀行的陜西自貿區西安國際港務區支行在掛牌當日,即為自貿區某企業境外子公司開立了境內本外幣賬戶,并辦理首筆人民幣跨境資金池結算業務,這也是我省自貿區成立后自貿金融創新業務的第一單。
中行、建行、農行等多家銀行的相繼入駐,對國際港務區的發展既是看好,又是一種肯定。“國際港務區對于進出口業務金融支撐起到的關鍵作用尤其看重。”陸港保稅公司副總經理艾浩介紹,港務區積極對接銀行平臺,在跨境業務中率先完成支付平臺和公共支付平臺的系統對接,用戶在家上網即可完成跨境支付,極大方便了交易。
港務區對國際經濟合作產生的法律糾紛問題也十分關切。賈合義表示,由于各國法律體系不同、法律法規有差異,財務、商事糾紛必然頻繁。作為西安一個老牌“土著”企業,走出去要冒極大風險,一筆錢投入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此打水漂。針對困難問題,國際港務區積極與西安仲裁委員會溝通協調,在港務區設立起陜西自貿試驗區仲裁院和陜西自貿試驗區國際商事調解中心,為自貿區企業提供法律風險防范、商事糾紛調解與仲裁等國際法律服務,極大便捷了入駐企業在商業活動中解決國際糾紛,助力企業及早防范各類金融風險。
從物流到金融,再到法律服務,西安國際港務區的服務功能不斷加強。2016年,西安國際港務區打造的“金融小鎮”建成落地,這一項目將通過引導大宗商品交易、保險、基金、融資租賃、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進出口企業落戶,形成“千家金融企業、萬名金融精英”的聚集地。未來,西安國際港務區將成為管理資產金額5000億元人民幣、年利潤超過20億元人民幣,以西安為中心,輻射全國、連通世界的物流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