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崔萌 本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6月24日6時許,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突發山體高位垮塌,40余戶100余人被掩埋。此次茂縣山體滑坡落差達1600米,半邊山幾乎垮塌,山村被埋數十米深,使得搜救工作異常艱難。相關部門動用了各種技術手段,天上的衛星、空中的無人機、地面各種高技術裝備都參與到救援中來。
衛星當天完成災區3D成像
災害發生后,對地成像衛星為在第一時間查明災害情況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利用多星聯合監測四川阿壩州山體高位垮塌災害。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急調度高分一號、高分二號、高分三號、高分四號、資源一號02C多顆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觀測。在災害發生當天,高分四號、資源一號02C衛星已對災區成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哨兵雷達衛星24日18時和12日18時的資料制作了該地區災害發生前后的地表監測圖像和雷達衛星災后影像3D動畫,可以清楚看到垮塌山體形成的滑坡區范圍,以及垮塌山體碎石堵塞河道后在河谷地帶形成的堰塞湖。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根據各衛星過境情況,安排高分二號(25日、26日)、高分三號(25日、26日)、高分四號(25日、26日)對災區進行觀測,所獲取數據第一時間傳輸和處理,并將災后影像數據提供給相關單位。
專家表示,調度衛星并不意味著要衛星變軌。由于民用衛星攜帶的燃料有限,主要用于維持衛星高度,如果進行變軌,將消耗大量燃料,可能會致使衛星壽命減少。所謂調度,主要是改變衛星的拍照程序。以光學照相衛星為例,由于受到星上存儲空間、對地傳輸帶寬以及相機連續工作時間的限制,衛星不可能連續不斷對星下目標進行拍照,而是根據需要,按照程序對特定地區在特定時間內拍照。對其進行調度,就是改變其原有的拍攝計劃,使其經過災區附近上空時,對災區進行拍照。
通信衛星確保通信暢通
地質災害發生后往往導致通信基站和有線通信設施遭到破壞,進行指揮、電視畫面傳輸往往需要通信衛星的幫助。盡管此次災害影響面積有限,附近地面信號尚有效,但衛星通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災害發生后,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衛通鑫諾公司使用中星6A衛星資源,開展了四川移動超級基站通信保障工作、四川應急通信車保障工作。為中國移動4個超級基站、3輛應急通信車、1個衛星通信便攜站提供了及時的保障,為災區手機通信等重要通信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中國衛通還為四川廣播電視臺開通7×24小時綠色通道,保障災區現場電視報道順利進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的衛星通信設備也嚴陣以待。該公司前期與四川測繪局開展合作,為其提供了一批衛星通信車,集成了自主開發的國產VSAT衛星通信系統,用于戶外通信保障,并為四川安監局提供衛星通信技術保障。
綜合運用多種高技術裝備
相對于成像衛星,無人機有著使用靈活、分辨率高的優勢。災情發生后,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攜帶6架測量型無人機趕赴災區進行航拍,24日下午6時40分,無人機完成航拍任務,晚7時30分,該局測繪技術人員趕制出第一批災前災后影像對比圖和災區受災信息解譯圖。
武警黃金部隊調動214名官兵參與救援,抽調地質、水文和測量等專業人員以及飛控小分隊組成應急救援分隊,攜帶救援裝備84臺,無人機2臺,三維激光掃描儀1臺,測量儀器2臺,前往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排查工作。該部先后4次啟用無人機,累計工作近120分鐘,航拍覆蓋面積近30平方公里,傳回40分鐘災區第一手視頻資料,利用無人機三維建模技術,繪制完成首張三維災區圖和災區地質災害評估二維地圖,從不同角度對災區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類型、規模、區域、臨界因素等重要信息進行了詳細標識,為國土資源部救災指揮中心、駐地政府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救援通道設計、轉移安置受災群眾以及災后重建選址等方面提供信息參考。
武警黃金部隊發揮常年在川執行地質勘察任務,對當地基礎地質數據資料掌握充實的優勢,利用無人機和三維激光掃描儀檢測出的數據估算滑坡體的最大方量,制定施工人員撤離路線圖和疏散方案。同時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裂隙報警儀,在坡體側下方設立24小時值班人員。
此外,武警水電部隊緊急調集精銳救援力量參加救援,截至25日9時,已有183臺大型救援裝備到達核心區展開救援。四川熊貓救援隊等救援隊伍也立刻啟動應急響應,熱成像探測儀、聲波探測儀等裝備被投入到搜救當中。在現場,和救援隊員并肩作戰的還有一支特殊的救援力量——消防搜救犬,它們陪著消防部隊一起坐溜索過江,趕赴核心區救援。多只搜救犬連續工作十多小時,累癱在搜救現場。
據四川省安監局消息,26日11時10分左右,在茂縣山體高位垮塌救援現場,安監救援隊伍的邊坡雷達設備監測出垮塌位置發生位移和變形,極有可能發生二次滑坡,所有救援人員和媒體記者按照要求緊急撤離現場。▲
環球時報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