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山
孝子不阿諛父親,忠臣不諂媚君主,這是兒子和臣仆的盛德。
假如凡是父親所言就視為正確,凡是父親所行就視為善行,人們將其視為不肖之子;凡是君主所言就視為正確,凡是君主所行就視為善行,人們將其視為不賢之臣。然而世俗視為正確就視為正確,世俗視為善行就視為善行,人們卻不將其視為諂媚阿諛之人。那么世俗的威嚴豈非甚于父親?世俗的尊貴豈非甚于君主?
被認為諂媚君主,人們就會勃然變色;被認為阿諛父親,人們就會憤然變色。但是眾人卻終身諂媚世俗,終身阿諛世俗。比如用胡亂類比、矯飾言辭吸引人,可謂前后矛盾,言行不一。
人們選擇服飾、設計行頭、變動容貌,皆媚俗一世,卻不承認自己諂媚阿諛。人們樂于與媚俗者為伍,卻不承認自己無異于眾人,真是愚昧之至。明白自己愚昧,尚非大愚;明白自己迷惑,尚非大惑。大惑之人,終身不能解惑;大愚之人,終身不能開悟。
三人同行而一人大惑,仍可抵達目標,因為大惑者較少;三人同行而二人大惑,就不能抵達目標,因為大惑者較多。至言不能推廣,俗言就會獲勝。
(林冬冬摘自《今晚報》2017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