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偉+陳歌


摘 要: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是由采煤塌陷沉降地經生態修復形成的濕地公園,本文主要研究由于規劃范圍發生變化,對該濕地公園的功能區劃分、土地利用、濕地生態環境及資源保護各方面產生的影響,經分析表明此次范圍調整使得各功能分區職能更明確,對濕地公園更開展濕地動植物資源恢復和保育、濕地科普宣教活動、濕地科研監測以及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濕地公園;規劃調整;資源保護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9-0009-02
1 濕地公園概況
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北部,東鄰徐州市鼓樓區,北接銅山區。濕地公園周邊交通便利,距徐州市區約10km。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原為徐州市泉山區龐莊煤礦采煤塌陷地,由采煤塌陷地沉降形成,因與九里山組成“湖光山色”而得名。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九里湖東湖及西湖基本建成,如今的九里湖豐神秀姿,千余畝的水面湖波蕩漾。生態濕地公園的生態景觀效應已初步顯現,植物種類多樣,多以本土物種為主,植被的修復功能正在逐步改善。
2 規劃調整前后濕地公園范圍變化情況
目前,泉山區計劃將在九里湖西湖西側,建設超過 2700m2的徐州市采煤塌陷區綜合利用規劃展示館,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和利用的豐碩成果,介紹和推廣徐州市治理和利用塌陷地的成果經驗和做法。目前,該規劃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
根據《江蘇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2~2015 年)》,調整前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范圍為東經117°6'33"~117°7'21",北緯34°19'53"~34°20'44",東鄰鼓樓區、西至省道S322線、南至時代大道、北接銅山區,總面積為130.83hm2,具體見圖1。
調整后,江蘇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北以小北湖北側圍墻和東湖北側運煤鐵路夾茅線支線為界,南到時代大道,西至西湖西側水渠,東以夾茅線支線為界,省道S322線(徐豐公路)南北向穿境而過,地理坐標為北緯34°19′27.01"~34°20'24.36",東經 117°06′02.65"~117°07'22.14"之間,規劃總面積166.14hm2,具體見圖2。
3 規劃調整對濕地公園的影響
3.1 對功能區劃的影響
調整后,濕地公園總面積增大了35.31hm2。其中,保育區面積減少了30.38hm2,面積比例減少了28.97%;濕地恢復區面積擴大了62.27hm2,面積比例增加了34.75%。恢復重建區面積擴大了62.27hm2,面積比例增加了34.75%。宣教展示區面積擴大了2.64,面積比例減少了1.70%,合理利用區面積減少了0.55hm2,面積比例減少了4.78%。管理服務區移至交通便利的省道S322線與時代大道交叉口,面積增加了1.33hm2,面積比例增加了0.70%。
總體上說,本次規劃范圍的調整使得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受保護的濕地達到了114.47hm2,占規劃范圍總面積的68.90%,符合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同時,此次調整還將原來濕地公園范圍周邊易受人為活動影響的區域劃為濕地恢復區,為濕地保育區提供了有效的隔離緩沖帶,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護和恢復濕地,使得徐州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功能區劃更加合理,也滿足了今后公園發展的需要。調整前后分區定位的前后對應關系如表1。
3.2 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通過調整前后土地利用現狀比較發現,調整后增加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湖泊水面、公園與綠地、有林地,各增加了44.96hm2、20.90hm2、13.80hm2,主要集中在新劃入的范圍中。其他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各有消長,其中位于原范圍內北湖北側的采礦用地由于不利于濕地保護與恢復而被剔除,面積為17.98hm2;原范圍內的鐵路線由于將濕地公園隔斷,不利于整體的保護與發展,也被剔除掉,面積為2.44hm2。
調整之后濕地面積增加15.54hm2,濕地率隨著整體面積的增加有所降低。但是總體來說,從調整之后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上,本次調整均增加了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面積,尤其是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的面積,這些土地利用類型經過地形改造、濕地恢復等生態工程措施改造之后,能有效增加濕地公園內的濕地面積,完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調整后還增加了西湖西側河流濕地的面積。在現狀中,該河流與西湖水系互為獨立,但是在經過生態工程整治后,可將河流與西湖通過涵管溝通,增加水系完整性,通過該段河道凈化外圍水系,體現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對區域水質改善的成果。同時,調整后剔除了對濕地公園發展產生制約的鐵路用地、采礦用地等類型,更有利于濕地的整體保護和整個濕地公園的統籌發展。這些對九里湖濕地的有效保護恢復以及九里湖濕地公園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規劃調整后土地利用具體變化情況見表2。
3.3 對濕地生態環境及資源的影響
3.3.1 對生態系統保護的影響
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來說,原功能分區與新調整的功能分區雖有著相似的生態系統,但由于原有的功能分區內涉及到集約化的旅游資源,因而濕地生態系統遭受人為干擾頻度高,而調整后的分區則按照實際情況將旅游資源和濕地資源進行了合理的配比,所以調整后更有利于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3.3.2 對自然資源保護的影響
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而言,由于原濕地公園的范圍及功能分區不合理,造成其與游覽路線及開發建設相沖突,導致濕地公園出現濕地退化、鳥類和魚類的生存環境受到較強人為干擾等一系列問題。而小北湖區域與西湖區域經科學合理的生態治理之后,可塑造為河流、沼澤、淺灘等多種濕地生境,經過合理的規劃之后,完全可以滿足原總體規劃中對北湖區域的定位、規劃和生態功能的實現。與原北湖區域相比,該區域納入濕地公園范圍之后,將對原總體規劃中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發展定位將產生促進作用。一方面可以塑造更多的野生動物適生環境,擴大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范圍,恢復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自然濕地面積的擴大也更有利于自然資源的涵養和保護。同時,九里湖范圍調整后,將明顯擴大濕地公園的蓄水保水能力,發揮濕地的“綠腎”功能,有利于水資源的蓄存。因此,調整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是有利的。
3.3.3 對濕地鳥類的影響
對于濕地鳥類資源而言,調整范圍有利于更好地保護鳥類生境條件,從而有利于濕地鳥類的生存繁衍,促進濕地鳥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因此,調整濕地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能有效加強濕地鳥類資源的保護。
3.3.4 對濕地環境保護的影響
對于濕地環境而言,調整后,受保護濕地面積比調整前增加了31.89hm2,面積比例增加5.78%,受保護濕地面積明顯增加,其濕地資源比調整前明顯豐富,經科學合理規劃之后,一方面可以塑造更多的野生動物適生環境,擴大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范圍,恢復和提高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自然濕地面積的擴大也更有利于自然資源的涵養和保護。同時,此次調整還將原來濕地公園范圍周邊易受人為活動影響的區域劃為濕地恢復區,為濕地保育區提供了有效的隔離緩沖帶,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護和恢復濕地,使得徐州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功能區劃更加合理,也滿足了今后公園發展的需要。
4 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規劃調整以后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范圍四至邊界更加清晰,功能分區職能明確,濕地公園濕地資源將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與恢復。同時調整后也有利于濕地公園更有目的性地開展濕地動植物資源恢復和保育、濕地科普宣教活動、濕地科研監測項目的實施,以及濕地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黃成才,楊芳.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4,23(3):26-29.
[2]崔麗娟,王義飛等.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9(2):17-20.
[3]陳克林.濕地公園建設管理問題的探討[J].濕地科學,2005,3(4):2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