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蘇北,以窮而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質極度缺乏的窘迫中一天天地度過的。
我最不耐煩的季節就是春天,青黃不接,春日又很長,似乎漫無盡頭。春天的太陽將人的汗毛孔一一烘得舒張開來,使人大量耗散著體內的熱量。饑餓像鬼影似的跟蹤著人,攆著人。我盼著太陽早點沉沒,讓夜的黑暗早點遮住望著世界、渴望生命的眼睛,也遮住——干脆說死了——饑餓的欲望。按遺傳,我應是一位所謂身材偉岸的男子。然而,這一遺傳基因幾乎被營養不良撲滅了。有一段時間,我竟然粘在地上不肯上長。這引起了家里人的恐慌:莫是個小矮子!常常仰視別人的我終于有了一種自卑感,特別是當我走到高個兒孩子跟前時,總會有莫名的壓抑襲往心頭。大年三十晚上,我帶著要長高的渴望勇敢地爬門板。這是當地的一種迷信,據說這樣可以長得比門板長。然而無論我怎樣努力,后來也沒有長得比門板長。但之后基因的不屈不撓,還是使我忽然拔高了一截兒。饑餓的經歷刻骨銘心,因此,現在我對吃飯很在意,很認真,甚至很虔誠,并對不好好吃飯的人,大為不滿。
但是,我又有著特別美好且溫暖的記憶。我有一位慈和的老祖母。她是一個聾子。她有一頭漂亮的銀發,常拄著拐棍,倚在門口向人們極善良地微笑著。她稱呼我為“大孫子”。后來,我遠行上大學了,她便日夜將我思念。
還有父母,母親對我的愛是本能的、絕對的。她似乎總是沒有任何食欲,我從來也沒有見過她對哪一種食品有特別的欲望。她總是默默地先讓孩子們享用,剩下的她隨便吃一點。父親的文化純粹是自學的,談不上系統,但他又幾乎是一個哲人。一次,我跑到八里地外的一個地方看電影,深夜歸來,已餓得不成樣子,但又懶得生火燒飯去。父親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對我說:“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著,也應去抱回來。”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積極的生活態度;還有那片獨一無二的土地,也給了我無限的情趣和恩澤。
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水鄉。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櫓聲中,在漁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魚鷹入水)聲中,在老式水車的“潑剌潑剌”的水聲中長大的。我的靈魂永遠不會干燥,因為當我一睜開雙眼時,一眼瞧見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腦海里所記存著的故事,其中大半與水相關。水對我的價值絕非僅僅是生物意義上的。它參與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氣,我之人生觀,我之美學情調的構造。這一切,使我“舞文弄墨”成為可能。苦難給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彌補自己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編織明天的花環,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壯大自己,發達自己……
(節選自曹文軒《我的童年》。題目為編者加,有刪改)
寫法啟示
童年是美麗的,幸福的,快樂的。當我們長大后,童年的往事猶如一朵朵馨香的花兒開在記憶的深處,讓人沉醉,也讓人想念。作家的童年便是“特別美好且溫暖的”,他的童年里有慈祥的老祖母,有愛他的父母,有激勵他成長的苦難。美麗的童年,給了他性格、脾氣還有人生觀。可見,童年真的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啊。
文中,作者用樸實且充滿真情的話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溫馨美好的水鄉圖,這里有“吱吱呀呀”的櫓聲,有“噼噼啪啪”的跺板聲,還有“潑剌潑剌”的水聲,這些模擬聲音的詞語就是擬聲詞。同學們在寫作時,若能恰到好處地運用擬聲詞,就可以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的特點、人物的心情、動作的狀態,使讀者生發聯想,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訓練安排】
人們在同樣的時間內奔跑,錯過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風喚醒青蛙的春;錯過了浪花裂開心花,荷蓋展開青霞的夏;錯過了稻禾沾滿金露,樹木寄走枯葉的秋;錯過了山坡覆蓋白雪,水面凝結銀冰的冬……你是否留心過周圍的美景呢?
請以“季節”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1)文體自定(詩歌除外);(2)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3)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及想象;(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