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共青團云南省委在永平縣舉辦“夢在遠方,路在腳下——共青團與你同行”優秀外出務工青年經驗分享會。當地6名優秀外出務工青年的故事,樸實生動,平凡感人。
勤奮學習贏得信任
“我從一個什么都不會的普通職員,成長為能做方案也能做銷售的經理,收入也隨著自己的付出不斷增長。”年輕姑娘楊發清出生在永平縣杉陽鎮仁壽村,2009年在縣職業高中畢業后到昆明投奔親戚。
走在省城的大街上,她不認識怎么乘坐公共汽車,第一次聽說網絡產品。在一家公司應聘后,換了一個又一個崗位,憑著對工作的熱情、認真與負責,贏得老板和同事的信任,也積累了屬于自己的人脈跟客戶。她說:“我的夢想是將來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小公司,更好地回報社會。”
杉陽鎮小寨村村民馬維艾,最初在衡陽探礦廠的一個分廠做行車工,她發現廠區里有學校,晚上就去選修電算會計。后來分廠需要一名財務人員,她就調到了財務室做出納及倉管。一次,她發現自己簽字、會計和負責人已經蓋章的9000多元發票開重復了。如果不報事情可能就過去了,如果報了就是自己的責任。她最終還是向廠領導上報并請求處分。廠領導不僅沒有處分,還勉勵她細心工作。馬維艾提醒青年朋友“外出打工,難免會犯一些錯,但做人要對得起良心,不能讓小錯變成大錯。”
前幾年,馬維艾和丈夫到了常州,在一家私企打工。一次,因為看管的機器比較多、比較忙,她的工作服被鏈條勾住將人帶到機器上,肚子右邊受傷縫了12針,休息一個月才能上班。企業只報銷了醫療費及50元/天的誤工費。她至今很惋惜:“當時我不懂維護自己權益,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在外邊打工的人除了學技術外,還要多學法律才能維護好自身權益。”
腳踏實地成就夢想
“我從小就想有車有房,可是家里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杉陽鎮杉陽村村民張金文如今在深圳打工。他回憶說,1999年在南京打工,七八個人睡在一小間宿舍里,因太苦太累回到永平。2003年又到深圳,誤人傳銷團伙趁夜里翻墻逃走。后來,他再次到了深圳,在一家眼鏡公司打磨部工作,活計又臟又累,手指都會起水泡,水泡被磨破又變成老繭。從普工升到技工,又從技工升到管理層班長,工資一年漲兩次。
如今,張金文夫妻倆在永平老家蓋了一幢3層小樓。兒子初中畢業了,春節后一家人出去繼續打工、學技術,將來再回家創業。他深有感觸地說“我希望像我一樣家里土地少、沒有職業的年輕鄉親,設定好自己的目標、夢想,每天向目標奮斗,讓夢想成真。”
杉陽鎮興隆村村民王偉,夫妻兩人帶著大兒子在東莞打工。開始時,他一個人在惠州一家五金廠打工,干了不到半個月,因為性格問題甩手走人。兜里只有5元錢,飯都吃不上,還睡過公園。后來,在工地、酒廊干了幾個月,心想還是要腳踏實地,就到惠州電線行業做學徒。幾年來,工資從400多元漲到8000多元。
剛進廠,王偉從掃地、擦桌子做起,他用心一點點學技術,習慣了當地的飲食,也聽懂了廣東話,漸漸融入當地人生活圈。他總結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在社會上要善于與別人溝通,首先要誠信待人,別人的意見要耐心、虛心地接受;一個人要有自信,重要的是你愿意努力,工作經驗可以積累;要知道感恩,做事要考慮到公司的利益,也才能有你想要的回報。”
誠信為本實現精彩人生
“創業讓我明白了誠信贏天下的道理。”杉陽鎮興隆村村民肖永啟回憶說,15歲時,因父親生病家庭困難而輟學,務農兩年后由親戚帶到外地打工。一年春節,他在相館照了人生的第一張彩照,也發現了“商機”,就用半年工資買了一臺傻瓜相機,回家走村串寨照相。當時有人照相收了錢不送照片。他就先照相,村民滿意再付錢,效益好時一個月有300多元。
結婚后,他和妻子商量買了一輛拖拉機,從事運輸及百貨銷售批發。大保高速公路開工時,又到工地承包工程,用賺到的錢創辦了永平縣永啟拉絲制釘廠。憑著質量與信譽,小作坊變成了公司,在縣外還有3個分公司。他還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幫助當地老人、殘疾入學藤編技能,帶動620人就業。
永平旺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從顯,如今44歲。他出生于杉陽鎮興隆村,“起點”比同齡人要高一些,重慶建筑大學畢業后,回到大理州一所學校任教,兩年后辭職到民企“打工”,在大理、臨滄、昆明等地7個房地產公司,從項目部經理做到了總經理。
“目睹老家的親戚朋友拋家別子外出打工,究其原因是本地沒有規模化的產業,沒有可以邊打工邊照顧家庭的地方。”2015年10月,楊從顯回鄉創業,總投資1400多萬元,建成滇西一流的標準化生豬示范養殖基地。為支持脫貧攻堅,他采取“黨支部+公司+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讓1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分紅。
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8至10年時間,把杉陽鎮建設成為全省有一定影響的生豬養殖基地、生態農業基地、農業觀光基地及文化旅游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