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課堂開始,問大家一個問題:新中國八大重大科技成就中的兩彈一星,指的是哪兩彈?哪一星?很多人會毫不遲疑的回答: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這是否是你心中的標準答案?
王渝生教授說,這答案只能給66分。因為只對了2個。
1956年初,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當時錢學森還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并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錢學森的努力帶領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為了紀念這位中國導彈之父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綜合以上信息,再加上氫彈和原子彈都屬于“核彈”,所以兩彈一星應該指的是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科學素質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科技三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那什么是科學素質?科學素質包含了四個科學文化素質和兩個能力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運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所以,提高科學素質的首要目標便是對當今世界前沿科學知識的掌握。
習近平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努力,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中華科技成果
在綿延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聞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們的先人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取得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大批發明創造。新中國八項重大科技成就:“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雜交水稻、陸相成油理論和應用、高性能計算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青蒿素提取、基因組研究。

創新驅動發展
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
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2.5 %,技術對外依存度低于20%。
說到爭當創新國家,王渝生教授又解析了美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的創新模式,并得出結論:在爭當創新型國家時,我們應當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特點進行自主創新。使我國的自主創新站在國際技術發展前沿;二是要將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標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從四大發明到牽星術,前有地動儀后有天體儀,綿延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科技創新我們一直在努力,未來,我們風雨同舟努力前行。(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