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有些中考試題乍看起來“缺條件、無過程、難度超綱”,它們是學生眼中的難題,甚至被誤解為“偏題”、“怪題”.其實不然,如果解題方法運用得當,問題自會迎刃而解.本文以中考中的“浮力”試題為例,談談筆者對假設法的認識.
關(guān)鍵詞:假設法;中考;浮力
假設法是根據(jù)題目的條件,假設一定的情境,使問題簡化,從而方便求解.假設法又分為參量假設、反面假設、極端假設、等效假設等.利用假設法解答物理問題往往能突破思維障礙,另辟蹊徑,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下面結(jié)合具體題目談談以上四種假設法.
1 參量假設
有些題目給出的條件少,僅憑已知條件無法直接求解.因此,解題中必須恰當?shù)丶僭O一些輔助參量,根據(jù)這些參量之間的關(guān)系建立方程,在運算中消掉這些參量求得問題的解.
例1 (2008北京)歡歡利用小試管、螺母和細線制成一個“土密度計”,用如圖1所示的方法測量液體的密度.“土密度計”在酒精(ρ酒精=0.8×103kg/m3)中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為2cm; “土密度計”在水中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為3cm;“土密度計”在硫酸銅溶液中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為3.8cm.則此硫酸銅溶液的密度為kg/m3.
解析 本題僅知道“土密度計”分別在酒精、水和硫酸銅溶液中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 求硫酸銅溶液的密度.表面看硫酸銅溶液的密度與“土密度計”靜止時露出液面的高度是無關(guān)的,而且題目已知的量太少,讓人無從下手.實際上,仔細分析,“土密度計”是漂浮在酒精、水和硫酸銅溶液中的,所以三次“土密度計”所受浮力相同,繼而巧設參量,就會化繁為簡了.設“土密度計”體積為Vcm3,小試管的橫截面積為Scm2 ( 參量假設),則在酒精中“土密度計”受到的浮力:F浮=ρ酒精gV1=ρ酒精g(V-2S)①
在水中“土密度計”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2=ρ水g(V-3S)②
在硫酸銅溶液中“土密度計”受到的浮力:F浮=ρ硫gV3=ρ硫g(V-3.8S)③
①、②兩式聯(lián)立,解得:V=7S④
②、③兩式聯(lián)立,解得:ρ硫=V-3SV-3.8Sρ水⑤
④、⑤兩式聯(lián)立,解得:ρ硫=1.25×103kg/m3
2 反面假設
有些題目,如果順著題意僅從正面考慮,往往感覺千變?nèi)f化,無從下手.就算費盡艱辛得到正確的答案,也費時耗腦,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其它題目.如果這時假設一個反面現(xiàn)象,從反面著手,常常會茅塞頓開,迅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例2 (2013湖北荊門)如圖2所示,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的下端插入一根小鐵釘,使蠟燭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露出長度為L,當把蠟燭水面以上部分截掉后剩余部分()
A.還會重新露出水面
B.不會重新露出水面
C.以上兩種可能都有
D.無法判斷是否會重新露出水面
解析:蠟燭未截斷時,如圖2所示,其所受浮力F浮等于它的重力G,即F浮=G.將蠟燭水面以上部分截掉后,蠟燭的浮沉情況不明.此時不妨假設蠟燭余下的部分不動,仍浸沒在水中.那么它所受的浮力不變?nèi)詾镕浮,但蠟燭余下部分的重力G′小于蠟燭原來的重力G,即: G′
3 極端假設
極端假設是把研究的對象或變化過程假設成某種理想的極限狀態(tài)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的一種思維方法.運用極端假設可將某些繁雜的、難于分析清楚的物理問題變得單一化、簡單化,從而提高解題效率.
例3 (2012內(nèi)蒙包頭)將冰塊放在濃鹽水中,液面位置如圖3所示,若冰完全熔化,杯中液面高度將()
A.上升B.下降
C.不變D.無法確定
解析 本題可以利用物體的浮沉條件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變形公式,寫出冰漂在鹽水中時的V排的表達式;然后寫出冰熔化成水后的體積V水的表達式.兩相比較,得出液面的變化關(guān)系.這種分析過程涉及復雜的公式變形和數(shù)學比較,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其實,可以換個思路.冰塊熔化前, 因為ρ冰<ρ鹽水,所以冰在鹽水中漂浮.冰塊熔化成水后,假設冰化成的水集中為一“水團”(和冰一樣不能流動),因為ρ水<ρ鹽水,所以水團在鹽水中也漂浮.這樣,“水團”排開鹽水的體積剛好填補了原來冰排開鹽水的體積.但由于“水團”漂浮在鹽水中,有部分水露出鹽水液面,水會向四面流動,于是液面便上升了.
4 等效假設
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 通過假設把一個陌生問題變換為一個熟悉的等價問題,這就是等效假設.其中的等價問題,雖然只不過是解題中的一種假設, 但它卻會給解決當前問題帶來許多方便.
例4 (2004北京海淀)如圖4所示,一個半徑為r,質(zhì)量為m的半球,放在容器內(nèi),半球的底面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容器內(nèi)裝有密度為ρ的液體,液面高為H,己知球體體積公式是V=4πr3/3,球表面積公式是S球=4πr2,圓面積公式是S圓=πr2,則由于液體重力產(chǎn)生的對半球表面向下的壓力為.
解析 因為半球表面各處所處深度不完全相同,各處受到的液體壓強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直接用F=ps進行計算.一時之間,解題思路似乎進入了死胡同.但換個思路想想,可根據(jù)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 想到F浮=F底- F上, 于是將問題轉(zhuǎn)化為求半球底面受到液體的壓力和浮力之差. 但遇到的難題是半球的底面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 此時半球底面受到液體的壓力和浮力不存在,貌似此路又不通.這時,不妨假設此半球與容器底接觸不緊密, 這樣并不影響該半球表面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 所以并不影響半球表面受到液體的向下的壓力F上.
半球底面受到液體的壓力F底,F(xiàn)底=ps=ρgH×πr2=ρgπr2H;
半球受到的浮力F浮,F(xiàn)浮=ρgV排=ρg×0.5V=ρg×0.5×4πr3/3=2ρgπr3/3;
因此,半球表面受到液體的向下的壓力F下=F底-F浮=ρgπr2H-2ρgπr3/3.
綜上所述,假設法的運用,不僅能方便解題,更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需要強調(diào)的是:運用假設法,必須深刻把握“設而不假”的要領(lǐng),即假設的內(nèi)涵與問題本身并不矛盾. 否則,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參考文獻:
[1]楊華軍.分析物理問題的幾種特殊思維方法[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2,9:23-25
[2]江愛國.等效轉(zhuǎn)換法在運動類問題中的應用例析[J].物理教師,2014,1:7-8
[3]李永科.力學模塊假設法歸類總結(jié)[J].理科考試研究,2012,19: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