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莫桑
根據《吳氏宗譜》的記載,在其祖先遷入大濟村時,村前的濟溪上就已有兩座廊橋,這個年代比《清明上河圖》中著名的汴水虹橋都要早100多年。
廊橋不僅暗藏風水之術,廊屋中還設有神龕,供奉崇拜的神像,當地人相信,佛在橋上,人從橋上過,不入佛門也入佛門。
月山村因“二里十橋”而聞名,南來北往的商人帶著貨物經過此地,都要在這風水寶地上停留幾日,或換取當地特產,或到廊橋上叩拜神像,以求平安……

山高水長是慶元獨特的地理特征,由于群峰插天,溪流縱橫,慶元的先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墊石為步,伐木為梁,逐漸在這方山水中安居樂業。不過,當地多雨水,架設在溪、河上的橋梁常因此而損壞,于是,當地人便在橋上加蓋廊屋、側板以保護橋身——獨具特色的廊橋便在先祖的智慧中孕育而生。
據《慶元縣志》記載,自宋元以來,慶元縣共修建各式廊橋230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97座,為中國古廊橋數量最多的縣,被譽為“古廊橋天然博物館”和“廊橋之都”。
廊橋珍品早于《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
廊橋分為木拱、石拱、平梁等類型,其中木拱廊橋因其造型精美、技術含量高,被稱作廊橋中的“珍品”,在中國,木拱廊橋共有100余座,而其中20多座都在慶元。
慶元的木拱廊橋萌芽于唐宋時期,在元代趨于成熟,而到了明代,政府對百官第宅、庶民廬舍的建造規格出臺了明確的規定,而慶元縣的富賈名紳、大小官吏為了彰顯自家的顯赫,便紛紛出資修建氣勢恢宏的廊橋。一時間,慶元云集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木拱廊橋的建造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慶元木拱廊橋的建設也進入鼎盛時期,全國迄今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順著蜿蜒的舉溪進入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造型別致的如龍橋。在橋上廊屋當心間的隨脊枋上,可見25個題字:“明天啟五年歲在乙丑四月十二日乙丑谷良旦吳門從新修造。”如龍橋建造于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盡管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但這座廊橋依然風姿卓越,橫跨于舉溪之上,全長28.2米,有廊屋9間,廊屋兩旁覆蓋著三層風雨板,板上鑿有形狀各異的小窗,廊屋的內部雕梁畫棟,在當心間的頂部,還特意鑿刻了富麗堂皇的藻井,藻井內如意斗拱層層疊加,既美觀又能平衡廊屋的重力。廊屋內還有一塊古匾,上書“如龍橋”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相傳,這三個大字乃明代神童吳之球8歲時所寫。橋的南端設有橋亭,北端建有三重檐歇山頂鐘樓,遠觀如巨龍昂首,蔚為壯觀。每當夜晚降臨,人們站在橋頭看月色如畫,聽溪流有聲,澄澈的溪水倒映著閃爍的星光,恍惚之間,便當真覺得這橋是一條在天的飛龍了。
盡管如龍橋的歷史悠久,卻算不上是最古老的,在慶元還有兩座中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大濟村的雙門橋與莆田橋。公元1004年,吳氏祖先為避禍亂,遷入山高路遠的慶元縣大濟村,根據《吳氏宗譜》的記載,在其祖先遷入大濟村時,村前的濟溪上就已有這兩座廊橋,這個年代比《清明上河圖》中著名的木拱橋——汴水虹橋都要早100多年。
慶元廊橋的獨到之處遠不止歷史悠久,這里還有中國現存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廊橋——黃水長橋,以及中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黃水長橋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全長54.9米,凈跨17.45米,其廊屋數高達21間,引橋部分占了全橋總長的三分之二,在全世界的橋梁建筑史上都屬罕見。蘭溪橋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全長48米,凈跨36.8米,有廊屋9間,兩側設有紅色風雨板,每當陽光普照,紅色的風雨板在炙熱的陽光下閃爍,橋下溪水潺潺,遠觀,恰如“長虹飲澗”,十分壯麗。古人在建造蘭溪橋時,沒有使用一鐵一釘,全利用的是榫接,但經過了400多年風雨的洗禮,蘭溪橋的橋身依然十分堅固。當地人說,上世紀80年代,在遷建修繕蘭溪橋時,工人們拆卸到拱架節點榫接結構時,怎么也拆不下來,最后使用了鋼釬、汽車千斤頂等現代機械工具,并運用桿杠、蹺蹺板等原理,才將榫接逐一撬拔出。
橋廟合一廊橋里暗藏風水之術
自古以來,建橋都是大事,在古代的風水術中,人們將橋梁視為民居建筑的“外六事”之一,事關家庭的福禍、村莊的興敗,因此,建造時需格外慎重。在慶元,盡管廊橋眾多,但每一座都暗和了風水之術。
“藏風聚氣”是中國風水的基本原則,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形成了水口最能聚氣的觀點。水口通常分為來水口和去水口(水尾),在來水口建橋,可以指引財氣進入村中,在水尾建橋,則能形成關鎖,阻止村內的財氣、福分外流。所以,慶元的廊橋大多都建于水口上,甚至有20多座橋直接以“水尾橋”命名。
位于慶元縣百山祖鎮黃水村的黃水長橋就是一座典型的“風水橋”,根據《吳氏宗譜》的記載:“村東岡尾跨澗創為屋橋(黃水長橋),以關水口。”不過,黃水長橋竣工后,似乎并沒有起到“聚財”的作用,村里反而出現了“莊稼歉收、六畜丟失”的不祥之兆。后來,風水大師指出:黃水長橋所在的出水口過寬,不能聚財,而且還容易讓鄰村接走。經過風水大師的指點,村民把橋向上游遷移,建在了兩座形似惡犬的山峰之間,并且將廊屋延長至山腳,由原來的 15間改建成21間,最終形成了“家狗看門守財”的布局。沒想到,黃水長橋改建之后,村里果真風調雨順,世代繁榮昌盛。
廊橋扼水口要沖,能“藏風聚氣”,自然就被視為“凡間與神界的相連之處”,所以,慶元人就在橋上的廊屋中設神龕,供奉崇拜的神像,神像范圍廣泛,從祖先到神佛應有盡有:如龍橋供奉著大禹,蘭溪橋供奉著觀音菩薩……慶元人相信,佛在橋上,人從橋上過,不入佛門也入佛門。于是,廊橋就兼具了寺廟的功能,水上橋,橋中廟,橋廟合一,廊橋也就成了慶元人重要的精神寄托之地。千百年來,廊橋上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紅燭沉香氤氳裊裊,人們虔誠叩拜,祈求著風調雨順、合家平安。
雙門橋是“橋廟合一”的重要代表。雙門橋原名“臨清橋”,因橋上建有臨清社廟而得名,社廟內常年香煙裊裊,信眾不斷——拜神的人遠比過河的多。到了宋代,吳氏祖先遷居這里,接連出了兩名進士,于是,人們便在臨清橋的兩端各自建造了一座牌坊式橋門,稱“雙桂連坊”,臨清橋也更名為“雙門橋”。當地人始終相信,是雙門橋為當地的讀書人帶來了好運,于是,每逢上京趕考前,考生都會虔誠地跪在社廟里祈求高中,而事實也如他們所盼,在這個小村莊里先后中了26名進士,名震四方。時至今日,當地若有考生參加高考,在考前也會到雙門橋上來回走一次,并敬拜神靈,希冀取得好成績。
二里十橋從廊橋到月山古道
當地人常說:要想了解慶元的廊橋文化,一定不能錯過千年古村月山村。
月山村的后山形如半月,村前的舉溪蜿蜒如銀鉤,村莊坐落其間,就好像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因而得名“月山村”。月山村為慶元古廊橋最多的村落,繞村而過的舉溪不過二里,但在這上面卻曾建有10座古廊橋,月山村也因這“二里十橋”而聞名于世。現如今,舉溪上仍完好地保存了如龍橋、來鳳橋、步蟾橋、白云橋、稈坑橋5座古廊橋,這5座廊橋的形制、大小、裝飾設計等均不相同,具有極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有詩曰:“來鳳如龍兩號橋,重關交鎖束溪腰。月山銀漢垂清影,舉水金波落絳綃。”描繪的便是被譽為“舉溪八景”之一的如龍橋與來鳳橋。兩座橋分立于村子兩端,遙相呼應,不過,與如龍橋不同,來鳳橋為石拱廊橋,全長30米,有廊屋11間,其橋身比地面高出十余米,所以當地人又稱其為“上橋”。關于這兩座橋,在當地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相傳,在古時,舉溪兩岸分別住著吳、陳兩大姓,兩大家族因爭奪舉溪中的水灌溉良田而結下了仇怨,世代不曾來往。有一年,月山村大旱,爭奪水權的矛盾立即尖銳起來。這時,雙方決定通過比武來決定溪水的使用權,吳如龍和陳來鳳分別代表雙方家族出戰,兩人各勝一局,平分了溪水。后來,兩人又帶領大家上山開渠引水,保住了收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如龍與來鳳暗生情愫,最終結為了夫妻,吳、陳兩家也化解了仇怨,世代和睦相處。后來,他們的子孫修建起了如龍橋和來風橋,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兩人的功勞,另一方面也警醒后人要和睦相處。
千百年來,修建在舉溪上的古老廊橋,見證了月山村的歲月變遷,也見證了村民們一脈相承的尊宗敬祖的傳家之法。在來鳳橋邊,坐落著一座古樸、大方的祠堂——吳文簡祠。吳文簡祠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因吳姓祖先吳翥曾受唐宣宗謚封為“文簡先生”而得名。祠堂前有一株已有上百年歷史的香樟樹,香樟樹亭亭如蓋,寓意“蔭庇子孫”。祠堂分為大門牌樓、正堂、后堂三進,大門牌樓的屋頂設有萬字斗拱,構造復雜而瑰麗,正堂五開間,進深六間,每當重要節慶日,吳氏后人都會在這里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沿著青石板臺階拾級而上,便到了供放祖先靈牌的后堂,后堂的地勢高于全村,既表達了族人對祖先的尊敬,又有“祖宗在上、子孫繞膝”的美好寓意。
盡管月山村位于崇山峻嶺之中,但并不是窮鄉僻壤,歷史上,月山村經濟繁榮,一度成為有名的商業重鎮。月山村地處閩浙交界處,村中有古道通往福建省的壽寧、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順、平陽等縣。南來北往的商人帶著貨物來到月山村,都要在這風水寶地上停留幾日,或換取當地特產,或到廊橋上叩拜神像以求平安,月山村里也因此店鋪林立,人聲鼎沸,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隨著時光的流逝,繁華不再,古道也消失殆盡,但散落在月山村中的屋宇樓閣、軒榭廊橋,卻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發生在這里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