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萍
摘 要:在步入信息社會和國內外正加速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今天,智能建筑蓬勃興起,智能建筑的建設已經成為一個迅速成長的新興產業,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和企業的重視。于是人們提出智能建筑的概念,火災自動報警作為一個子系統也受到人們日益關注。
關鍵詞:智能建筑;自動報警系統;設計;應用
中分類號:TU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9-0186-02
1 智能建筑概念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智能建筑是隨著人類對建筑內外信息交換、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和節能性的要求產生的。智能化建筑的發展歷史較短,有關智能建筑的系統描述很多,國家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對智能建筑定義為智能建筑以建筑為平臺,兼備通信、辦公、建筑設備自動化,集成系統結構、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創造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生活或生產環境。智能化建筑的系統組成和基本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即樓宇自動化(又稱建筑設備自動化,BA)、通信自動化(CA)和辦公自動化(OA),這3個自動化通常稱為“3A”。它們是智能化建筑中最主要的系統組成,且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能。
其中,樓宇自動化(BA)可劃分為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簡稱FAS)、人員出入監視系統、保安巡更系統、防盜報警系統、采暖通風與空調監控系統、給排水監控系統、變配電與自備電源監控系統、電力供應與照明控制、其他一切需要監控的系統(如廣播、電梯、電纜電視、地震監控,煤氣泄漏報警等)。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探測火災隱患,肩負安全防范重任,是智能建筑中的重要子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既要滿足我國消防規范的要求,同時也要適應智能建筑的特點,合理選配產品,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智能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由火災報警控制器、消防電話主機和就地級各類探測器、輸入輸出模塊、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消防專用分機等組成,并通過專用的總線網絡組成獨立的系統,具有對消防聯動設備的聯動功能。火災時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可向BA系統發出信號,BA對消防系統只作監視不作控制。
2 火災報警部分設計選配
火災自動報警控制器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中樞,它接受信號并做出分析判斷,一旦發生火災,它立即發出火警信號并啟動相應的消防設備。一般火災報警控制器標示的容量都是單臺控制器的最大容量,為了保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既能高效率又能高可靠性的工作,實際設計各回路探測點時要考慮一定的信息余量。這一點報警規范也有明確規定,余量可根據工程規模大小和重要程度而定,一般應留有額定容量不少于10%的余量。
在火災自動報警與消防聯動系統中,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的選配,一方面要滿足整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還應具備與智能建筑中其它控制系統的通信界面。主要包括:與各個報警區域內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的通信功能;處理顯示整個系統報警信息、故障信息、聯動信息的功能;能根據火警信息,啟動消防聯動設備并顯示其運行狀態;具備與智能建筑中其它控制系統的通信界面。
在建筑物的大部分地區設置感煙火災探測器,在茶水間,廚房,地下車庫等地區設置感溫火災探測器進行保護。在大敞開空間設置紅外對射探測器,或采用及早期煙霧探測系統。在電纜夾層設置線型感溫電纜。
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和對講電話插孔一般都成對設置,主要安裝在走廊等公共場所,每個防火分區至少設一個,在防火分區內任何位置至手動報警按鈕的步行距離不大于30m。在水泵房,電梯機房,風機房等重要地方設置固定電話分機,方便與消防控制室進行聯系。
3 消防聯動設備控制
3.1 消防應急廣播
建筑物內的消防應急廣播可與公共廣播系統合用,火災時公共廣播強制切入消防應急廣播狀態。消防應急廣播設備的控制方法:將所有的廣播控制模塊接入探測回路,在消防控制室集中聯動控制柜上設置火災應急廣播控制盤,盤上設置相應分區數量的廣播切換按鈕及手/自動轉換開關,所有廣播擴音機的工作狀態指示燈。當廣播切換處在手動狀態時,按下對應的分區廣播切換按鈕,聯動探測回路的廣播控制模塊動作,正常廣播切換到應急廣播。當廣播切換處在自動狀態時,某防火分區發生火災時,經確認后,自動聯動探測回路的廣播控制模塊動作,正常廣播切換到應急廣播。每個火災應急廣播揚聲器的額定功率為3W,地下室可采用掛墻式揚聲器,地上部分主要采用吊頂式揚聲器,確保本防火分區任何部分至最近一個揚聲器的步行距離不超過25m,走道內最后一個揚聲器至走道盡端的距離不大于12.5m。
3.2 暖通空調系統
非消防專用的空調送風系統由BA系統監控,火災時由FAS發送火災報警信號給BA,BA完成相關火災模式下空調設備、通風系統的聯動。
3.3 消防專用的防排煙系統
消防專用的防排煙系統的聯動方案如下:消防聯動控制器設置排煙風機的啟停按鈕以及動作反饋指示燈、排煙閥和排風閥的啟動按鈕及動作反饋指示燈、280℃排煙閥關閉信號指示燈。當排煙風機所處區域內的探測器報警后,經確認,啟動正壓送風機,并接收反饋信號。啟動排煙閥,關閉排風閥,并接收反饋信號。當在280℃高溫時,排煙閥自動關閉,系統接收其反饋信號。排煙風機的控制除FAS控制外還應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手動直接控制裝置。
3.4 防火卷簾
疏散通道上設置的防火卷簾的聯動方案如下:防火卷簾附近的感煙火災探測器報警,經確認,現場模塊輸出控制信號控制卷簾下降至距地1.8米高,并反饋下降信號。附近的感溫火災探測器報警時,經確認,現場模塊輸出控制信號控制卷簾下降到底,并反饋下降到底信號。
非疏散通道上設置的防火卷簾的聯動方案如下:防火卷簾附近的感煙火災探測器報警,經確認,現場模塊輸出控制信號控制卷簾下降到底,并反饋下降到底信號。
3.5 消火栓系統的控制
(1)消火栓啟泵按鈕。消火栓附近設置消火栓啟泵按鈕,火災時人工按下消火栓啟泵按鈕,將啟泵按鈕信息傳送給火災報警控制器,并作為聯動觸發信號,由火災報警控制器根據聯動觸發的條件判斷是否啟動消防泵。每臺消火栓水泵的運行故障訊號可在消防控制室顯示屏上顯示。
(2)消防泵。消防泵分為二種控制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由FAS自動控制起泵:FAS收到報警信號后,經過確認(滅火需用消防水的情況下),自動起動消防泵,并顯示工作狀態;消防人員看到起泵指示燈點亮后,方可使用消火栓。第二種方式是手動直接控制方式:當有火災發生時,可在消防控制室消防聯動控制盤直接手動操作啟動消防泵進行滅火,并顯示消防泵的工作狀態。
3.6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聯動方案如下:當發生火災時,在溫度的作用下水噴淋頭熱敏元件動作進行噴水滅火,引起水流指示器及濕式報警閥動作,濕式報警閥壓力開關信號直接聯鎖啟動噴淋泵。同時FAS接收到確認的火災信號后通過輸入輸出模塊啟動噴淋泵。噴淋泵的控制除FAS控制外還應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手動直接控制裝置。所有濕式報警閥壓力開關、水流指示開關的狀態信號需要上傳到消防控制室。
3.7 電梯
電梯的聯動方案如下:當某區域內的探測器報警并經確認后時,火災報警控制器手動/自動聯動該區域內的電梯停于首層或電梯轉換層,并將電梯運行狀態信息和停于首層或轉換層的反饋信號傳給消防控制室。
3.8 非消防電源
非消防電源切除的聯動方案如下:當某區域內的探測器報警并經確認后時,FAS聯動該區域內的非消防電源切除。
3.9 氣體滅火系統
每個保護區的門外設置氣體滅火控制器,手自動轉換開關,緊急啟動/停止按鈕,釋放指示燈、聲光報警器。
氣體滅火控制方式分為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和緊急機械手動操作方式:(1)自動控制方式:保護區外的手自動轉換開關打到自動位,當保護區內感煙探測器或手動報警按鈕動作時,氣體滅火設備只發出聲光報警信號而不發出滅火指令。當同一防護區內另一聯動觸發信號動作時,發出聲光報警信號,延時30s后發出滅火指令,啟動電磁閥滅火。如在延時階段發現不需要啟動氣體滅火系統,工作人員可按下設在防護區域門外的緊急停止開關暫時停止釋放藥劑。(2)手動控制方式:當保護區外的手自動轉換開關打到手動位時,人工按下保護區外的緊急啟動按鈕指令后,自動實施聯動控制并釋放滅火劑。(3)緊急機械手動:氣體滅火系統自動模式和手動模式均不能啟動容器閥或者有必要時采用的一種應急操作。在消防控制室FAS手動控制盤處設置氣體滅火手動控制按鈕,通過直拉硬線連接鋼瓶間的啟動器及壓力開關。
4 消防控制室設計
消防控制室可單獨設置,但智能建筑為了實現整個建筑弱電系統的信息共享和集中統一管理,整個集成系統按實際工作要求設置多個用戶操作管理中心,如保安監控中心,主要設備有數據采集服務器、系統服務器、閉路監視器、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控制器、設備運行自動化管理系統主機等,智能建筑消防控制室往往與樓控、安防系統合用控制室。采取合用控制室設計,有利于集中統一地進行監控和管理,即可節省大量人力,又可提高管理水平。在智能建筑中消防控制室的設計除了應當滿足《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的有關要求外,如采用合用控制室,消防設備在室內應占有獨立的區域,且相互間不會產生干擾。并且還應當具有以下功能:(1)可以訪問系統中每個監控點;(2)可以完成報警和報警處理;(3)可以監視網上所有設備運行狀態;(4)按設定的程序完成聯動控制功能;(5)報警事件分析及處理記錄;(6)火警建筑物圖形顯示操作,或火災現場的圖像監控;(7)保安巡更功能;(8)可建立完整的設備運行檔案,制定檢修計劃。
5 結語
目前,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由于特殊的管理要求,其報警線、聯動線、通信線基本自成體系,但是,隨著智能建筑的發展,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日趨成熟,二者在應用上的集成將越來越密切,在智能建筑中設計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時,應當使二者在連接界面上相適配,使智能建筑和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在設計、施工、運行等方面以最佳方式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M].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智能建筑設計標準[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