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茹
摘 要: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1996)第二條提出:“審計重要性是指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誤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序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本文主要從審計重要性水平涵義、財務報表的層次以及影響重要性水平的因素來淺析審計的重要性水平,并且對審計重要性在審計實務中的意義進行探討。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水平;財務報表;報表使用者;審計實務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9-0235-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發展規模與經營范圍在不同的企業正在急速擴張,與其相關的會計也從簡單向復雜化的發展。會計記錄數量日益增加,記錄內容也日趨復雜。傳統的審計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此基礎上,抽樣審計被廣泛應用于審計領域中,因此,在審計理論中審計的重要性水平便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在實現審計目標是否達成過程中審計重要性水平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方式方法,它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節約成本費用。
1 審計重要性水平的涵義
審計的重要性水平是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審計的重要性水平是審計工作開始與結束的全部;決定審計風險的范圍、程度的檢測和審批程序的依據;對于會計報表有著極大的影響,客觀理由審計重要性水平正確把握審計重要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實際重要性水平
實際重要性水平是會計報表本身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觀性,審計師通過自己的職業判斷對重要性水平進行評估,做出一個相對確定的區間。所以實際重要性水平具有不確切可知性的特點。
1.2 計劃重要性水平
計劃重要性水平是指審計師編制審計計劃時對重要性水平做出的初步判斷,根據需要的審計證據的數量以及確定實施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所以很大程度上它依賴于審計師的職業判斷。
1.3 評價重要性水平
評價重要性水平是指審計師在評價審計結果時所運用的重要性水平。很多情況下評價重要性水平需要在計劃重要性水平的基礎上進行修正。
2 關于我國審計重要性水平確定方法的一些觀點
在我國目前審計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大多數概念模糊解釋不明確,為此,在各報表層次細分的情況下進行解析。
2.1 財務報表的層次
按照我國現行準則的規定,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都屬于一個企業的報表。但在審計實務工作中,CPA只能大多數在重要性水平上確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兩張財務報表,之后選擇兩者之間相對較小者。不是對每樣報表都進行一個重要性水平測定而只把財務報表的層次確定為重要性水平。因此,我認為是由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作用決定其這樣做的理由,企業在某一時點所擁有的資產和所需要償還的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都是資產負債表反應的;企業在某一時段的經營狀況、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都是利潤表所反應的,是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補充說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是所有者權益變動的金額和現金流量金額的來源,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公允的表達了所有的正反方面,這時就會公允的實現了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再者,分析程序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獲取審計證據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非財務數據之間的關系通過CPA進行分析,對財務信息做出評價。在實施風險評估過程中準則要求CPA必須使用分析程序來了解被審計環境及其單位,以識別經營風險以評估,從而進一步確定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當審計工作完成時,使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在審計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確定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應該特別的通過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進行分析以便發現于預期值或其他信息不一致的情況并能更好的評估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狀況。
2.2 各類交易、帳戶余額和列表認定層次
分配法或單獨確定法是當前各類認定層次重要性水平確定采用的方法。但我的觀點是只要各類交易、帳戶余額和列表認定層次低于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與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現行審計準則要求:“如果存在一個或多個特定類別的交易,帳戶余額或紕漏,其發生的錯報金額雖然低于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但合理預期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做出的經濟決策,注冊會計師還應當確定適用于這些交易,帳戶余額或紕漏的一個或多個重要性水平”。由此可知,合理的預期會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做出的經濟決策只有當一個或多個特定類別的交易。
綜上所述,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需要確定企業財務報表層次和特定風險項目的重要性水平,更多是依賴于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實際工作中要更好的運用這一指標。
3 影響審計重要性水平的因素
在規劃審計工作時注冊會計師應該通過審計程序確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此檢查各方面存在的重大錯報。在確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時,被審計單位的環境、審計目的、財務會計報表各個項目的金額報表以及它們的性質和關聯關系與其之間波動幅度等因素都要充分考慮。也需要從數量以及性質的方面考慮確定一個適合審計工作目標要求的重要性水平。
3.1 錯報的性質上進行解析
某些一定的具體情況下,金額的大小與報表的影響不成正比,小的金額可能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違法支付即使金額不大,但是它可能對企業的聲譽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影響企業未來的收益,也就是因為它的性質重要;充分考慮報表使用者想要了解怎樣的信息資源,以便與對審計工作有針對性;編制會計報表等工作必須實施在一定的法律約束狀況下,所以要求被審計單位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合同規定;企業一些無意識的錯誤或者故意的舞弊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損失項目;帳戶已經調整,但審計工作中并未被發現;潛在的違法違規行為,以利益為主要出發點之間的爭奪;報表項目本身性質繁雜等等都會在審計中影響到審計重要性水平。
3.2 數量上進行的解析
對被審計單位是否合理反應公司實際生產經營狀況做出評價是審計最終目的,所以,財務報表也就成為注冊會計師應該考慮的重要性水平。也只能依次來求證企業的財務會計報表是否真實的公允的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對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造成影響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報表使用者只關注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忽略了報表的整體性;對報表應該從宏觀經濟局勢和微觀企業狀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融入資金的方式和所有者權益的構成進行剖析;報表的六個要素等等。而有些特殊情況下,被審計單位的特殊交易事項、帳戶情況、財務披露以及期末余額等情況,發生的錯報金額并沒有重要性水平高,實際上它們還會在合理預期時影響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報表中一些業務會因為受到報表使用者的不同程度的關注而產生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4 合理考慮審計重要性水平的意義
有利于審計風險的防范。對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的保障工作重要性水平的合理判斷意義重大。我國目前采用的審計方式是抽樣審計,審計工作者除了要對進行的審計部分負責也要對未進行審計的部分負責。審計風險的大小與重要性水平確定的數額有著極大的關聯。重要性水平高,風險低;重要性水平低,風險增大。
有利于提升審計效率。全球化經濟發展日益加快,被審計單位的組織結構、各種經濟事項也在不斷向紛繁復雜變化。因此,審計師進行審計工作時要求更為嚴格,既要保證效率又要重視質量就變得艱難起來。注冊會計師通過抽樣審計進行審計就變得普通常見,而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也就可以容忍錯報。通過抽樣審計來確定樣本抽取樣本的規模和評估抽樣結果就顯得尤其重要了。重要性對解決審計人員的抽樣問題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從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
有利于減少審計費用。從審計時間和經費的耗用兩個方面考慮,審計師需要合理考慮二者。重要性合理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省掉一些審計程序,也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審計測試范圍,審計人員就可以將審計重點放在非常重大,會嚴重影響報表使用者經濟決策的事項上。
5 結語
綜上所述,審計重要性由在相關環境下對錯報金額和性質的判定,重要性程度的定位來決定。可以直接影響審計的工作效率。我們在審計實務工作中了解與掌握更多審計工作的主動權,在開展審計工作時盡可能更多的增加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細致。在審計工作中重視審計重要性水平,其在審計工作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參考文獻
[1]丁兆艷.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再理解.現代經濟信息,2015(20).
[2]陳武南.淺談審計風險評價與重要性水平判斷.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02).
[3]戴永勝.淺談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審計與理財,2015(01).
[4]裴斐.淺析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防范.時代金融,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