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悅
摘 要:銅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屬于長江皖江段核心都市圈地帶。同時作為一座礦產資源型城市,銅陵地區富含銅礦及大量的硫鐵礦,這些礦產的開采為銅陵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近幾年的采礦資源日益枯竭,生態受到了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同時礦山地區的采空現象也引起了當地環保部門的注意。作為長江下游的南岸地區,這片流域已經成為礦山廢水、生活及農業污水的排放河。本篇文章基于安徽銅陵地區流域的地質地貌及流域周圍的產業結構特點與河流功能分區相結合,提出河流健康度評價系統,同時指出了實現河流生態修復的步驟。
關鍵詞:銅陵市;河流;健康度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9-0249-01
1 河流現狀概述
銅陵地處長江銅鐵礦帶上,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中有色金屬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已開發的礦產地多大100多處,按其成因可分為內生與外生,工業分類可分金屬礦產、非金屬礦床。銅陵地區的金屬礦產地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的幾個山脈中。而銅陵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水資源豐富,其流經水域為長江中下地段。
2 河流健康度評價系統建立
2.1 河流系統功能分類
(1)輸水功能。河流的輸水功能可接受地面及蓄水池溢出的積水,通過自然界的水循環,使河流的水量水質維持動態平衡,為動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水分。其河流沿岸的緩沖濕地也是其輸水功能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2)航運功能。河流的航運功能極大地方便了地區之間的物質流動,并且減輕了陸運和空運的壓力。同時,人們常常通過底泥疏浚,改變河道,修筑水壩等人工行為增強航運功能。(3)輸沙功能。輸沙功能是河流自帶的重要功能。一個完整的河流系統按不同流段的分類主要有產沙帶、輸沙帶、沉積帶。河流輸沙能力的滿足可使河流健康的發展。(4)發電功能。河流因地形與地勢的高度差形成了豐富的重力勢能,通過修筑水壩和堰可使部分勢能得到利用,使之轉化為電能。(5)供水功能。河流作為水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人們獲得淡水資源最方便的途徑之一。從原始的取水方式到現在的水庫、管道系統供水,跨省分跨流域的南水北調工程。這都是供水功能在河流實際功能中的體現。(6)自凈功能。河流的自凈作用是現代污水處理技術的基礎。再污染總量在河流環境容量內時,河流通過物化和生化的過程使水中的有機物得到降解從而恢復河流本來的樣子。這一過程就是河流的自凈過程。(7)生態功能。河流是水生動植物棲息之所。河流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水中生物多樣性及各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上,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中生物和周圍環境動態平衡的重要因素。(8)景觀娛樂功能。河流景觀娛樂功能是河流系統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河流的自然循環及河流生態系統的穩定也是景觀娛樂性功能的重要組成。
2.2 河流健康度評價
本次河流評價方法使用多指標評價法。可分為以下9各指標:河流斷面形態受損程度、水深河高、發電流量、輸沙水量、供水水量、供水水質、含氧量值(Do值)、生態多樣性指數、植被覆蓋率編為A1-A9。
式中:Hb為生物多樣性指數;s為物種數;pi為物種i的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
上述9項指標總分為270,以次為依據分河流的健康度為優、良、差,達到243及以上即為優,達到162及以上即為良,108以下為差。
3 河流治理建議
對于河流湖泊的生態修復,將治理措施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環境技術,即用水處理技術消除進入水體的N、P和有機污染物等,如截污分流和污水集中處理,這主要用于各礦區及主要工業園區的點源污染控制;另一類為生態技術,即改善生態系統和周圍的環境、減少不理的理化因素,如底泥疏浚、水生植被恢復等,其目的是控制面源污染,加強湖泊的自凈能力。另外,修復河流的生態功能分區是對河流進行適應性生態修復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可為制定生態修復目標提供科學依據。實現對河流的功能區分類可保持河流的生態穩定性和抵抗力[2]。
將上述措施分類為主要三階段即:河流管制階段、河流物化治理階段、河流生態修復階段。河流工程控制階段:在該階段中,我們可以通過河流改道、疏浚等工程手段使河流水量不足、河床形態發生的改變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使河流蓄水、輸沙、供水、生態、景觀娛樂等功能得到修復。河流污染治理階段:河流污染治理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河流的嚴重污染。在本階段中,我們需要通過物化的方式是河水變得示意動植物生長。河流生態修復階段:生態修復階段我們可引入當地植物,滿足河流的生物多樣性。
4 結語
在銅陵地區要加強污水管網建設,各礦廠都應配備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可運用活性污泥與生物膜相結合的處理方案分別去除水中的COD與重金屬,如有能力可設深度處理設備如活性炭吸附等使出水水質到達中水回用標準,做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改善礦區的水質問題;居民生活污水應集中統一處置,達標后才能排放。而在流域內推薦使用生物堆肥技術,減少對化肥的利用,改善河流的富營養程度。
參考文獻
[1]魏偉,王麗周,平李楊,孫慶業.安徽銅陵地區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的多指標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3(4):691-699.
[2]吳建寨,趙桂慎,劉俊國.生態修復目標導向的河流生態功能分區初探[J].環境科學學報,201(9):1843-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