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孟彥
1972年4月,在臨沂銀雀山上1、2號西漢墓中出土了以《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批竹簡,這批珍貴的竹簡揭示了我國古代兵學的發展狀況,代表了我國古代兵學的最高成就,使長期以來籠罩在中外學術界關于孫武、孫臏是否各有其人并有兵書傳世的爭論得以冰釋。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被列為 “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新中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刻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銀雀山漢墓竹簡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在世界文化遺產之林熠熠生輝。《孫子兵法》兵學思想博大精深,哲理深遽,歷來被譽為兵學盛典,是中國和世界優秀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刻在竹簡上的文字蘊含的思維方法和戰略智慧對現實問題研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孫子兵法》流傳至今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遺產。
一、《孫子兵法》“廟算”思想與當代發展策略
“兵者,國之大事也”,研究和謀劃對于當代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多算勝,少算不勝”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精辟理論闡述了策略的重要性。《孫子兵法》認為戰爭及其結果都是可知的、可預測的,關鍵在于進行全面的、深入的籌謀,根據各種客觀存在的現實因素做出準確的判斷,制定出正確的用兵策略,來決定戰爭的走向。這一思想在制定發展戰略規劃過程中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以《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地臨沂為例, 2003年,臨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濱水生態城和現代商貿城”的戰略思路,鋪開了臨沂作為魯南蘇北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美好愿景。2007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打造“經濟大市、商貿強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以及“商旅之城、書法之城、兵學之城、地熱之城、水上娛樂之城”的“四市”、“五城”戰略。2011年,在總結以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三二一”的總體工作思路,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站在“十三五”的新起點,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現代產業新城、商貿物流名城、生態宜居水城、紅色文化圣地、 美好和諧福地”的發展目標。這些發展的思路與策略,體現了一個地區站在新起點、總結新經驗,面向未來、著眼長遠,超前決策、科學發展的戰略思維,也推動了臨沂這一千年古城的新的騰飛。
二、《孫子兵法》“知勝”思想與當代發展格局
“知勝”是孫武軍事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中論述到了“知勝有五”,“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勝負預測論。《孫子兵法》認為知是戰的前提,是勝利的基礎。當代社會,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在制定發展突破口的決策時,運用孫子“知勝”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廣泛調查研究,可以制定實施一個主導戰略,逐步實現一個新的發展格局。比如一個城市的發展格局,首先要積極推進中心城市建設,其次要不斷加快中心鎮和農村社區建設步伐,第三步扎實開展城鄉一體化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在當今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大發展大格局中,城市在發展,農村不掉隊,過渡區域實現新跨越,才是造福一方百姓的穩妥之道。
三、《孫子兵法》“道勝”思想與用人之道
“道勝”是孫子戰略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廟算思想中,孫子將“道”置于五大戰略要素(道、天、地、將、法)之首;并在七計中,將“主孰有道”作為具體比較雙方力量、判斷戰爭勝負的第一條基本要素。孫武強調“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因此,孫子特別重視對將的任用,提出了將的標準,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五德標準和清、靜、治、幽的個人素質要求。只有符合“五德”才能成為一個能干的將領。這些寶貴的思想在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中得到現實的檢驗。一個國家的治理、一個商業帝國的崛起,都離不開用人之道,善于用人者,已經在發展之初站在了勝利的天平上。《孫子兵法》告訴世人的不僅是思想境界的推崇,在用人之道上還要有一個規范有序地人才選拔任用制度,更要加強一個整體隊伍的建設,一個指導思想,一個一呼百應的認同機制。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曾經出現過學員人手一本《孫子兵法》的景象,出土于臨沂銀雀山的小小竹簡,記載了支離破碎的兩部曠世兵書,承載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目前,孫子兵學研究領域己從對其人其書、文獻考證、軍事理論闡述等方面,擴展到企業管理、行政管理、商業競爭、人才開發、體育競技、文化戰略、和諧社會、金融股市等領域,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四、《孫子兵法》“厚其愛民”思想與百姓民生
《孫子兵法》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貫穿于全書,書中論述到“視卒如愛子”,“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惟人是保”等以人為本的論斷,孫武自始至終都把人民的生死逸勞,國家存亡安危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還是以臨沂為例,多年來,臨沂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致力于民生優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一系列惠民實事得到實施,一系列為民承諾變為現實,走出了一條革命老區科學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新路子。
今年是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45周年,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兵學文化研究、宣傳和開發利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于1981年動工興建,1989年對外開放,20多年來,接待國內外游客150余萬人次,國內外著名軍事專家學者1萬余人次,著名國際友人300余人次。國防大學、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將其作為“教學基地”、“教研基地”。通過對漢墓竹簡等珍貴文物及其承載的兵學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生動展示,揭示華夏兵學謀略智慧,讓民眾體驗中國兵學奧秘,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國防教育提供一個陣地,使銀雀山兵學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博大精深的內容、獨具特色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以《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為代表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兵書的史學價值和孫子兵法的時代意義的研究探討,揭示其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精華,為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借鑒和幫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值得無限深入的研究與挖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