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認識之中,椅子早已不僅僅是供人使用的坐具,它也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這種趨勢在從當代人的視角回視中國古典椅子時十分明顯。我們甚至都很難用“復古”來描述中國古典家具在當下中國的存在狀態,“復古”在某種程度上是時尚潮流的其中一支。而中國古典家具在當下扮演了多種角色,也被賦予了多層文化,政治意義。本文將重新講述中國古典椅子的演變歷史,反思“椅子”設計的層層邏輯。
椅子與古代政治制度
椅子據說是隨著佛教文化一同傳入中國的,當時的印度佛教造像出現了垂足而坐的佛像,同時隨著漢代時期從印度傳入的器具,人們漸漸開始習慣于坐上椅子。在使用椅子之前人們普遍是跪在地上,臀部墊在后腳跟,身份地位較高的人坐在成為“床的”器具上[1]。我們普遍看到的孔子與學生的畫像是:孔子坐在一張類似與塌的器具上(當時稱作床),周圍環繞著諸多弟子,有席地而坐的,有些站著也有跪坐著的。參看論語中關于不同階層的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編鐘的數量來對應不同官職的士大夫,可以看到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階層還是比較簡單的,大多是二元的關系,如老師與弟子,君王與臣民。椅子的傳入為階層細分提供了實體的工具。
在早期,椅子就已經有高腳靠背椅與普通垂足座椅的區別。上圖分別是敦煌唐196壁畫畫像,古代埃及真吉爾里墓碑上的北敘利亞女王坐像,它們代表了典型的高腳椅與普通椅的區別。高腳椅的座位高度更高,超出了正常人垂足而坐的高度,因此需要再添加一把踩凳。高腳凳并不是為了改良普通的座椅,它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匹配王權的地位。由此跪坐,站立,椅子,高腳椅等提供了象征不同階層地位的工具。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高效率的工具,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權利逐漸集中,人口不斷增加,階層逐步細分的過程。自秦漢建立封建中央集權以來,中國歷代封建皇朝都建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據史籍記載各代的官員數字,西漢十三萬二千八百零五人,東漢十五萬二千九百八十六人。在不同官階,不同的場合下就需要有不同的椅子來匹配,極大地豐富了椅子的多樣性。但這種多樣性也是貧乏單調的,它們是以豎向發展為導向的。
從胡床到椅子,“坐”的姿態越來越規范化,可以理解為古人漸漸地學會坐這一姿態的過程。從此“跪”,“站”,“坐”分化為三種不同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姿勢。三種姿勢被應用于不同的場合之中,來顯示身份地位的區別。例如在皇宮中,皇帝是坐著的,群臣是跪著的,侍從是站著的,同時又不同的器具來幫助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據記載,元朝之前,君臣之間行“稽首禮”也就是臣見君磕頭,唐朝時皇帝甚至賜坐于宰相以示尊重,從行禮的變化可以折射出封建社會的集權程度不斷上升。“椅子”參與了君臣關系變化的過程,在這個角度,它成為了封建制度在皇宮中的外化。
在故宮金鑾殿中的“龍椅”是封建體系中椅子的終極形態,任何椅子都不允許超過龍椅的設計標準。龍椅的一般尺寸是:長137厘米、寬237厘米、高127厘米。在超過人體正常尺寸的距離象征著的是地位的距離。在西方社會有類似的富麗堂皇的“王座”,很顯然“龍椅”,“王座”的象征作用遠遠大于使用功能,它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服務于維護穩定的君臣關系.龍椅的靠背由龍的式樣組成象征了“真龍天子”,金色的鍍層是皇家專用色,過大的寬度意味著靠背的實用功能已不存在,成為一座皇帝背后的精致的雕塑。此時的椅子更像是一把道具,最大程度地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保證了群臣中皇帝所在地位不可觸及的心里狀態。
椅子與古代家庭
在古代中國,住宅大多是木結構的一層或二層房屋。圍繞著最重要的供奉著祖先“廳”,不同的室根據相對應的重要程度排布在廳的周圍。在討論椅子與古代民居的關系之前,先介紹民居的平面邏輯,是因為民居與椅子同樣地遵循了相似的內在邏輯。
以杭州龍門村為例,龍門古鎮是富陽市最大的自然村。歷史上這里原有60 多座廳堂、古建筑。歷經戰亂廠保存完好的尚有: 2 座祠堂,30 多座廳堂,3 座磚砌牌樓和1 座古塔,1 座寺廟。古鎮90%以上的村民為孫姓,史載為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后裔,定居于此已有千余年。這個家族如同一棵大樹在龍門不斷增葉, 日漸興旺。圖3顯示了龍門古鎮的發展邏輯,以孫氏宗祠為“中心”,隨著家族人口的增長建造了眾多的廳堂。孫氏宗祠是村落中,規格、面積最大的建筑,孫氏家族中的重大事宜都都需要在孫氏宗祠內舉辦。
中國古代廳堂模式,大部分廳堂是坐南朝北,椅子以建筑的中軸線為軸線對稱地分布。最重要的位置放置一張方桌,左右兩側各一把把規格較高的椅子,一般是家族中最長者的的座位,面對著廳堂之前的天井。東西兩側對稱地放置著圈椅,是家族成員的座位。中國古代的社會主要是由家族組成的,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寫道“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在中國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這些都是事業社群里的特色。[ 3]”這些社會結構的隱性特征在富陽的龍門古鎮的廳堂中得到了印證。椅子的規格與擺放位置也是嚴格地遵循家族中的尊卑,長幼的結構。這種制度的嚴格程度甚至體現在制作家具的選材上,材料的優劣之分也對應著坐著的人的低位高地。椅子在廳堂中幫助完成了家庭角色的分化確立,使家族制度更加穩定,得以發展繁衍。
古代中國是制度極為嚴格的社會,從孔子就開始呼吁每個人安于自己的本位。家具,尤其是椅子,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扮演了維護制度穩定的工具的角色。工具性的烙印會一直深刻在中國傳統的椅子之中,也隱藏在椅子的設計思維之中。它可以幫助我們重現燦爛的文明,也可以帶我回到已被舍棄的過去。
參考文獻:
[1]黃正建.唐代的椅子與床繩[J]文物,1990.
[2]馮楠.龍門古鎮古村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中華書局,2013.
作者簡介:錢寒軒(1992.01.08)男,浙江嘉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都市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