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李莉
摘要: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樂于閱讀課文成為令教師頭疼的問題,或許從教材開始著手改革是一條出路。為了構建富有中職特色的語文課堂,本文建議大膽地舍棄十幾年來語文課本中一直沿用的名家名篇作品,而將那些充滿正能量的優秀短篇小說、與時俱進的新聞報道、勵志的名人傳記、有趣的文言文、有趣的節日民俗替換進去。使學生在提高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技能的同時,認同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培養愛國情懷。
關鍵詞:教材編排;大膽改革;德智兼修;中職特色
在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任務是這樣描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從這段話可以解讀出兩個信息:第一,國家非常重視語文課,中職語文課不可取替;第二,不僅要讓學生準確理解、靈活運用好祖國的語言和文字,而且還要灌輸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門課程是名副其實的德智兼修課程,國家對這門課程寄予了厚望。我們作為語文課程一線教育工作者,也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松懈。
然而,在大部分中職生的心里,語文課程令人望而生厭,在他們眼中,語文=閱讀過時小說+寫作訓練。所以,不少學生對語文課存在著抵抗、畏懼心理。盡管語文書中匯聚了大量的名家作品,小說選段,經典詩作,但是,學生不感興趣。不少剛到中職學校任職的語文老師會發現,最困難的環節并不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難點,而是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完上課時需要講解的那篇課文。很多學生,尤其是中職學校的男生根本不愿意花時間去閱讀課文。如何在課堂上或課后誘導學生把課文完整地閱讀一遍,竟然成為了最需要動腦筋的事情。不少老師為此各出奇招,如:分小組朗讀課文段落、分角色扮演、播放視頻或音頻資料等,但是收效甚微。
本人通過連續幾年的觀察發現,他們并非完全抗拒閱讀,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第一單元第四課《香爐》,就很受學生歡迎。反觀老舍、莫言、畢淑敏、鐵凝、莫泊桑、魯迅、舒婷等一系列中外名家,不少學生在閱讀他們的作品時興致缺缺,閱讀效果不理想。學生們表示,并非不愿意瀏覽課文,而是語文課本中不少名家的作品選登的都是他們很久以前撰寫的作品,與時代聯系不緊密,而且一些文章篇幅太長,一些文章艱澀難懂,所以沒興趣繼續讀下去。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連課文本身都沒有興趣閱讀完,那么要想完成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的目標任務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教學改革不斷被提倡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嘗試從教材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第一、課文在篇幅上應盡量選取短篇或微型小說。
中職生與高中生相比,文化基礎薄弱,理解能力不強,專注力不持久,在教材篇幅的選擇上,應當傾向于短篇或微型小說。這樣他們在閱讀時才能夠不因吃力而放棄。長篇小說存在敘事娓娓道來的特點,中職生大多沒有耐心看完,而且這樣的節選除頭去尾,容易讓人斷章取義。如果確實有非常精彩的長篇小說想要推薦他們閱讀,可以另列書目,由他們自行選擇在課外進行閱讀。
第二、課文在內容上應該充滿正能量,盡量選擇反映社會美好、人性溫暖、相互關懷的題材。
大部分中職生在初中求學階段成績不理想,這使他們承受了不少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很多家長及部分老師對他們一味責罵或干脆放任自流,使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存在比較消極或偏激的認知,極易被煽動情緒,容易產生偏激行為。所以在教材內容上應當選取積極向上、溫暖人心、反應社會美好等題材的文章,使他們從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吸收正能量,感受到社會的美好,人性的溫暖,理解父母的辛勞,從而培養他們感恩父母,感激社會,懂得關愛他人的心態。少選取反映社會陰暗面的題材,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雜文小說特別不適合入選中職語文課本。
第三、應該通過課文誘導中職生認同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培養愛國情懷。
雖然生于中國長于中國,但年輕人躁動的心使不少中職生對國外的文化和國外的生活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把國外生活想象得過于美好圓滿,對外來文化充滿了崇拜,以至于不少中職生看不起自己的文化,看不起自己的國家。由于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尚未建立,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尚未了解,使他們容易隨波逐流,崇洋媚外。我們必須借助語文課本,在他們心里種下愛國的種子,樹立民族自尊心,建立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正在重新崛起,我們的國家強盛而美好,我們的科技不遜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先進國家,我們有著值得傳承的民俗和文化!只有教會他們認同自己的民族,尊重自己的文化,熱愛自己的國家,才有可能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愛國,自覺地想要傳承中華文化,帶著使命感成長,自尊自強共同創造一個更強盛、美好的中華!
第四、通過課文,使他們明白應該用正確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財富、愛情。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坐擁財富、衣食無憂,中職生對財富也有著同樣的渴求,但是他們涉世未深、父母無暇管教、容易受人蠱惑利用,所以我們如果能借助課文,讓他們自己意識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他們謀取財富的時候,就不會參與詐騙、販毒、搶劫……社會也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同樣,中職生正處于情竇初開的年紀,不少男生女生都期盼著擁有美好的愛情,他們渴望像電視劇中的男女主角一樣纏綿、嬉戲,希望通過談戀愛得到關注和守護,事實上有時他們之間并沒有愛上對方,就急著開始了一段戀情。各學校雖然都有禁止早戀的校規,但是收效甚微,如果能使用文學作品的力量,使他們自己明白:應該追求什么樣的伴侶共度一生?愛情的背后包含了哪些責任?如何愛才能不傷人不傷己?當愛已不再,我們該如何面對?效果應該會更好。endprint
第五、應該通過課文教導他們抒發不良情緒的正確途徑,使他們能勇于面對挫折,不懼失敗,為自己創造美好未來。
失敗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必修課。不管你是大明星還是小百姓,是貧窮還是富貴,都免不了在人生之中遭遇失敗。然而由于缺乏正確引導,一些中職生在面對失敗與挫折時會采取自閉、自殺、打架滋事、故意傷人等極端的方式進行應對。我們應當通過課文教導這些孩子抒發不良情緒的方法,使他們明白,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的瞬間沒能控制情緒做出的極端行為。
第六、按照不同的節氣時令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按照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來安排一些與節令相匹配的民俗活動,比如《我們熱愛大自然》這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改為清明節習俗體驗。讓老師帶同學們走出課堂,踏青、插柳、放風箏。端午節讓大家一起畫屈原像、折紙船、嘗粽子,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親身體驗中國的傳統節日民俗,更容易認同我們的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以下為本人對中職語文教材編排的粗略設想,供各位同行共同探討,僅作拋磚引玉之用:
第一單元主題:世界是美好的,人性是溫暖的(我們需要正能量)
內容選擇:類似《香爐》、汶川地震《史上最感人的捐贈者》等文學作品(現代文閱讀)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講述清明節的由來,體驗清明節的習俗。
第二單元主題: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的文化很優秀(樹立民族自信)
內容選擇:類似《世說新語》等作品(文言文閱讀)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講述端午節的由來,體驗端午節的習俗。
第三部單元主題:我愛我國,我愛我家(感恩家人、朋友,感受國家騰飛和強大的喜悅)
內容選擇:《人民日報:中國高鐵,靠創新領跑時代》、《人民日報:量子通信,中國領跑》、《中國留學生:說出你的中文名 堅持文化身份認同》……(新聞報道)
說出你的名字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講述七夕的由來,體驗七夕的習俗。
第四單元主題:立足現實,努力打拼,創造美好未來(立志、行動)
內容選擇:講述普通人的崛起,民族企業的自強劉強東的成功,董明珠的成功,華為的成功。(名人傳記)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講述中秋節的由來,體驗中秋節的習俗。
第五單元主題:失敗不可怕
內容選擇:國外優秀作品選讀(《世界上最優秀的推銷員》)(外國文學)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講述重陽節的由來,體驗重陽節的習俗。
第六單元主題:實用語文
內容選擇:學習求職簡歷的寫作、請假條、借條等應用文的寫作。(寫作訓練)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講述春節的由來,了解春節期間的各種習俗及禁忌。
附錄:國內名家名篇推薦書目
中職語文的單元構成一直以來與高中語文高度相似。多數模式為按文體進行區分,然后將古今中外名家作品一股腦地往里填充。但是本人認為中職語文應該成為主流價值觀的推廣陣地,所有的文體應為灌輸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服務,這樣才能引領中職生告別懵懂走出迷茫,教他們學會生活、學會思考,愛國、愛家、愛社會。所以,想要構建富有中職特色的語文課堂,或許我們可以從教材改革開始。
參考文獻:
[1]陳強,《家庭功能和生存質量對學生社會責任心的影響:普高生與職高生的比較》,《應用心理學 》2011年02期
[2]袁本福,《淺談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及應對措施》,《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