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對柬埔寨藝術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對吳哥古跡的贊嘆。與對柬埔寨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了解相比,我們對這個國家近現代所遭受的苦難卻不甚了了,至于柬埔寨的當代藝術則更鮮為中國觀眾熟悉。
其實柬埔寨的金邊、暹粒省、馬德望等地的藝術氛圍已今非昔比。各類畫廊和藝術機構正像雨后春筍一樣蓬勃發展,柬埔寨藝術家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逐漸嶄露頭角。柬埔寨正在通過推動文化上的立法、宣傳、合作來實現高棉文化的復興。事實上,柬埔寨由于上世紀的戰爭原因,其人們的生活和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自進入戰后重建時期,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化及多元文化融合的一系列問題。這些現實的困境使得柬埔寨當代藝術家重新思考本土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傳統。不同于柬埔寨古代藝術中透露出的對前世的敬畏和對來世的寄托,其當代藝術更關懷現世的生活和個體的感受。
柬埔寨的當代藝術家中Vandy Rattana是一個代表,自2007年以來,他便活躍于柬埔寨當代藝術空間,2011年更成為其聯合創始人之一。此外他還創辦了柬埔寨第一個致力于當代藝術的展覽空間,名為SA SA BASSAC;此外,他也希冀通過積極的翻譯出版國外優秀的作品,使柬埔寨藝術更具國際視野。他的藝術作品曾于波爾多當代視覺藝術中心、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赫塞爾美術館、及上海、臺北等地進行展出。其創作主要通過紀實般的影像方式來訴說畫面背后的社會內涵。把過去和現在相銜接,借由窺探自然環境的變化揭露社會歷史在人們身上留下的烙印,而這些沉重的回憶和鮮活的當下都是真實的。他在09年創作了《彈坑水塘》系列作品(“Bomb Ponds"series,數碼打印),影響中在越戰時期被炸出的巨大的彈坑隨著時間的流轉已覆滿草木形成水塘,但也形成了不可抹去的戰爭傷痕。
(Vandy Rattana,影像,《彈坑水塘系列》之一(共九件),91 x 111 cm,2009年)
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紅色高棉”政權時期被稱為20世紀最為殘暴的災難性事件之一,其間估計數十至上百萬柬埔寨人死于饑荒、勞役、疾病或迫害。Vandy Rattana沒有經歷這場“自我屠殺”,而他的年幼的姐姐卻被永遠的埋葬于一片林地之中。其影像作品《獨白》中郁郁蔥蔥的芒果樹和棕櫚樹下的某個地方就是那個女孩尸骨的所在。在另一件作品《時間的風景》,延續了《獨白》的敘述方式與內容,藝術家帶領我們看到那片埋葬了無數難民遺骨的荒林如今已然成為了肥沃的農田或是建筑工地,這樣情緒的矛盾與沖突,讓人恍惚覺得往昔的苦難只是一場夢,現在夢醒了眼前卻是勃勃生機,歷史似乎被掩蓋、被遺忘。
Vandy Rattana通過對戰爭廢墟的記錄,通過親歷者的視角以圖像的象征意義向人們展示了戰爭給柬埔寨人留下的不堪回首的創傷記憶,這些靜默的畫面背后有聲音在控訴和拷問。
藝術家Remissa Mak也有著類似的思考。紅色高棉軍隊在1975年占領金邊時,年僅7歲的Remissa Mak伴著震耳欲聾的槍聲跟隨著龐大的人群離開這座幾乎被夷為廢墟的城市。難民們沿著公路前行,在極端疲憊和缺乏飲用水的情況下甚至只能從漂浮著尸體的河流里取水。他坦言“這段悲慘的過去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發生在柬埔寨的1975至1979年間的種族滅絕的故事,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腦海中,就像被風吹走的煙。事實上,我們不希望這種悲劇和痛苦的事件在我們的祖國再次發生。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為了讓下一代了解我們的歷史,使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重要的是要撫慰受害者,以彌補他們的脆弱的記憶和情感的痛苦。”因此他通過剪紙創作來展示戰爭給柬埔寨人帶來的恐怖記憶。并將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形式結合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那段悲慘的歷史被帶有強烈視覺沖擊感的畫面呈現出來。
柬埔寨當代藝術家大都通過當代藝術的形式來追憶的苦難歷史、思考眼前的困境,同時強調人的主體性、追求文化的多元化。當然,柬埔寨當代藝術的創作方式和主體并不僅限于此。
(Remissa Mak,剪紙作《Left 3 Days》)
現在越來越多的海外藏家關注到柬埔寨當代藝術,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下,這里的藝術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將新藝術語言、藝術觀念與本土傳統文化結合,呈現出一種不局限在宗教主題和傳統審美經驗的、更為關注自身情感體驗和內心訴求的當代藝術特色。他們告訴世界,柬埔寨的藝術不是他者異域風格的獵奇,更有著一種對普世問題的深刻探索和人文關懷。
隨著柬埔寨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找一條既能保存傳統工藝,又能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的道路。民間美術當仁不讓成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文化發展戰略。并設計出適用于柬埔寨文化和傳統的發展模式,已達到幫助農村的年青人就業,讓他們有尊嚴地謀生的援助目的。早在1992年,the Chantiers-Ecoles de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CEFP職業建設學校)(最初由法國發展署(AFD)提供資金)就開始在絲綢、石雕、木雕和漆器等傳統技藝方面為柬埔寨殘障或貧窮的青少年提供了專業技能培訓。既可以保存、傳承吳哥窟古代藝術、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同時也可以有助于減緩農村人口的減少并增加家庭收入。在1998年至2001年間,由歐盟支持開發實施的項目“REPLIC”,即設立穩定的工作場所為那些在CEFP接受過培訓的年輕工匠們提供就業的機會。隨之吳哥藝術學校應運而生了。現在這里已成為一個真正展示高棉手工藝的窗口,例如絲綢面料、服裝、木雕、石雕、漆器、彩繪、銀器和絹畫等多種傳統的藝術形式都在這里教授。吳哥藝術學校的成功經驗也成為周邊一些國家振興傳統工藝的典型案例而被不斷復制模仿,這樣的教學與就業模式為東南亞的振興傳統工藝開辟了道路。在主要由政府出資的金邊王家藝術學院也是一個典型,該校設置包括有雜技、傳統舞蹈、聲樂表演、器樂、繪畫及戲劇專業,學生在這里免學費學習。相較于一般的現代美術院校教育,柬埔寨的藝術院校更關注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的保護與傳承。endprint
談到柬埔寨民間工藝就不能不提及Sbek thom,Khmer shadow theater,即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它早于吳哥時期就已經產生,后隨吳哥王朝的衰敗而漸趨衰微。至2000年斯貝克托姆才隨著政府提倡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旅游業的發展重新開展。時至今日斯貝克托姆已演化為了保留儀式規范的典禮性藝術形式,并在2005年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類型兼具著活態性、表演性、社會性、傳承性的特征,成為柬埔寨民間藝術的世界名片。斯貝克托姆表演所需的傀儡約兩米高,由大張母牛的透孔皮革制作而成,牛皮需通過Kandaol樹皮溶液進行染色處理,再系上兩個竹棍,由舞者操控,每次演出需用到的皮影能達上百件之多。表演陣容由舞者、講述人和樂隊構成,以印度的古代史詩《羅摩衍那》作為主要傳統劇目。人物造型呈現高度的程式化、有很強的象征性、裝飾性。據傳柬埔寨皮影最早由中國傳入,后又融入印度文化元素,并從造型、圖案、色彩與當地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相融合,是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在全球化語境下柬埔寨藝術發展與其他國家的聯系更加呈現互利互惠的態勢。柬埔寨政府為了推廣本國的民間文化以及手工藝品大力展開了多重領域多種層次的對外合作。包括了前不久開幕的吳哥T廣場(T Galleria by DFS,Angkor),它從建筑設計到室內裝飾均體現出暹粒悠久的傳統藝術魅力,通過大量運用自然元素營造了高棉文化的獨特氛圍。柬埔寨手工藝者及公益性組織——Artisans dAngkor的工匠們在該建筑的石柱上描繪了取材于巴戎寺(Bayon)和吳哥城寺廟的浮雕圖案,此外還隨處可見的傳統高棉紋樣的裝飾品。DFS方面表示,“能夠與柬埔寨當地技藝精湛的手工藝家合作,彰顯他們的傳統文化,并使我們的顧客徜徉于古老神秘的暹粒文化氛圍中,我們深感榮幸。”
無論是古老精妙的吳哥古跡,還是與民間傳統的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亦或是漸入佳境的柬埔寨當代藝術,從古到今的高棉人都在以一種充滿著虔誠信仰的態度來創造藝術。而這種虔誠的信仰來自神圣的宗教,也來自平實的生活。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柬埔寨藝術家都在試圖用一種更加包容的精神來表現本土的萬千世界,貫通古今、融合中外、兼顧人神。在這種不失特色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當代柬埔寨文化藝術發展的經驗,這種經驗不但正在挽救柬埔寨的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也為周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發展提供一個有益范本。
作者簡介:張聿婷(1988.11)女,籍貫:天津,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近現代中外美術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