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是維柯“真理就是創造本身”認識論的內核。維柯在《新科學》中指出原始人類憑借豐富的想象和以己度物的隱喻創造了大量詩歌和神話故事,即想象性構成物,構建以詩性智慧為核心的人類理解世界和認識世界的象征系統,維系文明的繁榮和發展。
關鍵詞:想象;維柯;《新科學》
引言
維柯在《新科學》將其研究追溯至人類發展的最初階段,研究最初的人們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認識世界、獲得經驗和知識。他認為原始人類都是些神學詩人,主要從事詩歌的創造活動也就是想象的活動,其結果便是想象構成物。他強調“不僅是神學詩人創造了虛構的世界,在早期文化的詩性階段,原始人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即詩的創作)來理解實在世界,創造性的想象對這一階段普通意識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Berlin,2000)。在維柯看來,詩對最初的人們來說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是一種自然本性,不需要憑借任何技藝,同時也發展了其它的藝術。
一、維柯的想象理論之緣起
維柯強調原始人類詩的活動就是想象的活動,憑借形象思維和感性來認識世界,想象成為維柯認識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但在維柯之前,想象一直受到排斥。柏拉圖的理念論將想象判定為最低級的認識能力,而憑借想象的詩的活動就是對最高理念的二重模仿,因而是劣等的,是充滿愚昧的;“其靈魂馬車中的頑劣之馬就代表想象和欲望,雖然他也強調迷狂,但又把它歸結為神力憑附,歸結為天國和理性所以他的理想國中拒絕詩人”(雷武鋒,2002)。亞里士多德對想象的態度有所緩和,強調想象在人認識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想象有呈現過去印象和創造新的意象的功能,但亞里士多德在總體上對想象還是持歧視和否定的態度,“想象和判斷是不同的思想方法。想象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知識和理智是永遠正確的,想象不能和它相比,是可能錯誤的”(雷武鋒,2002)。
理性派和經驗派對想象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大陸理性派“將想象力貶得一文不值,他認為人認識事物的能力是純理性的,想象只能導致虛幻和不確定,在其第一沉思中,笛卡爾極力否定憑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人魚和人羊等觀念,指出它們完全是畫家憑想象力把不同動物的肢體摻雜拼湊起來的結果,是一種純粹出于虛構的捏造和絕對不真實的杜撰”(雷武鋒,2002)。他承認人在感性認識的情況下,也會用到感性知覺、記憶和想象等身體能力,但是它們二者只是人類理智需要認識外界時的中介,地位必然低于理智。“如果需要什么外界知識的話,理智還需要想象,因為想象是它與外界的接觸點。事實上,想象的作用就像物質世界和心靈的會聚地”(帕金森,2008)。笛卡爾認為依靠感官作為知識來源是不可靠的。而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的興起對理性主義長期統治西方哲學是一種反駁和沖擊,它改變了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英國經驗主義對想象是有著濃厚的興趣的,但也是站在自然科學的角度表達了含糊的乃至否定的看法。“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將想象解釋為人的心理活動無疑是正確的,但他又把一切心理活動歸結為機械運動,指出想象力是依賴身體各器官的運動;培根在將想象與詩歌創作緊密結合并承認詩人可以建立一個幻想的世界之后,卻只承認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神圣地位,指出想象力只不過是處于記憶力和理解力之間的信使的地位,是一種精神娛樂或游戲”(雷武鋒,2002)。
維柯吸收了英國經驗主義的綜合歸納方法,對感知、幻想和想象投以極大的關注。維柯“把幻象、想象不再看作是單純的個人經驗,而是將它們放在人類活動歷史的最早階段—神的時代考察,視之為人類活動的最初形式”(包愛軍,1989)。維柯在《論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中對想象力作了概述,從拉丁語源中可以了解拉丁人是將想象力與記憶力看成相同的能力,“拉丁人把記憶稱作是收集通過感覺而來的各種知覺作為營養儲備的能力;當提取這些知覺時,就被稱為回憶。但它同時也意味著一種形成意象的能力,希臘人稱之為想象力(phantasia),我們則稱之為imaginativa;因為通常我們稱為想象(imaginare)的地方,拉丁人則稱之為憶想(memorare)”(維柯,2006)。維柯評價“想象力是一種確實之極的能力,因為我們在運用想象力時就構成了事物的意象(imago)”(維柯,2006)。而維柯認為原始人都是一些詩人,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原始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不是憑理性的抽象的玄學,而是靠一種感覺得到的想象的玄學。這種想象的邏輯不是同類事物的概念,而是現實中具體的個別形象,不是通過理性抽象的思考來把握,而是通過感官直接感覺”(肖瓊,2004)。原始人類還不能夠運用理性去形成對世界的普遍性認識,全憑幻想、想象來創作詩,這就是原始人類認識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種能力,是人類觀照世界的特殊方法,其核心就是幻想和想象。在這個過程維柯認為有兩條原則可以概括原始人的詩和神話的想象創作活動:其一是以己度物的隱喻,另外一條是想象的類概念。
二、想象理論的隱喻原則
以己度物的隱喻原則是原始人類創作詩和神話的一條重要原則。維柯在研究語言、宗教和國家的起源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符合諸民族歷史發展的共同特點,他將這些共同特點總結為公理,其中第一條便是“由于人類心靈的不確定性,每逢墮在無知的場合,人就把他自己當做權衡一切事物的標準”(維柯,2008)。在這條公理中,“人類心靈的不確定性”指的是原始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還僅限于感性方面,只能憑自己的心理經驗來體會外在的事物,人們還不能夠進行抽象思考,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思辨能力,不能對事物得出明確的概念。另外還有一條公理是“人類心靈還另有一個特點:人對遼遠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據已熟悉的近在手邊的事物去進行判斷”(維柯,2008)。這是說明原始人類就像兒童一樣,還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無法概括事物的普遍特征,因此當原始人們遇到周遭事物和現象卻無法解釋其原因,并且不能拿同類事物進行類比來說明原因時,人們就會把自己的本性移加到那些事物上去,把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事物的標準。例如維柯所給的一個經典例子“磁石愛鐵”,原始人們對磁石與鐵相互吸引的現象無法作出合理的解釋,因此就依人類自己的情感將它解釋為磁石愛鐵。維柯發現的人類這兩個特點能夠解釋處于世界兒童時期的原始人類的想象思維,將其歸納為以己度物的隱喻,隱喻可以使無生命的事物顯得具有感覺和情欲,維柯認為“最初的詩人們就用這種隱喻,讓一些物體成為具有生命實質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它們也有感覺和情欲,這樣就用它們來造成一些寓言故事”(維柯,2008)。endprint
以己度物的隱喻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在人類發展的初期,原始人們正是通過想象活動(即詩的活動)把自己的情感和意象投入到無生命的自然中去,將世間萬物都化作人內在的形象或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形象,賦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意志,從而使存在的世界成為隱喻的世界;與此同時的第二層含義是世間萬物都已打上了人類情感和意志的烙印,人們就可以通過研究和反觀世間萬物來認識人類自己。
維柯將以己度物的隱喻這一想象的原則運用于闡釋一些人類文化、文學和文字的現象。維柯通過對諸民族原始社會的考察總結人類社會都要經歷三個時期,分別是神的時代、英雄的時代和人的時代,并且擁有三種共同的習俗即宗教、婚禮和葬禮,而產生著三種習俗的過程就可以用以己度物的隱喻來解釋。原始的巨人們遇到雷轟電閃的自然現象時十分恐懼,但又對其無能為力,于是就想象天空是通過這種形式像自己傳達什么,像自己一樣用咆哮來表達自己的暴烈情欲,于是原始人們創造了叫做約夫(Jove)的天帝。原始人們為了避免受到天帝的責罰,他們向天祭拜,宗教因此成為人類第一個習俗,婚禮和葬禮也是因怕受天帝的懲罰而產生,雷武鋒認為“這個習俗的創制過程就是人類‘以己度物的想象過程,這個過程顯然也是人類對未知而遼遠的事物的隱喻式理解”(雷武鋒,2002)。
以己度物的隱喻原則運用在文學方面可見于神話故事中。維柯說原始的人類都是些神學詩人們,他們“所說的那種最初的語言并不是一種符合所指事物的自然本性的語言(像當初由亞當所創造的那種神圣的語言,上帝曾賦予亞當以神圣的命名功能,即按照每件事物的自然本性來給事物命名的功能),而是一種幻想的語言,運用具有生命的物體的實體,而且大部分是被想象為神圣的”(維柯,2008)。于是神學詩人們憑借想象創造了許多神,比如有天神約夫,地神庫伯勒(Cybele)、海神內普頓(Neptune)、花神(Flora)、果神(Pomona),將這些神都賦予各類事物的實體,他們像人一樣有生命,擁有人的一切情欲和感覺,神學詩人們通過創造的各種神來解釋周遭的實體世界。
另外維柯還在諸民族的語言文字中發現了以己度物的隱喻的運用。他發現一切語種里大部分涉及無生命的事物的表達方式都是用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覺和情欲的隱喻來形成的,維柯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舉了許多的例子,“例如用‘首(頭)來表達頂或開始,用‘額或‘肩來表達一座山的部位,針和土豆都可以有‘眼,杯或壺都可以有‘嘴,耙、鋸或梳都可以有‘齒,任何空隙或洞都可叫做‘口,麥穗的‘須,鞋的‘舌,河的‘咽喉,地的‘頸,海的‘手臂,鐘的指針叫做‘手,‘心代表中央,船帆的‘腹部,‘腳代表終點或底,果實的‘肉,巖石或礦的‘脈,葡萄的‘血代表酒,地的‘腹部,天或海‘微笑,風‘吹,波浪‘嗚咽,物體在重壓下‘呻吟,拉丁地區農民們常說田地‘干渴,‘生產果實,‘讓糧食腫脹了,我們意大利鄉下人說植物‘在講戀愛,葡萄長的‘歡,流脂的樹在‘哭泣,從任何語種里都可舉出無數其他事例”(維柯,2008)。
三、想象理論的類概念
維柯的想象理論的另一條重要的原則便是想象的類概念。他在《新科學》中這樣闡述這條原則“凡是最初的人民仿佛就是人類的兒童,還沒有能力去形成事物的可理解的類概念(class concepts),就自然有必要去創造詩性人物性格,也就是想象的類概念,其辦法就是制造出某些范例或理想的畫像(ideal portraits),于是把同類中一切和這些范例相似的個別具體人物都歸納到這種范例上去”(維柯,2008)。用形象的例子來解釋這條原則的具體內涵就是“兒童們的自然本性就是這樣:凡是碰到與他們最早認識到的一批男人、女人或事物有些類似或關系的男人、女人和事物,就會依最早的印象來認識他們,依最早的名稱來稱呼他們”(維柯,2008)。這是我們十分熟悉并且有所經歷的,在兒童時期我們見到成年的男人都叫“叔叔”,成年的女人叫“阿姨”,年長男人女人的叫“爺爺”、“奶奶”,朱光潛先生闡釋為“這類詞對兒童還不能是抽象的概念,還只是用來認識同類人物的一種具體形象,一種想象性的類概念”(朱光潛,2009)。
在維柯看來,原始人類就是通過想象把自己的經驗進行形象化的分類,把凡屬于同一類的各種不同的具體事物都歸到這類想象的共性上去。最初的人類就是世界兒童時期的人們,他們不具有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沒有抽象思維能將所有的實體概括、分類,有的只是旺盛的情感力,因此就按照詩性和想象的邏輯來認識和解釋世界,具體表現在寓言故事中,創造個性化的詩性人物性格,就是想象的類概念。寓言故事、神話是維柯《新科學》的重要依據,他發現在寓言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總是創造地恰如其分,其實就是想象的類概念是構成寓言故事本質的詩性人物性格的起源。比如埃及人的例子,“埃及人把他們對人類有益或必要的創造發明都轉化成‘民政哲人(civil sage)這樣一個類別。因為他們還不能把‘民政哲人抽象化成一個可用理智去理解的類別,尤其不能得出他們在民政中成為哲人的那種具體形象,于是他們就把它想象成為最偉大的霍彌斯。埃及人在用對人類有益或必要的種種發明來造福于世界的時期,他們遠未達到成為哲學家,還不能懂得‘共相或可用理智去理解的‘類概念!”(維柯,2008)但是“對維柯來說,詩性人物性格或寓言故事在詩性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就好比理性思想中屬的概念”(Verene,1981)。
想象的類概念這一原則是原始的神學詩人們創作寓言故事的重要原則。寓言故事又被稱做“另樣的說法”,即把各種不同的人物、事跡或事物總括在一個相當于一般概念的一個具體形象里去的表達方式。原始的神學詩人們不能夠從感受周圍事物的現象中剝離出本質,形成屬或類的概念,只能夠直接用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具體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個概念,也就是創造個性化的詩性人物性格,這是用殊相去表達殊相的類概念,這種方式“與理性主義的類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理性主義的類概念是通過對個體的抽象而達到普遍的本質,想象的類概念則是通過對個體形象的觀看而達到類的認識”(雷武鋒,2002)。后來經院派將其總結為是“在種類上同屬一類的那些事物的共同屬性,寓言故事指的是屬于同一類的不同的種或個體,因此它們必然有一種單一的意義,指同類中一切種或個體所共有的一種屬性(例如阿喀琉斯指一切強大漢子所共有的勇敢,攸里塞斯指一切聰明人所共有的謹慎)”(維柯,2008)。維柯已經發現在古代諸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都是想象的類概念,因此他運用這一原則去細致地分析荷馬史詩并且最終得出結論荷馬只不過是一個想象性的類概念。
結語
維柯在《新科學》中,通過考察諸異教民族歷史發展遺存物,構建詩性智慧體系,詩性智慧是原始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世界中最初的智慧。維柯認為原始人類都是些神學詩人,他們還是人類的兒童時期,不具有健全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能用理性的屬或種的概念去概括認識的事物,原始人類擁有形象思維能力和豐富強烈的想象力,出于這樣的自然本性他們用詩性的文字創作詩和寓言(神話)故事去描述認識的世界,或是以己度物的隱喻,或是想象的類概念。
參考文獻:
[1]帕金森,主編. 勞特利奇哲學史(十卷本).第四卷,文藝復興和17世紀理性主義. 田平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朱光潛. 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3]維柯. 論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從拉丁語源發掘而來. 張小勇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4]Berlin, Isaiah. Three Cri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Vico, Hamann, Herde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5]維柯. 新科學. 朱光潛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6]Verene, Donald. Vicos Science of Imagina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7]雷武鋒. 論維柯的想象理論.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1)1,93-97
[8]包愛軍. 維柯藝術想象理論初探. 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8,7-12
[9]肖瓊. 試論維柯《新科學》中的藝術想象理論.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6)4,73-76
項目基金: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年度課題“‘關聯-順應論下的翻譯與翻譯行為研究”(2016N38M)
作者簡介:傅莉(1988.06)女,浙江紹興,助教,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言哲學,英美文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