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坤
摘要:稅收體制自1994年改革以來開啟了其持續性推進的改革之路。從經驗觀察,分稅制既有功能性作用的一面,也使地方政府獲得了一定的權力干預。2014年實施的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了地方財稅體系的重構反思。本次研究借財稅體制改革及地方財稅發展現狀,選取地方財稅體系在營改增后的重構思考為主題進行具體論述。
關鍵詞:地方財稅體系;營改增;重構
目前,地方債務是當前國民經濟中探討最多的話題,與該話題相伴的問題即是地方財稅體系在營改增后受到的影響,以及重構的路徑選擇、促進措施等問題。自我國在2016年1月1日推行新的預算制度之后,使中央財政與地方預算之間有了一個切實的具體化對接,也是治理地方財稅的一個重要措施。重點是更加明確、清晰的了解到地方財稅的真實情況,以及稅收與應用之間的對應性。以下就以此為切入點,展開針對主題的探討。
一、營改增及其對地方財稅體系的影響
我國實施營改增之后,對地方財稅體系發生了重要影響,從稅收收入規模方面分析,地方稅收收入出現了逐步縮小;從主體稅種方面分析,表現出稅收收入某部分的缺失或減少。具體來看,營改增后,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營業稅會因產業減少、比重降低、貢獻率減少,使稅收收入方面大幅度縮減;直接結果是造成財政困難,間接會弱化地方財稅收入功能。另一方面,營改增實踐范圍擴展后,發展速度快、改革效果好;根據實際的抽樣調研發現,在一些地方實施營改增后對營業稅比重的影響,大約僅占其總額的20%到30%范圍。因此,影響是相對的,并不是全面達到了減稅、降稅目標。另外,臨時性政策“返還”也補充了地方財政吃緊的問題;從總體上講,營改增未能給地方稅收收入產生較大影響。但這種局面自2015年至今卻因其規模、范圍擴展而達到了深化,并且發揮了應有效果。因此,必要在缺失營業稅后稅收收入的縮減現實中,從根本上解決主體稅種問題,并通過重新構建地方財稅體系而完成其新體系構建。
二、重構思考及建議
以下結合營改增后地方財稅體系發生的一些變化,從工作經驗出發,選取主稅種、輔助性稅種、支付制度及動態化機制,對地方財政體系在營改增后的重構問題展開全面討論,并根據現狀提出幾點較有針對性的建議。具體如下所述。
1、主稅種選擇層面重構及建議
在國際范圍內,我國間接稅高于直接稅,因而從稅收體系的角度講,尚有完善之處。為了在營改增后重新確立地方稅種,可以在稅收轉嫁方面區分出企業所得稅的轉嫁屬性;同時,營改增與第三產業發展關系密切,因而,財產形式也會出現新的變化,所以,需要區分出財產稅。在這兩種比較突出的稅種方面,建議按照當前的相關法律法規,從房產稅層面切入,將其作為中心;并在其項下,通過土地使用、耕地占用、土地增值之類的土地價值屬性,設置與其對應的稅種。在稅種合并方面,選擇一個大項,突出其作為財產的屬性,將其轉化為財產稅目。同時,地方政府需要按照當地的企業數量、經濟狀況、土地面積及使用類型,盡可能從財產的角度做出調研與全面分析評估,從而實現征稅效率。這也是當前提高稅收彈性的一個重要路徑。
2、輔助性稅種重構及建議
現階段,城鎮化不斷推進,各地發展速度快,開發類型也趨于多元化。因而,在這個方面可以借助城鎮化發展之機,設置與其發展相應的城市維護建設稅,這既與當地基礎建設相一致,也能夠解決后續的城鎮管理問題。營改增之后,由于這個部分因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各個部分,關聯比較密切,因此,比重相對下降。從當前的現狀觀察,必要使建設稅能夠獲得獨立;比如,借助費改稅吸收,提高稅率吸收等。同時,借助環境稅的開展與不斷革新;必要從現在的城鎮發展中所遇到的各類環境問題,以及企業、家庭、個人方面的各種垃圾生產、水污染、污水排放等,實施環境稅方面的征收項目設置;并將環保稅與資源稅并入到環保稅項下,更好的解決資源利用問題,使稅收與地方經濟發展保持一個良性互動,實現其杠桿調節作用。另外,伴隨著用地緊張問題,應該對遺產、墓地類的的項目進行進一步分析,結合當地風土人情,使其轉變為一項輔助性的稅收收入路徑。比如,遺產稅目相關的贈與稅就可以嘗試,并將其對接到地方公益事業方面。
3、支付制度及動態化機制重構及建議
營改增的直接結果是地方稅收下滑,輔助性稅收動力缺乏。因此,鑒于這種狀況與緊缺現實,必要在中央稅收返還方面,完善其中的轉移支付制度,提高返還速度,減少中間環節。另一方面,針對分稅制實施后的固定比例,以及它帶來的地方權力干預,必要在機制方面做出一些調整;比如,實施動態化比例機制。從具體操作層面分析,可以利用轉移支付基金的形式,使增值稅這個部分獲得轉變,與地方標準收入、公共勞務實施對接;根據一些地方的實踐經驗觀察,這種方法能夠使規模受到影響的地方稅收收入獲得有效調節。再如,營改增必然會增加直接稅,因此,在這種趨勢推動之下,該方法的應用也正“得其所哉”。
結束語
營改增是我國財稅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試點的成功經驗使其可以向更大范圍內全面推廣應用。就目前實踐效果觀察,既可以解決價內稅成本的問題,也可以減少消費者在購買支付方面的稅費。從近來“兩會”釋放的信息觀察,減稅降負將會持續性推進,并加大力度;因此,在這種新的政策引導下,地方財稅體系必要借助其發展趨勢科學規劃,從各個層面結合貧富差距,按照各地具體情況實施重新構建。希望這種因地制宜的改革能夠推動地方財稅體系獲得完善,并與當前地方經濟發展保持一致,突顯出稅收調節功能,發揮其作用及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治華.論“營改增”后完善中央地方財稅關系的策略[J].會計之友,2014,(17):111-113,114.
[2]鐘文智.“營改增”后地方財稅收入體系建設的思考[J].注冊稅務師,2013,(12):39-40.
[3]吳金光,歐陽玲,段中元等.“營改增”的影響效應研究——以上海市的改革試點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4,(2):8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