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船舶檢驗處 葉安章
關于國內航行海船船員艙室設備要求的思考和建議
舟山市船舶檢驗處 葉安章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已于2016年11月12日起對我國生效(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是在國際勞工組織框架下經政府、船東和海員三方取得共識后締結的一部綜合性海事勞工條約,規定了海員上船工作的最低要求,就業條件起居艙室、娛樂設施、食品和膳食服務,健康保護、醫療、福利和社會保障,遵守與執行等方面的內容,對海員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提出了要求,被譽為海上勞動者的“權利法案”。
《國內航行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版2016修改通報(以下簡稱《11法規16修改通報》),增加了船員艙室設備B部分內容,該部分內容大幅度引用了《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規則3.1起居艙室和娛樂設施章節的相關內容。《11法規16修改通報》自2016年11月12日起生效。那么,《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與國內相關的法規有哪些差異,兩者是否存在不適應?
表1 公約、法規適用范圍比較
我國國內航行海船在1992《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中就有對船員艙室設備的相關規定,但沒有強制性要求,直到2009年9月1日才明
確規定對1000總噸及以上的國內航行機動船舶簽發《海上船員艙室設備證書》。國內法規對船員艙室設備的要求綜合引用了國際勞工組織第133號公約《1970年船員起居艙室(補充條款)公約》(簡稱ILO 133公約)和國際勞工組織1949年修正本第92號《船員在船上起居艙室公約》(簡稱ILO 92公約)。鑒于133公約是對92公約的補充,故對133公約未規定者還需滿足92公約。如船員臥室及面積要求引用的是ILO92公約,適用范圍、居住艙室最小凈高度引用的是ILO133。下面簡單列舉比較不同公約和國內海船法規在船員艙室設備具體要求上的主要差別。
表2 公約、法規對船員居住艙室要求比較
從以上兩個表格可以看出,《11法規16修改通報》基本上與《2006海事勞工公約》要求基本相同,除了表列部分外,相對于老的法規或公約,《2006海事勞工公約》和《11法規16修改通報》在通風與供暖,衛生設施和洗衣設施、醫務室、防止噪音和震動、娛樂設施等章節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船員居住艙室的空間要求大大提高了。在新增較高要求的部分說明了經本局同意或本局與有關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協商后可降低要求。在一般規定也明確:考慮船員不同宗教信仰和名族習俗的需要,經本局與有關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協商后同意,可對本部分的標準作適當的變動,但任何變動不應導致總體設施劣于本標準。考慮到船舶尺度和船上人員的數量,經本局與有關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協商后同意可對200總噸以下的船舶免除執行空調設備、流動冷熱水洗臉盆、洗衣設施以及臥室的面積要求。
《11法規16修改通報》實施半年以來,對小型船舶(泛指20米以上3000總噸以下)的設計和審圖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在以前的設計中,小型船舶由于經濟性的原因,考慮船舶配員、載貨量和建造成本,會在船員居住處所布置上比較緊湊,現在要滿足新的要求,勢必要增加上層建筑層數或長度和寬度的方法增加房間面積,會涉及到消防、救生、通訊導航、穩性等一系列問題。雖然法規也同意申請免除部分過高要求的條款,但同樣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11法規16修改通報》中規定船員艙室設備中的部分條款經主管機關和相關的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協商后可進行免除。這里并沒有明確是哪一級的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我國的船東組織發展起步晚,其主要職能是協助政府部門規范行業市場,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省一級船東協會會員單位擁有的船舶大多為國際航行的大型船舶,可以滿足《2006海事勞工公約》。然而大量的小型船務公司不是會員單位,入會的積極性也不高,要滿足這些公司的法規免除需求可能會比較困難。船東組織雖然起步晚,但在逐漸完善中,相比之下,船員組織的概 念就更加含糊,由于我國船員的數量大、分布范圍廣,目前還沒有成立一個完善的、可以發揮職能的船員組織。有些省份雖然建立了官方的船員服務協會,但也只是針對某些大型航運企業的船員,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對小型船舶的船東來說,要申請法規技術條款的免除顯得比較困難。
其次,小型船舶從簽訂合同到圖紙設計、船舶建造,周期會比較短,如果按照程序向海事局、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申請免除,會額外增加較大的風險,一是時間成本增加,二是如果不同意免除整個船舶設計方案都要重新設計。
最后,從引用法規的源頭來說,根據《2006海事勞工公約》,從事國際航行的500總噸及以上船舶,以及懸掛一成員國的旗幟并從另一成員國港口或在另一成員國港口之間航行的500總噸及以上船舶,應持有海事勞工證書和海事勞工符合聲明;并規定公約生效后,締約國可對非締約國的到港船舶進行港口國監督(PSC)檢查。因此,從我國政府加入海事勞工公約的初衷來說,第一是為船員提供安全、體面的海上工作和居住環境,為船員提供相應的權利保障,這也是勞工公約的主旨精神。第二是中國作為航運大國,國際貿易越來越頻繁,加入海事勞工公約可以減少港口國的檢查,提高國際貿易的效率。
因此,《2006海事勞工公約》主要針對國際航行船舶,而且在免除方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我國作為國際勞工組織的締約國,在國內法的適用性上采取了自動執行的方式,即國內航行海船適用的《11法規16修改通報》直接引用《2006海事勞工公約》船員艙室設備要求方面內容,由此導致法規在實際運用中與我國國內航運現狀難以適應。
綜上所述,對于國內航行海船特別是小型船舶來說,執行《11法規16修改通報》船員艙室設備B部分內容有相當大的難度。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內航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護船員應有的權利,提出以下建議:
1.對國內航行船員艙室設備適用范圍內的海船,3000總噸及以上的應按照《11法規16修改通報》船員艙室設備要求B部分進行設計和審圖。500總噸以下的小船建議按照《11法規16修改通報》船員艙室設備要求A部分進行設計和審圖。對國內短航程的小型船舶,可根據實際情況確認是否無需全部滿足新要求(如不過夜,可不設臥室等)。500總噸至3000總噸之間的海船應按照B部分進行設計和審圖,對部分要求較高的條款可向主管機關、船東組織和船員組織申請免除。
2.海事管理機構積極推動各級船東協會和船員組織發展,盡快制定與船員艙室設備免除相關的審批流程和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