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堅/
江蘇泰州:2017將精準發力供給側
文/李志堅/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確定的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一環,合力推進改革是糧食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2017年,江蘇省泰州市糧食部門將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第一工作目標,著力“調結構、去庫存、補短板”,為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糧食力量。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調優產品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具體講,種大宗農產品要瞄準優質專用。就泰州市而言,目前是普通糧食品種供大于求、庫存高、市場價格低,而優質糧食品種不能完全滿足市場供應,市場價格處于較高水平,優質品種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以泰州市姜堰區為例,該區推進的水稻優質品種常規、綠色和有機種植法取得初步成效,常規種植的優質品種市場價高于普通品種100~150元/噸,綠色品種市場價高于普通品種300~400元/噸,有機品種市場價格更高。因此,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是有效手段。
糧食部門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要在服務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中主動作為、主動進位,將服務向前延伸到生產環節,推進訂單糧食優質優價,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優,增加農民收入。經過幾年的實踐,泰州糧食部門創新推出“產業化”、“服務型”、“基地型”、“聯盟式”糧食訂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與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開展糧食訂單,每年夏秋糧開播時與農戶簽訂糧食訂單,到糧食收獲時,按照優質優價收購訂單糧食,解決農民種糧后顧之憂。全市糧食訂單規模三年三大步,2014年33.5萬畝、2015年50萬畝、2016年71萬畝。3年來,通過訂單優質優價收購,促進農民增收7700多萬元。
2017年,泰州糧食部門將加大糧食訂單優質優價收購工作推進力度。在生產環節,聯手種業、農資、農技部門為訂單種植戶提供優質種源、農技植保服務,推進良種配套和農技農機結合,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品種,并努力提高優質品種綠色生產、有機生產的比例。在資金環節,推廣“為農服務專項資金”做法,輔助購置生產資料以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在收購環節,對優質品種實施加價收購,鼓勵農戶實施優質品種的普通、綠色和有機種法,多途徑增加種植收益。在銷售環節,推進產業化理念,聯合加工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姜堰大米”、“興化大米”、“引江河大米”、“興化紅皮小麥”、“靖江弱筋小麥”等糧食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全年落實糧食訂單100萬畝,收購優質品種40萬噸。


庫存爆滿是近兩年來糧食工作的突出矛盾,“去庫存”是策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2015年秋收以來,受糧食連年增產,國際國內糧價倒掛進口量增加,托市糧庫存銷售不暢等因素影響,泰州和全國多數地方一樣,出現了糧食收購倉容嚴重不足的矛盾。去年1月底全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夏收空倉容只有3萬噸,而常年小麥政策性收購量在65萬噸左右,倉容缺口超過60萬噸。為此,糧食部門積極爭取支持,先后投入資金3.5億元,通過建、修、銷、騰、租等措施,到6月份夏糧收購時,使收購倉容達到63萬噸。夏收結束后,又及時籌措倉容45萬噸,滿足了泰州地區政策性糧食收購需要,全市沒有出現農民賣糧難。
目前,泰州全市可用于今年夏糧收購的空倉容僅為10萬噸,倉容缺口仍然較大。糧食部門將積極采取“五項舉措”備足倉容,一是抓好托市小麥出庫,采取企業補貼費用的辦法推進庫存托市小麥出庫。二是抓好在建項目,加大對今年全市國有、民營企業10萬噸在建倉儲項目的督查力度,確保投入夏糧收購。三是抓好儲備輪出,夏糧收購前輪出庫存儲備小麥6萬噸。四是租用社會倉容,爭取4萬噸民營倉容參加托市收購。五是搭建簡易罩棚倉10萬噸,滿足夏糧收購需要,確保國家托市收購政策執行到位,確保不出現農民賣糧難。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化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而改革板塊的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關系,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讓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2006年以來,由于連續實施托市收購政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對政策的依存度不斷提高,市場化的經營發展能力不斷弱化,企業改革發展中的矛盾被大量的財政補貼所掩蓋,被高庫存帶來的倉容不足矛盾所沖淡。由于企業改革步伐放慢,導致體制轉換和機制完善不到位,一旦政策調整,購銷企業將面臨重大的生存考驗,糧食系統穩定將面臨重大挑戰,這將成為糧食行業發展面臨的最大“短板”。
2017年,泰州糧食部門將充分利用政策調整過渡的黃金時期,堅定不移地推進購銷企業改革,補齊短板。動員全市上下統一思想認識,堅定改革信念,明確改革方向,完善改革方案,適時深化改革。一季度,將購銷企業改革深化列為重點工作加以推進,組建工作班子,制定改革方案,方案堅持“瘦身”與“轉制”兼顧,“瘦身”對企業而言,就是優化布局,抓大放小,穩定規模,減少數量;對職工而言,就是精干隊伍,定員定崗,利用自然退休和經濟補償等方式對富余員工實施有效分流。“轉制”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條件成熟時實行股份制改造。目前糧食部門已組織力量抓緊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一著不讓地有序推進購銷企業改革深化。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調順產業體系,實現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要實現糧食全產業鏈條升值,糧食產后服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隨著糧食規模化生產的不斷發展,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一次性收獲的糧食數量較大,由于糧食倉庫、曬場建設用地的制約,導致糧食無法整曬和儲存,曬糧難、賣糧難成為制約糧食規模化生產的難題。三年來,泰州糧食部門主動進位,積極爭取省、市財政資金支持,新建糧食烘干服務中心64個,新增糧食日烘干能力1.51萬噸;通過政府引導,撬動社會投資1.85億元,建設168個烘干中心。目前全市日烘干能力達到4.46萬噸,基本建成與糧食規模生產相適應的糧食烘干服務體系。去年夏收和秋收雖然遭遇了連續陰雨,全市50%的小麥、70%的稻谷都是烘干入庫,共烘干糧食160多萬噸,幫助農民減損增收9600多萬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017年,泰州糧食部門一是積極推進糧食烘干服務,充分利用省、市補貼政策,科學選址,在烘干服務薄弱地區再新建10家烘干服務中心。同時,充分發揮已建成的糧食烘干中心作用,引導他們以優質的服務、優惠的價格為農民提供烘干服務,幫助農民解決好曬糧難的問題,更好地服務糧食規模化生產。二是組織好糧食收購服務,加強與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專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對接,采取預約收購、上門收購、延伸收購等方式開展糧食收購,為賣糧農民提供整曬場地、風篩設備等服務,落實休息場所、茶水等便民措施,讓農民賣“放心糧”、“滿意糧”,解除種糧農民的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