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博文
北京市糧食局:管好首都米袋子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文/劉博文

本刊從日前召開的2017年北京市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獲悉,2016年度,北京市儲備糧油累計輪換119.83萬噸,有效調節了市場供求和價格。優質加拿大小麥輪入5.5萬噸、輪出2.5萬噸,滿足了加工企業制粉工藝需求。收購轉儲郊區玉米2.17萬噸,確保農民不出現“賣糧難”。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糧2.1萬噸,惠及 1691個村的15.9萬戶退耕農戶。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保持了糧食市場繁榮穩定,全市糧食消費價格指數累計下降0.9%,漲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提升糧食流通服務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北京市糧食局局長李廣祿在2017年北京市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表示,2017年北京糧食流通工作將繼續牢固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重點,完善糧食調控體制機制,提升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增強首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本次會議上,北京市糧食局明確了2017年糧食流通工作重點:一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糧食有效供給;二是堅持疏解與提升并舉,促進糧食產業協同發展;三是推進“糧安工程”建設,提高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四是提升糧食流通服務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五是加強糧食市場調控,保持糧食市場平穩運行;六是加強糧油質量監管,確保糧油質量安全;七是加強糧食行政管理體系建設,提升糧食流通監管效能;八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糧食行業全面從嚴治黨。其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糧食有效供給”是今年工作的主線。
李廣祿在會議上表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北京市的糧食流通工作的底線思維將由保障“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向推動“種糧能賺錢、吃糧促健康”轉變。從北京主銷區的實際情況看,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探索建立“優質優價”的糧食流通機制,增加綠色優質糧食供給,著力推進“四大調整”。
1.調優糧油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提高市儲備糧入庫品質,增加“優質專用”和“特色優勢”糧油產品供給,以產品的細分化帶動市場細分化。
2.調好供應方式,突出“活”字。
推進糧食加工業改造升級,增加中高端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供應;推進糧食批發業、零售業服務方式轉變,調整糧油產品供給方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的糧食消費需求。
3.調順糧食產業體系,突出“全”字。發揮首都和糧食主銷區的優勢,推進收儲業、加工業向主產區延伸,不斷完善“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著力打造鏈條完整、效益良好的糧食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糧食產業實力。
4.調強糧食行政服務體系,突出“實”字。糧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糧食安全具有公共服務的屬性,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各區糧食行政管理要理順職責,穩定機構,充實人員,確保糧食安全工作和責任落到實處。
李廣祿表示,“堅持疏解與提升并舉,促進糧食產業協同發展”是各項工作的發力點。目前,糧食收儲、加工、批發等傳統產業重心向京外轉移迫在眉睫。北京將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原則,把握提升功能和適度疏解的關系,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的比較優勢,加快糧食產業對接,提升糧食產業質量和效益。
京糧集團負責人表示,2017年,該集團將按照國家級糧食物流園區的水準,推進大興糧油應急保障中心建設,加快黃驊港、天津港、盤錦港、錦州港等物流節點建設。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開放共享,著眼于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培育新供給、促進新消費,加快構建高精尖糧食產業經濟結構。
會議認為“提升糧食流通服務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是服務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北京市糧食行業將主動適應新時期城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理念升級的趨勢,扎實做好糧食流通服務品質提升工作。
一是要發展糧食便民服務體系。北京市糧食局將結合社區商業網點建設、“一刻鐘社會服務圈”、農產品零售網點體系、社區電子商務應用體系建設,發展糧食流通服務,適應群眾方便、快捷的糧食消費需求。
二是要積極實施“互聯網+糧食”行動計劃。推進糧庫智能化、管理數字化、調控信息化、交易網絡化,尤其要加快北京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電子交易平臺建設,推動糧食電子商務發展。結合城市配送網絡建設,發展第三方糧食物流。
三是要加快實施品牌建設工程。支持京糧集團糧油產業鏈發展,擴大“古船”品牌系列糧油產品市場占有率,增強品牌競爭優勢。推進“放心糧油”工程,加強城鄉“放心糧油”供應網絡建設,推進“放心糧油”進社會、進鄉村、進學校、進軍營。
四是要加快推進營商環境建設工程。整頓規范北京糧油消費市場,保障各類糧食經營者公平交易。強化糧食行業安全監管,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有序的糧食消費環境。建立健全糧食經營者信用體系,加強行業誠信建設。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支持多元市場主體發展,推進糧食營銷方式轉變,提升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