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6月27日文章,原題:論品牌推廣,中國的傳統銀行不敵互聯網競爭對手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要辦銀行業務都會去一個地方:國有銀行。該國經濟改革初年,民眾、國企和剛剛冒出的私營企業辦理金融業務時別無選擇。對國有壟斷者來說,彼時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幾乎不存在。
3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的銀行業早已開放,新增金融機構數以千計。傳統銀行的品牌推廣出現新的緊迫性。消費者的選擇如今大大增加。金融服務業的速度、效率和方便催生了諸多家喻戶曉的新品牌——主要是嘗試金融業的互聯網公司。與此同時,那些強大的國有銀行品牌出現頹勢。
中國最大P2P網貸平臺之一宜人貸負責人曹陽說:“除了銀行傳統形象,如今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方便。年輕消費者很看重方便,會看你的移動App如何,然后據此挑選銀行。”宜人貸是與傳統銀行競爭的機構之一。
2017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顯示,今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排名下降。比如,中國銀行排名第94,下跌23名,中國農業銀行排名第72,下降10名。相比之下,騰訊今年在全球品牌認知度方面排名第8,上升3位。阿里巴巴上升4位,排名第14。騰訊建立的民營銀行是該國首批此類銀行之一。阿里巴巴如今掌控世界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
專家表示,中國的傳統銀行在品牌推廣方面反應遲緩,因為它們一直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經常忽視中國民眾快速積聚的財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里巴巴等是通過互聯網直接服務于客戶而壯大起來的,對普通民眾的金融需要接觸多得多。平安保險集團品牌總監理查德·盛說:“從前,中國的金融服務業集中于為公司的服務。但過去30年來,中國民眾的私人財富和零售金融服務顯著增加。”▲
(作者唐·韋恩蘭,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