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光
[關鍵詞]工業革命,動力,煤炭,商業利益,高工資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7)05—0059—04
英國工業革命堪稱世界歷史上成就最偉大、變革色彩最濃重、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之一,因而也受到考試命題者的關注。2016年10月浙江省選考曾考查“指出助推工業革命發生的巨大動力和政治保障是什么”。該問的答案來自人民版教科書:“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確立,成為工業革命發生的巨大動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這道試題及答案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助推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巨大動力?我們知道,工業革命最本質的一些特征都表現在技術創新層面,在1760年左右,一波又一波發明和使用各類新式機械裝置的浪潮開始席卷英國各地。享譽后世的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蒸汽機、焦爐冶鐵技術等諸多發明之所以會在18世紀的英國登場,正是因為英國恰好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一種“有利可圖”的社會經濟環境。
一、英國高工資經濟和煤炭價格低廉兩者合力驅動
18世紀英國人的工資水平普遍較高,各類資本也很充裕,特別是作為能源的煤炭價格非常低廉。在英國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里,新機械、新技術的發明與運用才會有利可圖,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相關的條件一概付諸闕如。
1.從“成本一收益”看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何以誕生在英國。
英國人哈格里夫斯只花了四年時間去改良和完善新式紡紗機器——珍妮紡紗機,全部研發過程耗資不過數百英鎊而已。如果法國和印度也有人產生了利用一個紡紗輪同時帶動多個紡錠旋轉的靈感,進而開展同樣的研發活動,所耗費的精力、時間和費用想必也會同哈格里夫斯的研發過程差不多。那么在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開展這類研發活動最終到底能否獲利呢?答案是否定的。珍妮紡紗機自問世之后并沒有在法國和印度得到廣泛應用。這主要是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工資水平較低,高價購入珍妮紡紗機生產棉紗很難獲利,甚至得不償失。因此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投入資金耗時耗力地研發珍妮紡紗機這類應用前景黯淡的機器,顯然是不劃算的。
同樣,英國人推廣和應用水力紡紗機的速度要比法國人快得多。到18世紀80年代晚期,英國境內大約有150余個以水力紡紗機作為重要生產設備的大型紡紗廠先后建成投產。而在法國,只有4個生產規模很小的紡紗廠采用水力紡紗機作為生產設備。由于獲利的可能性在英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別,導致英國以外的國家無法大規模采用水力紡紗機紡紗。“在英國,采用水力紡紗機生產棉紗的年收益率可達40%;但是在法國,以同樣的方式組織生產所得的年收益率僅為9%。”“在法國,投資于商業活動的固定資本平均年利潤率為15%,”相比之下,紡紗業的年收益率顯然不能令投資者滿意。
2.蒸汽機首先誕生在英國的奧妙。
那一時期,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是在歐洲大陸進行的,但是蒸汽機卻首先在英國誕生,其中奧妙何在?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以實際應用的技術手段往往是一個耗資巨大的過程,唯有在英國這樣煤炭工業規模龐大的國家才會對先進的煤礦排水技術產生迫切需求,而且也唯有英國能做到無限量免費供應充當機器燃料的煤炭。這樣,科學發現轉化為實用技術的昂貴代價就只剩下英國可以承受了。多虧英國的工資水平和物價結構與歐洲大陸國家截然不同,否則相關的研發成果就會變得無利可圖。如果英國的情況和歐洲大陸國家雷同,牛頓即使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對英國經濟的發展作出多大貢獻,就像伽利略縱然足智多謀,卻無法造福于意大利的經濟發展一樣。
早期的蒸汽機帶有明顯的高耗能“偏向性”,只能是英國獨擅其利的發明成果。對紐卡門而言,能夠支撐他完成研發過程的動力,就是他始終秉持著一種信念——發明成果在將來投入商業化運用后注定會產生遠期收益。在紐卡門眼里他發明這種機器的初衷是想用來給煤礦抽水,因此這項發明成果的應用前景取決于煤炭工業規模的大小。“1700年前后,英國在煤炭工業領域優勢非常明顯,英國的煤炭產量占歐洲煤炭總產量的80%,若以產值計算,則英國占59%。相比之下,德意志地區此時的煤炭產量僅占歐洲總產量的4%,若以產值計算,則占為9%。”①由此可見,變革的動力受英國煤炭產量劇增的影響最大。由于礦井排水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英國的煤炭工業的快速發展,這是導致新式排水裝置——蒸汽機的研發活動最早在英國起步的原因之一。
蒸汽機之所以會誕生在英國的原因之二也與煤炭有關。給抽水機提供動力的方式很多種,在蒸汽機問世之前曾采用過用水車和馬匹拖曳的機械來帶動抽水機運轉,因此改用蒸汽機提供動力之后唯有比前述動力供應方式更劃算、更高效,才能為蒸汽機開辟出廣闊的應用領域。不過早年問世的蒸汽機都是“耗煤大王”,由此可見,唯有在那些燃料價格極為便宜的地方,蒸汽機才有可能成為運轉成本低廉的動力源。
紐卡門式蒸汽機是一項帶有明顯高耗能“偏向性”的發明成果,這種機器的問世使得用于提供動力的生產要素從畜牧飼料轉變為具備加熱功能的燃料。
由于英國在煤礦附近地區幾乎可以免費獲得無限量的燃料,這就使得早期的蒸汽機固有的耗煤量大這一缺陷基本不會引起用戶的顧慮,基于同樣的理由,紐卡門式蒸汽機這種高耗能特性也將其使用范圍嚴格限制在煤炭工業內部。由于當時歐洲大部分穩產高產的煤礦都在英國,因此多數蒸汽機會在英國找到用武之地。薩弗里一紐卡門共享的專利權到1733年到期,那時英國境內共有100臺左右標壓蒸汽機實現了商業化運營。到1800年,英國境內蒸汽機的數量已增至2500臺,其中60%~70%為紐卡門式蒸汽機。相比之下,煤炭工業規模在歐洲大陸排名第一位的比利時在1800年前后大致擁有100臺蒸汽機,顯然不及英國。法國排名第三位,大概擁有70臺蒸汽機,其中可能有45臺是紐卡門式蒸汽機(主要供產煤區使用),另外25臺為瓦特式蒸汽機。在荷蘭,第一臺蒸汽機登場的時間是在1774年;俄國大約是在1775~1777年間使第一臺蒸汽機投入運轉;德意志地區引進蒸汽機的時間與俄國相近。而葡萄牙和意大利在這段時間似乎沒有表現出采用蒸汽機作為動力源的意圖。“只有在煤礦及其附近地區才會大批量地使用紐卡門式蒸汽機……這種機器早在研發階段就形成了依靠大量消耗煤炭燃料維持運轉的特性,到了19世紀以后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改觀,結果就使其使用范圍大受限制,一旦離開產煤區,運營成本就會漲到令用戶不堪重負的程度。”這樣一來,紐卡門式蒸汽機由誕生地向其他區域傳播時便會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飛地模式”,哪里有煤礦,紐卡門式蒸汽機就會出現在哪里,最終導致其使用區域在地理分布上沒有呈現連續性,而是一塊一塊相距甚遠的“飛地”。英國擁有的蒸汽機數量遠遠多于其他國家,這不是因為英國人更理性、更精明,而是因為英國煤炭工業的規模遠較其他國家龐大,而煤炭工業恰恰是蒸汽機最重要的用武之地。
3.英國高工資經濟和低廉的能源(煤炭)價格促成工業革命閃亮登場。
如果社會上不存在對這些新技術的需求,那么上述新增的技術創新點就不會轉化為相應的新發明、新工藝。英國利用其特有的兩個優勢——帶有“高工資”特征的經濟模式和廉價燃料的足量供應,來推動本國企業竭盡全力開發既能縮減雇工數量又能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的新發明、新技術,如此一來,整個英國社會上上下下對新技術的需求都顯得如火如荼。
18世紀的英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已經很高,由于廉價的能源能夠長期保持足量供應,高工資水平不僅能順理成章地長期維系下來,而且還繼續保持著不斷上漲的趨勢,這就促使全社會都迫切希望找到一種能夠以資本和燃料來代替人工進行生產的有效方式,進而促使各種各樣能夠有效減少雇工量的新發明、新技術先后應運而生,促成了工業革命閃亮登場。
英國特有的高工資經濟意味著大多數民眾將擁有更好的經濟條件,推高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且有條件接受適當的學校教育和相關的學徒制培訓。而此類用于教育的開銷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同類民眾而言則無力承受。英國民眾在接受教育和培訓之后,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大幅度提高,進而憑借豐富的知識和出色的技藝改進工業生產方式、擴大工業生產規模。同時也由于英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不斷高漲,促使一系列能夠大幅節省人力的新發明、新技術應運而生,這就為英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
而這些新發明、新技術對煤炭的消耗較大,且造價偏高,但對人力的耗費卻不大。但是,英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情形剛好相反——人力成本便宜而煤炭價格不菲,結果諸多新發明、新技術在那里自然得不到推廣。歐洲大陸國家之所以在推廣和應用英國先進技術方面顯得步履蹣跚,主要不是受戰爭、體制或文化傳統的影響,而是由于那些發端于英國的新發明和新技術在傳人歐洲大陸國家之初,實際運營效益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理想,很多情況下的確無利可圖。
到了19世紀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國的工程師將此前登場的那些新發明、新技術加以改良,大幅度降低其運轉成本后,更大范圍的工業革命才擴散到世界各地的。
二、商業擴張和海外市場擴大推動
在17~18世紀,隨著英國國內重商主義思想日益高漲及殖民帝國略具雛形,再加上廉價的煤炭資源非常豐富,足以使民眾維持相對較高的生活水準,也促使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維持相對較強的競爭力,這一切共同導致了英國對外貿易的規模急劇擴大,無疑給原本已處于快速增長狀態的經濟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從亞洲和美洲輸入的新型消費品在英國國內市場大受歡迎,由此引出兩個結果:一個是在英國民眾中隨之出現了“勤勉革命”,人們爭相加班加點,以期多賺些錢來購買這些海外“舶來品”;另一個是激發英國人更為熾熱的海外擴張野心。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地區成為歐洲貿易通道后,英國從17世紀中葉開始,通過一系列航海條例和商業戰爭,排擠了商業強國荷蘭和法國,到18世紀中期,英國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權,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和貿易體系,擁有最廣闊的海外市場。英國對美洲、非洲和亞洲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產生了極為明顯的刺激效應,促進國內經濟突飛猛進。英國的商業擴張和海外貿易日趨繁榮推動了倫敦等城市規模不斷擴張。
由于英國是一個以高工資經濟模式著稱于世的國家,勞動力成本極高,如果能夠設法減少工業過程中的雇工量,就可以大幅降低工業品的生產成本,從而有效提升英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布勞德比利和古普塔曾經指出:正是由于印度布匹物美價廉,使歐洲布匹在非洲市場上面臨嚴峻的競爭態勢,最終促使英國的棉紡織品加工尋求采用機械化生產方式來降低成本。相比之下,英國紡織工人的工資額與棉紡織行業單位資本消耗額的比值太高,這是導致英國人千方百計發明和改良紡織機械的原動力。當然這一時期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也發揮了重要影響,正是受到海外市場不斷擴大的刺激,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才會在比較短的時間里獲得飛速發展,生產規模持續膨脹。隨著機械化生產方式顯著降低了英國布匹生產成本,英國商人也變得越來越強勢,他們可以在任何第三方市場乃至印度本土市場上以較低的價格出售英國布匹,將印度布匹打得落花流水。如果僅憑英國國內市場需求產生的拉動效應,即便機械化生產方式可以將英國布匹的生產成本降得更低,也不可能促使英國布匹的產量在短時間里出現如此神速的增長;而正是憑借海外市場的龐大銷路,才使得英國棉紡織工業的產能急劇膨脹。《共產黨宣言》指出:“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
英國經濟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認為,“工業革命的實質就是用競爭取代從前控制財富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章”。“引發革命貢獻最多的兩個人是亞當·斯密和詹姆斯·瓦特”,在其他發明家的幫助下,“他們摧毀了舊世界并建設了一個新世界”。英國工業革命被譽為“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創造了一幅煙囪多于教堂尖頂的圖景。它在不過三代人的時間里,改變了整個英格蘭的面貌:從家庭手工業過渡到大工廠生產,從手工勞動過渡到機器勞動,從鄉村社會過渡到都市化社會,從經驗社會向科學技術社會過渡。工業革命也改寫了人類歷史進程,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技術基礎。【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