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伽++羅韻軒
當前,我國的經濟雖然也面臨周期性、總量性的問題,但是經濟結構性問題是最為突出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產業,比如煤炭、鋼鐵、水泥等,去產能要求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但良好的生態環境產品嚴重供給不足,則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綠色發展。通過綠色金融將資本有序注入,有利于資本從污染性產業逐漸退出,更多的流向優質的產業,加速市場對高污染落后產業的淘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要做到積極開展與創新綠色金融模式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經濟新常態。
一、我國綠色金融模式創新現狀及問題
1.綠色信貸模式。“綠色信貸”是當今主流的一種綠色金融運行模式。在發展初期,綠色信貸可以說是綠色金融的代名詞。金融機構按照國家的經濟政策,對綠色制造的企業資金支持和提供優惠的低利率,優先發放貸款、延長還款期,促進綠色產業發展。而對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企業提高貸款要求,比如對貸款額度進行限制,實施高利率措施,甚至拒絕發放貸款。商業銀行的大力配合,使得綠色信貸這一經濟手段成為我國污染減排的主力。當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提倡去產能,低碳,節能,減排,綠色信貸如上所述可以提高準入門檻,切斷其資金鏈,直接有效的制約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企業盲目擴張。利用金融杠桿配合國家政策,實現環保措施,是一劑“速效針”。
2.環境產業基金模式。環境產業基金是證券、基金的一類,它是綠色金融發展的產物,環境產業基金是指一些對環保、清潔能源產業有興趣的投資者,將資金交給專業的投資專家管理,通過這些投資專家對分散的資金進行集中管理,專門投向環保、清潔產業。
環境產業基金的關鍵詞是“共擔、共享”,由基金發起人和其他投資者共同出資募集資金,普通投資者的資金充當優先級資金,而基金發起人的資金充當劣后資金。所有的優先級資金都享有固定的收益,即無論盈虧,都只獲得固定收益的部分;而劣后投資者享受剩余收益,要承擔更大的風險。這意味著,如果虧損,那么虧損部分由劣后資金承擔,如果盈利,盈利部分只有劣后資金才可以享有。環境產業基金相對于其他基金而言,追求的是長期受益,10年至15年的封閉期最常見。但是綠色金融實踐中,會出現的問題是:融資周期長。我國目前的審批體制導致了企業上市融資的時間非常緩慢,上市融資周期很長,甚至比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更長久。過長的融資周期毫無疑問會降低資本運作的效率。
3.綠色保險模式。綠色保險又稱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它是以企業發生的、意外污染事故,而對第三方造成傷害為標的物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我國是全球范圍內污染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開展的綠色保險能夠有效解決環境糾紛,分散環境災害風險,達到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雙贏”局面。我國現階段主要是大型的保險公司介入了“環境責任險”市場,一些小型保險企業還沒有推廣普及。
在實際實施綠色保險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保險業和企業的地位不對等。在簽訂環境污染責任險時,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規定,往往使得保險公司處于優勢地位,保險公司對環保條款、污染條件要求苛刻,對保費,監管的條件也十分嚴格,使得企業在綠色保險的項目中獲益很低。其次,我國實行的自愿保險模式也存在問題,原因是我國綠色保險法制不健全,公眾環保意識薄弱,政府的優惠政策不能刺激企業的投保熱情等等,從而導致了我國試點地區自愿綠色保險模式走向的衰弱。
4.綠色金融衍生品。綠色金融衍生品主要的產品涉及碳交易,參與主體主要是碳交易企業,因此有的學者將這一類綠色金融模式稱為“碳金融”,包括碳遠期、碳期貨和碳期權,可以套期保值。比如,有的企業因為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環境政策的限制,沒有排放權,因此排放權就成為基礎的交易商品。
我國目前主要區域性碳金融交易所有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等。這些交易所中,有配合交易、自愿交易,有國家政策扶持的信息和技術的服務平臺。但這些交易所共同的缺點是交易制度不完善,市場需求不足,缺少買方,缺少產品,缺少中介機構,導致信息不對稱,造成“買不上和賣不掉”的局面,這不僅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導致了資產流失,導致了絕大多數的綠色企業并不能在市場上獲得有效融資。
二、綠色金融模式創新的國際比較及借鑒
1.綠色信貸模式。德國綠色信貸政策已較為成熟,其實施綠色信貸的主要經驗是:首先,主動參與,規范了銀行業在環保領域的發展目標。其次,運用杠桿效應,政府對于綠色信貸項目給與貼息。再其次,綠色企業與環保部門配合,獲得環保部門認可,使得企業更容易獲得綠色信貸。美國發展綠色信貸的特色即加強立法。美國通過了有關水環境、大氣污染等環節保護的26部法律,嚴格要求公共機構執行。他們開展的綠色小額信貸也值得我們學習。
2.綠色投資基金模式。由于不同國家的市場發育程度不同,因此綠色投資基金表現多樣化。在日本,綠色投資基金的發行主體主要是企業;在美國和西歐,則以非政府和機構投資者為主。美國誕生的第一支綠色投資基金——綠色世紀權益基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隨后,美國成立社會投資論壇,為生態投資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臺,加快了其飛速發展和普及。日本不斷完善的法律規范和環境披露制度,使得日本的綠色投資基金市場運作更加規范化。
3.綠色保險模式。基本上,在國外綠色保險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美國的強制模式,美國立法先行,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對污染嚴重的行業和地區采用強制的責任保險制度。例如,對于突發性事故,強制所有人必須投保,且其要求最低為100萬美元每年的投保和不能低于200萬美元而對于預期外的事故,最低投保金額是300萬美元,每年投保不得低于600萬美元。第二種是法國模式,即自愿為主,強制為輔。政府通過大力宣傳和教育,從而增強企業和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從而使企業自覺主動的購買綠色保險。第三種是強制責任保險和財務保證擔保相結合的德國模式。即德國法律規定,一些特別危險設備的經營人必須要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并且約定一旦發生損害,保險公司就予以賠償,從而保證了這些經營人可以承擔法律規定的賠償責任。
4.碳金融模式。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其碳交易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是北美唯一也是全球第一個自愿減排的交易體系。CCX實行會員制,并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方便會員交易和公示。所有互聯網平臺的登記賬戶都是匿名的,用來記載和接受交易的價格和重要約束,并且從事交易者都要提供擔保金,從而保證了交易產品的價格和透明度。美國交易體系的優點是市場化的機制,有合理的成本效益,但缺點是過分依賴市場交易,政府引導不足。
日本的自愿排放交易體系,自主參與,配額交易。但日本的碳交易體系目標還是各個體系獨立并存,沒有統一的交易體系,交易主體主要是工業領域,參與單位自行設定減排的目標,通過降耗、節能完成任務,未完成任務的,可以在碳市場上購買其他企業的碳排放權配額來沖銷,如果還沒有完成配額任務,就要將政府給予的補貼全部返還。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綠色金融模式創新對策建議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證綠色信貸項目的盈利性。國家要對實施綠色信貸項目的商業銀行,給予政策優惠,保證其推行綠色信貸的盈利性。學習德國,給綠色信貸項目貼息,經濟支持;學習美國加強立法,嚴格要求金融機構執行綠色信貸。
2.建立綠色金融機構和環保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溝通合作,披露企業信息。針對金融機構、企業、環保部門三者之前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加快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解決。環保部門應該加強對污染企業的檢查,企業對檢查的結果有異議時,環保部門應及時重申,并且及時將審查結果通過信息共享機制傳達給各個銀行機構,銀行機構通過環保部門給定的數據,劃分等級,對企業授予信用等級,和相應發放貸款的額度。
3.發展綠色小額信貸。學習美國經驗,為因環境變化而遭受損失的低收入人群提高貸款,保障其基本生存,同時造就綠色就業的機會。因此,首先要建立綠色小額的法律體系和規范。其次,要發展綠色小額信貸的機構,建立由政府、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共同協調參與的小額信貸模式,對低收入者、農村等相對落后地區降低門檻,鼓勵其貸款。
4.建立強制和自愿相結合的綠色保險模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財力有限,環保意識也較薄弱,因此自愿投保的法國模式在我國是行不通的。為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模式的成功經驗,通過立法先行,對于污染嚴重的地區實行強制模式,而對于污染較輕的地區實行自愿投保模式。另外,仍需不斷加強和培育企業的環保意識,強制為主,自愿為輔,在保證實現環境侵權損害的有效賠償的同時,使其更有靈活性。
5.建立完善綠色保險風險分擔機制。針對保險公司和企業地位不對等問題,企業在簽訂環保污染責任險時,往往處于劣勢。因此建立并且完善保險風險的分擔機制,可以將風險分散,通過互相分保,或者再保險,擴大風險的分散面,保險公司對受損企業的賠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有利于綠色保險的發展。
6.構建統一的碳金融交易模式,增加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并且加強國內外合作。目前我國雖然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區建立了環境交易所,但是各地區之間聯系少,只有通過統一的交易模式,才能有效整合資源、提升不同金融機構的參與模式,同時信息化技術使得碳金融市場更活躍。此外,要加強政府引導,加大經濟支持,拉動市場需求,通過統一的碳排放市場,確定排放權的總量、配額分配標準,以強有力的方式杜絕過剩產能。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