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發
摘要: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相應地也增加了土雞的需求量。雖然農村土雞養殖戶不斷增多,但粗放型管理仍占據主導位置,土雞成活率偏低,對土雞產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以農村土雞飼養實況為基礎,分析和闡述了其飼養方法和防疫策略,旨在提升土雞成活率,促進土雞產業發展。
關鍵詞:農村;土雞飼養;防疫對策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05-0035-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飲食健康越來越關注。由于土雞被人們公認為綠色食品,從而導致其需求量逐漸增大。而土雞采用的是散養的方式,容易患上疾病,不僅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而且一旦病雞在市場上流通,還會危害人的健康。因此,要采用合理的飼養管理和防疫方法,降低雞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現將土雞的飼養管理及防疫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1 土雞群飼養管理
1.1 場地選擇
背風向陽位置應為養雞場的首選,且應與居民區、交通要道和河流等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土壤潮濕,環境衛生臟、亂、差[1]。同時為防止疫病感染或外傳,針對參觀的外來人員也應嚴格控制人數,做好相關隔離措施。定期對雞舍糞便予以清理,消毒飼養用具與食具。在土雞整批出欄后,徹底打掃場地,并進行沖洗消毒,至少將雞舍空置一周以上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1.2 雞舍建設
林地應為雞舍建設的主場地,且需具備較好排水、排污條件,避風向陽、地勢高燥,在水源充足的同時,雨季也不受洪澇影響,擁有便利的交通。雞舍可用舊房改造也可重新建造。如果是舊房,就應增設采光窗與地窗,兩者距地分別為150 cm與20 cm。根據房內光線設定窗口大小,通常滿足雞白天吃料飲水就行。為防止外敵入侵,需用鐵絲網封好窗口。
1.3 品種選擇
所謂土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地雞與草雞。受品種相互雜交的影響,常常會看到多種類型的土雞,若以毛色分,則有“紅、黑、白、黃、麻”等;而根據雞腳膚色來分,又有黃色、黑色和灰色等,且地區不同,雞品種也有差異,如湛江雞、清遠雞等。所以在雞品種的選擇上應視當地消費水平而定,以廣東為例,諸如三黃雞、杏花雞等品種都是非常好的。
1.4 放養的時間及放養的密度
當雞在舍內飼養達到20 d后,就可選擇放養,放養多在晴天進行。放養之初,時間應不超過4 h,之后再將時間延長。同時為便于管理,應用尼龍網將雞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待其適應后,再擴大范圍,另外,最好用絲網圍欄進行分區輪放,輪放地每周更換一次,每公頃放養只數大約控制在1 500~2 250只。
2 防疫措施
2.1 消毒
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在場地入口醒目位置張貼。定期消毒飼養接觸的工具、物品,以將發生交叉感染的幾率有效降低。人員進入雞舍前,應將工作服與帽子穿戴整齊,做好洗手消毒措施,定期更換衣服。同時,對雞舍進行消毒是十分重要的,每個養殖戶都應該重視雞舍的消毒工作。雞舍一般要進行三次消毒,包括雛雞進入雞舍前、上市或轉群后、出售之后。在對雞舍進行三次消毒的時候,對雞舍和雞舍內的器具應該進行嚴格沖洗和消毒。要盡量徹底地清除雞舍內的糞便、羽毛、墻壁上的雜物等。
2.2 雞群的防疫管理
2.2.1 免疫程序 剛出身1 d的雛雞要接種馬立克氏疫苗;出身4~5 d的雛雞要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和雞新城疫疫苗滴鼻或點眼;出生10 d的雛雞用傳染性法氏囊炎疫苗滴鼻或點眼;出生20 d的小雞可將傳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對水給其喝;出生28 d的小雞可將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和雞新城疫疫苗等混合對水給小雞喝,同時在雞的胸部或腿部位置注射0.5 mL的傳染性支氣管炎油苗和雞新城疫疫苗;出生35 d的雞要注射禽流感疫苗;出生45 d的雞要接種一次新城疫Ⅰ系苗。
2.2.2 疫病防治 導致雞患上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如調配飼料比例不當、外傷和雞舍溫度過高、藥物過量等[2]。在飼養土雞的過程中,如果盲目用藥、過量用藥和不服藥,都會影響土雞的生長。所以要科學合理地用藥。雞群內細菌性疾病的預防,1~3周齡的小雞可以采取在食物和水中添加恩諾沙星或者土霉素或青霉素等對疾病進行預防。4~5周齡的小雞可以采用抗球王等驅蟲藥物驅蟲,用藥一周以后,再繼續用3 d就可以了。7周齡的土雞可以使用驅蛔靈進行疾病預防。一旦養殖的土雞出現大面積暴發疾病,不能隨便用藥,要請專業的獸醫人員進行診治。
總之,飼養土雞要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土雞的免疫能力,以降低土雞的死亡率,實現養殖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陳金勇,錢谷民.農村土雞的飼養方法及防疫策略[J].當代畜牧,2012(3):2-3.
[2] 張 然.農村土雞的飼養管理與防疫[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