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華
內容提要:隨著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出版人的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傳播先進的文化思想,如何不斷推出精品力作,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這些問題都考驗著當下的出版人。本文將通過業務素質、文化素養、繼承和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這四個方面分析出版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出版人;工匠精神;繼承;創新
出版是編輯、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行的活動,它通過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等來解放人們的思想。出版人作為出版活動的主體,在出版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出版人素質與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出版業能否健康地發展。其實,對出版人的素質與能力的要求也可以融匯為一種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原是指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追求極致和完美的藝術理念,將其移植到出版行業,對于出版人來說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呢?
一、專業的業務素質
(一)編輯人員專業的業務素質。在出版工作中,編輯過程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這一工作要求從業人員掌握選題、組稿、審題、整理、裝幀設計、校對等業務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中國人向來對文字充滿敬畏,作者將自己的作品交給編輯就是對其最大的信任,這就要求出版人在編輯、加工、校對的過程中要字斟句酌,注重細節,嚴把質量,認真執著,追求完美。同時要克服急躁情緒,堅持一絲不茍,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二)發行人員專業的業務素質。出版人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意識。出版物市場由各種要素共同構成,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出版人需要能夠敏銳地感知其變化,哪怕是細枝末節的變動。只有這樣,才能以迅捷的姿態應對出版物市場的瞬息萬變。所以,出版人市場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發行人員更要能夠篩選重要信息,充分運用媒介融合的優勢,了解社會的需求,掌握圖書市場動向,運用大數據資源定位目標人群的年齡、職業、地域、文化層次,分析其欣賞興趣、閱讀水平、購買力、購買動機等等。總之,出版人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出未來市場的走向,并對其作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
二、深厚的文化素養
出版業是文化知識傳播和文化意蘊積淀的產業,這就要求出版人一定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文學涵養。出版人既要是“專家”又要是“雜家”,因為不確定所要編輯的稿件的內容和類別,所以編輯、出版人員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深厚的文化積累,同時要“雜”中求“專”,在通才里面拔尖。
簡言之,出版人應當掌握“兩專多能”,即除豐富的編輯出版知識外,還需擁有另外一門學科背景知識,同時具備多種能力。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是做好出版人必須修煉的內功,這就需要出版人養成讀書的習慣,回望出版歷史的長河,沒有哪一個出版大家不是學富五車、愛書如命之人。著名出版人趙家璧幼年求學時即愛讀書,閱讀了大量的外文書籍,師從徐志摩后,更是經常隨他去逛外文書店,這為他日后參考國外出版的書籍創新編輯工作,撰寫《新傳統》介紹現代美國作家等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繼承和創新能力
(一)優秀的出版人需要繼承的能力。肖東發先生曾說我國當前的出版業亟需高層次多方面的人才。例如熟悉我國傳統文化,能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弘揚至海外,推動我國出版業走出去的優秀人才。我們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作為出版人有責任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中華書局出版社自1912年在上海成立以來,在整理、出版古籍,普及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出版人不僅要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還要繼承和弘揚老一輩出版家的優良傳統,促進出版隊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優秀的出版人需要創新的能力。出版人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選題策劃是一個出版人能力的體現,只有緊扣時代脈搏,獨具慧眼,反映社會熱點,不盲目跟風,才能策劃出高水平的選題。例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大火之后,出版界也跟風出版了一系列“舌尖”,諸如《舌尖上的故鄉》《舌尖上的新年》《舌尖上的健康之道》等等,而這琳瑯滿目的“舌尖”系列因為對“舌尖”一詞的過度消費,使讀者審美疲勞,產生反感,這勢必會影響圖書的銷量。這時候正是對出版人獨創力的考驗,需要出版人能夠冷靜下來認真分析市場形勢,避免跟風,擁有開風氣之先的勇氣和能力。
四、優秀的經營管理能力
我國當前出版業正需要懂得經營之道的管理人才,這就要求出版人要具有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全面推進,出版人工作的內容將不再僅僅限于文字工作,還將包括出版產業經營管理的某些方面。
以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為例,自稱最沒文化的磨鐵公司執行總裁張凱鋒,初到磨鐵就對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規范公司運營層面。一方面,明確各個環節的分工與任務;另一方面,責任到人,使每一名員工都有清晰的工作安排,從而避免推卸責任、互相抱怨的情況產生。張凱鋒將豐富的制造業的運營和管理經驗運用到出版業中,使磨鐵員工了解公司的運作流程,讓他們能夠著眼于公司的大局,而不僅是自己案頭的工作。磨鐵的編輯除掌握編輯加工的專業能力外,還參與到圖書出版的各個環節。這一做法使編輯跳出了囿于圖書出版某一環節的局限,能夠在熟悉出版運作流程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問題。正是這種穩定、高效、開放的管理將磨鐵打造成一個運轉良好、能夠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的平臺,使它在出版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突出重圍,成為最具成長性的新興企業。
在市場經濟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出版人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更顯難能可貴。它能夠為浮躁的社會風氣下功利化、快餐式的閱讀熱降降溫。出版人作為文化的傳遞者,更應時刻銘記自己身上的使命,夯實業務基礎,積淀文化底蘊,繼承先輩們的優良工作作風,傳承傳統文化精華,提高創新能力,發揚工匠精神,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雷華.回歸、堅守出版的本質——創意[J].出版廣角,2014(09).
[2]馮嘉雪,張晶,沈浩波.磨鐵是這樣煉成的[J].中國新時代,2011(03).
[3]羅紫初.論出版人的文化追求與市場意識[J].出版科學,2008(05).
[4]單占生.做一個職業出版人[J].中國編輯,2004(05).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