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內容提要: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新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符合媒體需求的重要途徑。在現階段地方高校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上遭遇到課程偏重理論、實踐課程缺少、課程體系建立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根據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聞采訪與寫作;問題;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長治學院教學綜合改革項目《地方高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Y201516)研究成果之一。
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是新聞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也是培養學生采寫能力的重要課程。但是從近幾年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中會發現,很多的學生在畢業后因為采寫能力的薄弱,導致無法被用人單位錄用,而且這種現象在地方高校中不在少數。這也就給我們學校在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教學上敲了警鐘。目前,在地方高校的新聞采寫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教師是主導,與學生缺少互動;課堂上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缺少相對應的實踐教學跟進;采寫教師缺少,無法跟進學生的采寫輔導等。針對這種問題,當務之急是找到適合的對策解決問題。
一、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的現狀
新聞教育的責任是培養合格的、過硬的新聞作品的生產者;新聞教育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是看培養出的學生的能力,而新聞采寫課程則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課程,從現階段的課程設置上來看,我們缺少對學生能力的挖掘和培養。
(一)課程設計上課堂講授為主,缺少實踐。以我所在的院校為例,《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分為上下兩個學期,總課時數為86,期中實踐為8課時,剩余全部為講授課時。在該課程結束后會有一門《類型新聞寫作實務》作為配套課程出現,但是依然是講授,沒有安排實踐。所以學習基本靠教師的課堂授課,對于學生來講,這種課程設計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一課程時都是停留在課本上,沒有能夠真正運用到實踐中,更不可能了解和發現學生的缺點和能力。
(二)課程配套教師單一,缺少對學生針對性的輔導?!缎侣劜稍L與寫作》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在講授的過程中,也會留給學生課后的采訪和寫作任務。學生的作業,需要老師給予認真的修改,并能夠將問題及時地反饋給學生,讓學生的采寫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但是在現階段的教學中,針對學生課后的采寫作業老師并不能夠給予及時的修改和反饋,以至于對學生在寫作中真正遇到的問題并不能及時地發現。這是因為在很多學校的設計中,該課程都是以一到兩名老師作為授課者,面對大量的學生作業,一兩名老師很難完成批改和針對性指導的任務。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該課程只有我一個老師負責兩個班的教學,學生100人左右。在對學生作業的修改上任務很重,即使修改好,也很難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的輔導。
(三)學生采寫新聞基本以校園為主,缺少真正的實踐經驗?,F階段在采寫課程的實踐課程設置上,采訪范圍基本是以校園為主,以學校的各種活動和會議作為主要內容。這種采訪設置導致學生接觸的采訪類型較為單一化,采訪面對的采訪對象及遇到的問題也較為簡單,缺少針對性。在真正去實習過程中面對復雜的采訪選題及采訪對象,遇到各種問題時,難以馬上做出正確或者有效的選擇與應對。
在學校內也缺少相應的實踐平臺,學生的作業也只是課程的課堂作業,很少能夠發表在合適的平臺。新聞專業可以建立各種類型的實踐平臺,將學生的作業發表在實踐平臺上,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認可。
二、現階段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現階段地方高校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這種課程設計下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培養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記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首先要具有的是收集材料和調查研究的能力。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一般留給學生的采寫作業基本是和學校相關,比如:學校的會議,學校的比賽等。很多學生不需要收集材料或者只是簡單地在網上查找一下資料就可以完成實踐作業。這樣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資料的收集上渠道窄化,不會通過圖書館、各類年鑒等資料去收集資料;也缺少了習慣到現場的現場意識及奔波的能力,同時學校的寬松采訪環境也使得學生缺少了明察暗訪的能力及抗挫折的心理。
(二)缺少判斷新聞價值及確定報道思想的能力。地方高校在采寫課程上的新聞實踐受到的局限性比較大,在地方可供學生實習的媒體不多,在地方院校學校給予的課程經費也很少,無法組織學生參與很多的活動,也很難開展像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車”式的教學模式。所以地方高校在課程實踐中教師開展的大都是校園內的新聞的實踐活動,學生走出校園去采訪的機會很少,導致學生接觸的是相對單一的新聞類型,對校園外的新聞接觸有限,在新聞價值的判斷上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新聞價值判斷的缺失導致在對新聞報道思想的提煉上很難挖到深度,也直接導致在工作后很難馬上上手可以采訪。
(三)缺少新聞表達的能力。在批閱學生的采寫作業時,發現學生在新聞寫作中對新聞語言的運用能力及新聞作品的結構并沒有掌握,在表述上依然采用的是寫作文學作品的語言習慣。這可能是地方高校在學生采寫實踐上安排的有限性使得學生缺少真正的實踐機會,并且在寫作上教師給出的針對性的輔導也不夠,導致學生在新聞作品中缺少新聞表達的能力。這種能力欠缺表現在新聞作品中首先就是缺少事實的描述,對新聞六要素的交代并不完整,導致在閱讀新聞時新聞價值的體現是不夠的;其次缺少細節描寫,在采訪中觀察和提問不夠到位,新聞作品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新聞結構缺少新意,中規中矩的結構構成,新聞作品亮點少。
三、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改革措施
(一)調整教學大綱,設計采寫訓練。
1.調整教學大綱內容。要提升現階段學生在采寫方面的能力,應該從調整教學大綱開始。很多學校采寫的大綱實行的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實踐課時占的比重很少,而且是穿插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實行中也不是很合理。對現有的教學大綱進行調整,筆者認為理論教學是基礎,所以現有的理論教學課時基本可以不變或者略少,應該設計一門純實踐課程。比如筆者建議將自己學校采寫課程結束后的《類型新聞寫作實務》設計為一門純實驗課。課程的內容不變,以各類新聞寫作為主要內容,每兩周為一個主題,第一周采寫,第二周對新聞作品進行點評,這樣既給了學生采寫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參與到對自己寫作作品的評價中,能夠對自己的新聞作品有更完整的認識。
2.調整課程時間。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采寫課程基本設計在了大學二年級,大三大四年級由于課程之間的銜接性缺少,使得學生在其他的課程中很少再有采寫的機會,也就意味著學生只有在大二會有采寫的機會,再加上校內實踐平臺的缺少,所以很多學生的采寫在大學中很難貫徹下來。為了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保持連貫性的寫作能力,可以將現在集中在大學二年級的課程時間設計,分散到大一、大二、大三年級貫徹六個學期,課程可以分為基礎采訪設計和高級采訪設計,并且可以和同學期的課程之間建立起有效的連接,設計有效的采寫訓練。
(二)實行導師負責制,實施合理的采寫輔導。針對教學中老師在修改學生作業方面存在的針對性缺少的問題,筆者認為,在采寫課程上可以實施導師負責制,讓專業的其他老師都加入進來,形成一個團隊。這些導師不負責課堂講授,而是只負責學生作業的修改,可以在學生入學時就進行分組,大學四年所有的實踐作業導師都可以進行指導,包括大四的畢業設計。通過導師負責制,可以讓學生的作品及時得到老師的指導,進行及時修正;也可以讓老師和學生能夠有更好的交流,讓老師對學生有更為完整、深入的了解。
(三)增加實踐機會,增強學生采寫能力。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最終目的也是能夠再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地方很多高校將學生平時的實踐都放在了校園內,但校園內的選題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將學生帶出校園,多到社會中去找選題,將課堂延伸出去。教師可以在實踐課程中聯系地方媒體,組織學生去進行采訪;學生自己也可以在社會上去找一些新聞熱點進行采訪,比如廣場,公園這些地方去發現和尋找新聞線索,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實踐能力。
為了保證學生對實踐課程有真正的興趣和動力,可以對采寫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配套的修改。改變過往的閉卷考試方式,改為開卷考試;將原來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改為既定材料的新聞寫作。在成績評定上由平時的實踐成績加上期末的成績共同組成。
教學改革中通過課堂教學、校內校外實踐教學、課堂作業點評、課后導師輔導,試圖構建課堂內和課堂外的有機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出合格的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穎.新聞采訪與寫作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新聞傳播,2014(3):47-49.
[2]莫湘文.新聞采訪寫作課教學改革初探[J].文學教育,2016(6):88-89.
[3]劉丹,潘倩.地方高?!缎侣劜稍L與寫作》課程的立體創新性思考[J].視聽,2015(12):179-180.
(作者單位:長治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