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程
內容提要:2016年,我國網絡直播行業呈現井噴式增長,不僅用戶規模迅速擴大,平臺數量也急劇增加,本文從當下網絡直播的概況出發,通過對直播中內容和問題的分析討論,提出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建議,以期給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網絡直播;內容;問題;建議
一、網絡直播概述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直播興起,并于2016年迅速躥紅,平臺數量、主播數量以及收看用戶都在迅速增長,被譽為“直播元年”。網絡直播是在主播與觀眾實時影像聲音互動的基礎上,根據主播的個人能力自己生產內容的一種運作方式。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其中,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占據網民總體的47.1%,達到3.44億,網絡直播行業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直播平臺中的主要內容包括生活類、競技才藝類和聊天類等,主播也可以根據個人條件相互穿插。
二、直播平臺中存在的問題
從近幾年網絡直播的發展來看,在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一些問題。
從外在而言,部分當紅主播的出鏡形象多是通過整容和化妝呈現,在主播外貌的千篇一律和媒體的有意報道下,一方面容易引起其他主播以及用戶的競相模仿,引發社會不良之風,另一方面會加深網民對網絡主播的負面印象,形成以偏概全的認知。
從內在而言,網絡直播的內容往往通俗淺顯,較為大眾化,但知識含量和內容質量卻不高。許多用戶選擇將網絡直播作為排遣孤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人際交流的需要。但同時低質量內容也降低用戶審美水準和生活質量,使其精神生活空虛。此外,部分“露肉”、“爆粗口”、挑戰日常規范的低俗行為也時有發生,主播為了吸引用戶注意力刻意秀下限,違規違法事件時有發生,大大拉低了行業水準和行業口碑。
三、直播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建議
網絡直播平臺作為擁有上億用戶群的企業,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不能只為吸金放任行業規范和放松監管力度,以無節制滿足用戶的低俗需求,作為媒介平臺,需要去引導而非迎合。
(一)豐富內容的多元性。不同的用戶人群有著不同的特定需求,當下大眾普遍將網絡直播簡單定義為唱歌聊天看臉,長期的內容雷同會使用戶審美疲勞,降低對收看直播的興趣,要推進直播的可持續發展,直播平臺以及各網絡主播需要打造自身特色,進行差異化直播。例如,在界面上完善內容分類,定期邀請不同身份人群進行優秀健康內容直播,豐富內容的多元,扭轉大眾對網絡直播普遍認知,以吸引更多人的參與。
(二)提高內容質量。直播的收看用戶閑暇時間較多,或者精神較為空虛,高質量的內容更容易讓其“自感有用”,產生持續的吸引力。目前網絡直播內容中大多都沒有明確的主題,且表現較為淺顯,內容同質化嚴重,同時由于流量和網絡的限制,大多都是室內直播,密封的環境和泛化的主題,容易加速降低用戶的收視體驗和收視觀感。此外,部分主播為提高收看人數,與直播規范與法律法規打“擦邊球”,使得直播中的“三俗”現象蔓延。因此,網絡直播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鼓勵主播進行內容創新和表現方式的創新,例如街采、有聲讀物,知識科普等,在渠道便捷的前提下,以內容取勝。同時加強內容的監管,對主播言行、彈幕等進行實時審核。
(三)加強直播互動性。網絡直播雖然有著巨大的收視群體,但就互動性而言,用戶表現以沉默的大多數居多,并且在彈幕發言人群中,摻雜一些捧場的“托兒”,網絡直播雖然為用戶提供了參與平臺,但從回饋反響來看,大多用戶只是單純進行收看。網絡直播應注重增加用戶粘性,不僅要靠優質內容,也應讓用戶參與其中。直播平臺應設置多種獎勵方式,鼓勵用戶發聲,例如突出表現優質的彈幕內容,允許用戶為彈幕點贊等。此外,平臺應當設置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從技術層面優化用戶之間在同一界面的交流渠道。分散主播的社交壓力,同時滿足用戶人際交流的心理需要,為用戶營造融入感和參與感。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