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羅艷



內容提要:伴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和發展,新疆文化傳播的渠道不僅僅依靠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憑借其優勢,正在對新疆文化傳播的影響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天山網”漢語頻道文化欄目的新聞內容從報道主題、新聞來源、報道形式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天山網如何傳播新疆文化,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新疆;天山網;網絡媒體
一、問題提出
文化傳播是人類特有的各種文化要素的傳遞擴散和遷移繼傳現象[1]。文化的生命力是靠傳播體現的,沒有傳播也就沒有文化生命力和影響力,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文化的對外輻射能力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體現。
伴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和發展,新疆文化傳播的渠道不僅僅依靠傳統媒體,諸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憑借其傳播速度的實時性、信息內容的海量性、傳播過程的交互性、信息形態的多媒體性、信息檢索的便利性、傳播范圍的全球性[2],對新疆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據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3]。筆者試圖通過對新疆主流網站天山網漢語頻道文化欄目的新聞報道進行歸納與整理,探討天山網如何傳播新疆文化,為天山網提升傳播新疆文化能力提出建議和對策。
二、樣本選擇
天山網是經國務院新聞辦審核批準,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合作建設,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管,自治區互聯網新聞中心承辦的網站。由新疆日報、新疆經濟報等10余家疆內主要新聞媒體共同參與建設、是自治區唯一可以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的媒體網站,也是自治區唯一一家重點新聞宣傳網站。
該網站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開始運營,立足新疆,面向中亞五國,對外發布最權威豐富及時的信息?,F在有中文(簡體、繁體)、維文、俄文、斯拉夫維文、英文、哈文等8個頻道。2006年2月被確定為中宣部輿情信息直報點。
天山網已開設76個頻道、600多個欄目,其中網站新疆欄目下設新聞中心和頻道中心,新聞中心內下設時政、地州、文化、經濟、社會、科教、體育、法治8個子欄目[4]。新聞中心更新速度較快,信息量較大,因而本文僅將新聞中心的文化欄目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數量統計和內容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抽樣。本文僅選取了2016年1月到11月的新聞數據作為研究總體,采用間隔抽樣的方法,即從2016年1月1日開始,到11月30日截止,每隔十天(避免出現周期性誤差-7天抽一次)抽一次進行數量統計和內容分析。共抽取了33天的新聞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搜集到88條新聞。其中1月30日、2月9日、3月10日、3月20日、3月30日、10月6日由于網頁出現404錯誤沒有抽取到新聞數據。
(二)編碼體系(見表一)。
(三)編碼者選擇。本文選取了研究者本人以及研究以外的一人擔任編碼者,對報道議題進行編碼,對編碼者進行了簡單的培訓,告知研究目的和編碼方式。
(四)信度測試??偩幋a樣本為88,一致數為77,應用赫斯提公式:信度率=2×一致數/a的編碼數+b的編碼數
計算得出:信度率=2×77/88+88=87.50%
信度測試結果:信度測試結果接近90%,編碼結果信度較高,可以接受。
四、樣本分析
(一)報道主題。關于文化的定義與分類,國內外有很多學者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國外學者漢科特·漢默里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于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他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5]。
本文將天山網文化欄目的新聞內容分為:文化交流、藝術、教育、文學、娛樂、文化遺產、民俗、歷史、體育。
根據表二統計結果顯示,88篇報道中有關文化交流的報道有30條,占比34.09%;關于藝術的報道16條,占比18.18%;關于教育的報道11條,占比12.50%;關于文學的報道9條,占比10.23%;關于娛樂的報道9條,占比10.23%;關于文化遺產的報道有6條,占比6.82%;關于民俗的報道4條,占比4.55%;關于歷史的報道2條,占比2.27%;關于體育的報道1條,占比1.14%。其中,報道數量最多的是文化交流,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
(二)新聞來源。天山網是新疆最大的綜合性網站,除了原創文章,他也是新聞的集散地,容納了疆內疆外各大媒體網站的新聞,每天會轉載大量的新聞。
通過表三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樣本數據中新聞來源有12處,其中天山網原創的文章共有40條,占比為45.45%;來源于新疆網15條,占比17.05%;來源于新疆日報14條,占比15.91%;來源于新疆經濟報7條,占比7.95%;來源于都市消費晨報、光明日報、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各2條,占比均為2.27%;來源于北京日報、新疆都市報、中國藝術報、最后一公里各1條,占比均為1.14%。另外從疆內疆外對比來看,來源于疆內媒體的有80條,占比達到90.91%,來源于國內疆外媒體的共8條,占比僅為9.09%。由此可以看出天山網的報道原創和轉載的比例較為均衡,內容具有權威性和客觀性。
(三)報道形式。根據表四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以文字形式報道的有40條,占比為45.45%;以文字加圖片形式報道的有48條,占比為54.55%,而以圖片形式、視頻形式、文字加視頻形式的報道為0。根據樣本的數據統計出48條文字和圖片結合的報道中,使用了188張圖片,平均每篇報道大約使用了4張。
(四)新聞體裁。根據表五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消息體裁的報道達到了74條,占總體比例為84.09%;通訊體裁的報道有9條,占比例為10.23%;特寫題材的報道有4條,占比例為4.55%;其它體裁的報道有1條,占比例為1.14%。由此可見,天山網漢語頻道文化欄目的報道以短消息為主。
五、結論
通過以上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天山網作為新疆主流網絡媒體,漢語頻道文化欄目平均每日報道2.6條新聞,新聞報道更新較快,信息量豐富,但在報道主題的選擇,報道形式以及報道思維上仍需要改進,以適應迅速發展的網絡傳播環境和受眾的需求。
(一)報道主題單一,缺乏系統性,新疆特色文化難以體現。天山網文化欄目的文化交流主題占比重最大,在歷史、人文景觀、社會遺產、民俗這些方面報道數量較少,未能體現多元的新疆文化,造成新疆文化形象的不完整性。從其標題中發現開幕式、啟動儀式等關鍵詞較多,且多以純文字的短消息為主,經過統計短消息體裁的報道達到了74條,占總體比例為84.09%(見表五)。新聞報道偏向于即時性短消息的形式,雖然滿足了新聞的時新性,但是缺乏趣味性以及深度全面的報道,很難激發受眾閱讀的欲望。對此提出的建議是,增加對民俗、歷史、人文景觀的報道,增加選題的趣味性、接近性,報道形式不拘泥于消息,增加通訊、特寫、評論等體裁。
(二)報道多是單一的文字形式,多媒體形式的報道相對缺乏。據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5.79億,網民使用比例為81.6%,網絡視頻用戶為5.14億,使用率為72.4%。網絡傳播的信息形態具有多媒體性,包括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等幾乎所有的符號形式。而天山網文化欄目的報道僅涉及純文字或文字加圖片的形式,其他的符號形式均沒有涉及。由此可見在新聞生產過程中還是受到傳統媒體思維的禁錮,只有形式上的數字化,沒有真正實現多媒體。
美國學者瑪利塔·斯特肯和莉莎·卡特賴 特在《看的實踐:視覺文化概論》一書中也指出: “我們居住的世界充滿了視覺圖像。它們對我們周圍的世界進行再現、賦予意義以及傳播。在許多方面,我們的文化正變為視覺文化[6]。因此,天山網文化欄目在今后的新聞采集和制作中應該加大圖片和視頻應用,適應讀者變化的閱讀喜好。
(三)新聞報道依然是傳者本位思想,缺乏互動性和受眾思維。在統計中發現網頁中沒有顯示閱讀率或者瀏覽量的數據,評論數為0。Web2.0技術的發展,使網絡傳播具有了交互性,受眾地位提升,傳統媒體只管自己要報道什么,不管受眾需要什么的傳者本位思想不再適用于網絡傳播,傳播者應該更加注重受眾的反饋,在新聞生產、傳播、效果評估的過程中,充分地考慮如何與受眾互動起來,報道的內容是否是受眾感興趣的,及時地分析受眾閱讀評論較多的新聞,從報道主題的選擇,報道的形式、篇幅上進行改進。
參考文獻:
[1]莊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實[M].人民出版社2003版.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版.
[3]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年8月.
[4]焦若薇,賀翔宇.新疆形象構建分析——基于“天山網數據”[J].新疆財經,2015年第5期.
[5]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10.
[6]Marita Sturken & Lisa Cartwright:Practices of L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2001,Second Edition,2009:3.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