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張璐
點亮山里娃的夢想
文/圖 張璐
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和他們求知的渴望,讓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成為一名好老師,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終身奮斗的目標。——楊婧
使人成熟的,并不是歲月,而是經歷。談及近兩年的支教生活,24歲的楊婧沒有一絲的后悔:“我不想讓自己的青春在安逸和輕松中度過。堅持來這里支教,是想為基層教育盡一點自己的微薄之力。”
正是當初心中幻想著“背個行李包,去到山區,堅守一方講臺”,楊婧在大四面臨工作和繼續深造的選擇時,毅然參加了“三支一扶”選拔考試,成為了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初級中學的一名支教老師,把青春的足跡留在了山區這片熱土,點亮了山區孩子的夢想。
2015年6月,楊婧即將從西華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畢業。和多數同學一樣,考研、找工作成為她的規劃重心。但沒想到一次偶然的“邂逅”,卻改變了她的想法。
那一天,在去學校食堂吃飯的路上,楊婧看到了一塊“三支一扶”的宣傳展板。展板上支教教師在鄉村學校上課的圖片讓她停住了腳步。楊婧出生于瀘州古藺縣農村,小時候吃過不少苦,她對山里娃讀書難有切身的體會。看到照片上那些孩子對學習渴望的眼神,看著照片上那些簡陋的鄉村學校,當時她的內心便冒出了一個想法:“我也要去支教!”
其實,“成為一名好老師”一直是埋在楊婧心底的愿望,這個愿望源自于她的初中班主任。“她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就像家人一樣。我在那時就被她深深影響,也想成為那樣的老師。”
不過,當楊婧向大學同學和老師坦露出支教的想法時,并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因為她的學習成績十分出色,不僅多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獎學金,而且還是學校2015屆優秀畢業生。相比支教,她也許有一個更加廣闊的前景。但在楊婧看來,支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也沒想太遠。“堅持去支教,主要是不想給自己留下遺憾,我要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經過參加選拔考試和崗前培訓,當年8月,楊婧成為了白節鎮初級中學的一名支教生物老師。學校四面環山,比楊婧預想的要偏遠得多,但校容校貌卻讓她驚喜不已——教學樓干凈明亮,水泥路面干凈整潔,塑膠跑道上學生們在嬉戲玩耍,教室里還設有多媒體,絲毫不比城里學校遜色。“這么好的硬件設施,沒理由教不好!”楊婧信心滿滿。
9月1日,開學了。第一次走進教室,楊婧難免有些緊張忐忑。但當她做完自我介紹后,全班同學都發出“哇”的叫聲,班上的氣氛活躍了起來,楊婧也隨之放松下來。由于與學生年紀相差不大,經過短暫的相處,楊婧很快和他們打成一片。學生們都覺得這個秀氣漂亮、經常笑盈盈的老師很有親和力,私下都叫她“楊姐姐”。
楊婧擔任初一年級3個班、初二年級3個班共6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盡管任務繁重,但她毫無怨言,始終以盡職盡責和百分百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和學生的接觸中,楊婧發現其中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往往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天性頑皮。
進校不久,楊婧就注意到班上有個典型的“壞男生”——在網吧通宵打游戲、課堂上睡覺、故意舉手卻根本答不上問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愛。我看了他之前的成績單,成績還不錯,他這么做一定有原因。”經了解,楊婧得知這個男生因家里遭受變故,父母不在身邊,長期跟著奶奶生活,“不斷搗亂或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一次考試后,楊婧特意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夸獎了這個男生,但同時又指出了幾點簡單的錯誤,并提高音量問他下次能不能考得更好。這個男生當時紅著臉,很大聲地回答:“能!”此后,他上課不再搗亂,成績也一直穩步提高,楊婧覺得自己成就感滿滿的。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這句話,讓楊婧深以為然。正是秉承這一教育理念,楊婧與學生的相處亦師亦友,成了孩子們的知心姐姐。在每學期的問卷調查中,大多數學生都會在“最喜歡和信任的教師”一欄寫上她的名字。

課余時間楊婧(中)與學生交流談心(圖片由楊婧本人提供)
“欲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先要有一桶水。”剛開始工作時,因為沒有經驗,楊婧在教學方面難免出現各種問題,但她沒有泄氣,而是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同時大膽創新。
上課時,她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各種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比如帶學生到戶外實踐,觀察植物;帶領學生動手制作植物模具,通過結構組裝,加深學習印象……通過摸索,她慢慢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很受學生歡迎。
看著學生們在課堂上快樂學習的樣子,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每每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們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渴望,我就恨自己不能一下子把所有會的都教給他們。”
楊婧的付出不僅換來了學生們的高度認可,就連學校的老教師們也都認為這個小老師挺有一套。他們無不對楊婧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指導教學而稱贊有加。事實上,楊婧所教的班級在每次生物考試中成績都名列前茅,她自己也在納溪區“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比活動中獲得生物學科一等獎。
2016年11月,楊婧參加了省人社廳組織的“三支一扶”省級示范培訓班,并代表全省優秀支教老師作了專題經驗交流。這對她來說,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激勵。而更讓她欣慰的是,“原來身邊還有這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不再感覺自己是孤單的了”。

楊婧正在為學生授課
由于學校離城較遠,楊婧一般1個月才到市內去逛逛街,買點生活必需品。遠離城市,遠離父母、朋友,對一個90后女孩來說,難免有些孤寂和難熬。但樂觀的楊婧卻笑說,這是給她省錢了。平日閑暇時,她喜歡和同事或住校學生一起到學校旁邊的竹林散步。“這里遠離塵囂,多了一分寧靜祥和;這里沒有車水馬龍,卻有著最質樸的鄉土民情,挺好的。”
盡管日子簡單,但支教生活給楊婧的驚喜和感動卻并不少。她經常會收到學生們親手制作的各種小禮物。有孩子給了她一個玻璃瓶,里面裝滿了親手編織的五角星;還有孩子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四葉草做成書簽后送給她;更有不少孩子送她賀卡,有的表達了對她的感謝“老師,您帶我發現了生物的神奇”,有的希望她留下來“老師,還能繼續教我們嗎,能不能不要走”,還有的談到了未來“老師,等我將來考上大學一定要去你的城市看望您”……面對這樣一群可愛善良的孩子,楊婧被深深打動了,心中無比溫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一路走來,讓楊婧堅持下來的,都是“成為一名好老師”所帶來的責任感。今年9月,楊婧2年的服務期限即將期滿,但她毅然選擇了在這里續期支教。“剛來的時候,我接手了初一學生的教學工作。我想陪他們走完整個初中時代,見證他們畢業的那一刻。”樸實的話語,字字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