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
2017年SHOT展上,EMPTY SHELL公司展示出世界上最輕小的可手持式5.56mm米尼崗機槍,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一款轉管機槍,其可腰際射擊,體積小,質量輕,火力猛烈,具有強大的威懾力——
米尼崗機槍前世今生
加特林機槍

XM556手持式米尼崗機槍(左,帶槍管護筒型)與公司設計的D12霰彈槍對比圖
加特林機槍(Gatling Gun)是世界上第一挺實用化轉管機槍,以發(fā)明者加特林的名字命名,于1862年定型并獲得專利。該槍采用手搖驅動,帶動6根0.58英寸(14.7mm)口徑槍管,圍繞一個公共軸依次發(fā)射,在每根槍管回轉一圈的過程中,它所對應的槍機則在旋轉體上的導槽內做往復直線運動,依次進行輸彈入膛、閉鎖、擊發(fā)、退殼、拋殼等一系列動作,這樣,當1根槍管擊發(fā)時,另外2根槍管處在彈殼拋殼的不同階段,其他3根槍管則處在裝彈的不同階段,所以射速極高。
該槍于1866年裝備美國陸軍,19世紀末期,它是歐洲各國對外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這一時期的該槍射速最高達到1200發(fā)/分,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但加特林轉管機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人力搖動手柄的速度并不均勻,速度忽高忽低,造成機槍卡殼或炸膛。所以加特林后來又發(fā)明了電驅動加特林機槍,它利用電機代替手搖驅動,以控制槍管的轉速,從而解決了卡殼等問題,這一設計在1893年7月25日獲得美國專利。但現代武器之父馬克沁發(fā)明了利用火藥燃氣實現自動射擊的馬克沁機槍,該槍于1891年首次裝備英軍,于1893~1894年在非洲接受戰(zhàn)斗考驗后,馬克沁機槍很快就取代了加特林機槍,加特林機槍迅速沒落,許多加特林機槍被徹底銷毀,另一些則湮沒在積滿灰塵的倉庫中,或被陳列在博物館、私人收藏館中進行展覽。
米尼崗機槍誕生

迪龍-埃羅公司生產的M134D米尼崗機槍,現被美國軍隊和多達30個國家軍隊采用
越戰(zhàn)中,美軍直升機是穿過密林運送士兵和裝備的主要工具,但蒙皮較薄的直升機在減速著陸時非常容易受到輕武器和火箭彈的襲擊,盡管直升機配裝有單管機槍,但用單管機槍對付藏在密林里的伏擊經常會導致槍管過熱或出現卡彈故障,致使直升機及機上人員面臨極大危險,因此美軍急需一批比單管機槍更具火力優(yōu)勢的裝備去保護直升機。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設計師們按比例把20mm的M61“火神”(Vulcan)轉管機炮縮小成7.62×51mm NATO口徑,以最快速度研制出電驅動加特林迷你炮(Electrically Driven Gatling Minigun),命名為GE-M134型,采用6根槍管。這里需要說明的是,“gun”這個詞在英文中指“槍、炮”,“Minigun”本意是“迷你炮”的意思,它是相對于M61“火神”機炮而言的。而國內一般將“Minigun”音譯為“米尼崗”機槍。1964年12月,GE-M134型米尼崗機槍第一次參與實際戰(zhàn)斗。
對于負重能力較低的輕型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來說,GE-M134米尼崗機槍是非常適合的輕型火力壓制武器。在越戰(zhàn)期間,美國政府購買了大約1萬挺GE-M134米尼崗機槍。越戰(zhàn)結束后,由于沒有新的訂單,再加上這種武器結構復雜、維護困難、耗彈量大,因此,GE-M134米尼崗機槍處于停產狀態(tài)。所以到1985年,在陸軍的財產清冊中幾乎找不到幾個M134備用件。
直到1990年代,特種作戰(zhàn)的興起,GE-M134米尼崗機槍重新受到重視。美國迪龍-埃羅公司(Dillon Aero)接手了GE-M134米尼崗機槍,并對槍機、撥彈輪和輸彈帶等組件作了一系列改進,進一步提高了機槍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特別是在不需要特殊維護的情況下全槍壽命得到了提高。在2003年,迪龍-埃羅公司的米尼崗機槍通過鑒定,型號定為M134D。

影片中的道具槍系統。背負式彈箱與槍之間由柔性彈帶相連
迪龍-埃羅公司生產的M134D米尼崗機槍目前被美國軍隊和多達30個國家軍隊采用。M134D可方便安裝到很多現有平臺上,所以在美軍的許多直升機、小型船艇、輕型戰(zhàn)斗車輛上都常能見到M134D的身影。在陸地上,M134D主要用于護航、邊界巡邏和VIP(重要人物)保護;在海洋上,主要用于外海及江河艦隊有效防護,以及特種作戰(zhàn)船上的火力支援武器;M134D最著名的用處是配置在直升機上。
手持式米尼崗機槍
美國陸軍制式采用5.56mm槍彈后,通用電氣公司于1966年按比例縮小了GE-M134米尼崗機槍,從而研制出一款米尼崗機槍,命名為GE-XM214,同樣采用6根槍管。
GE-XM214起初用于機載,后來通用電氣公司將其進一步改進,研制成便攜式武器系統,命名為GE Six-Pak米尼崗機槍系統。
GE Six-Pak全槍質量14kg,整個系統質量35kg(包括1000發(fā)彈藥),在質量上與一些重機槍相當。全系統由兩名士兵攜帶,可裝到一個M122三腳架上或一個車載的樞軸安裝臺上發(fā)射使用。全槍長686mm,全槍寬(包括彈藥箱)444mm,通常采用光學瞄具實施瞄準。
GE Six-Pak系統主要由槍身、彈藥箱和電源控制裝置等組成。其槍身其實就是GE-XM214。彈藥箱由兩個500發(fā)彈藥箱組成,當第一個彈箱的槍彈打完后,槍上有自動預告裝置,以便射手及時使用第二個彈箱供彈。電源控制裝置包括一個24V鎳鎘電池,一個0.8馬力(0.6kW)電機和電子控制箱。電池每次充電后可發(fā)射3000發(fā)彈,電子控制箱中有電路板,用以控制點射長度、射速和自動退出膛內槍彈,射速400~4000發(fā)/分可調,GE-XM214的射速可達到10000發(fā)/分,便攜式GESix-Pak被限制到4000發(fā)/分。
然而GE-XM214和GE Six-Pak質量偏大,加之采用5.56mm彈藥的毀傷性極其有限,與發(fā)射7.62mm彈藥的GE-M134相比,其無論作為空對地或地對空武器來說火力都太弱了。通用電氣公司也曾努力把GE-XM214和GE Six-Pak作為步兵武器向軍方推薦,但陸軍沒有興趣。所以通用電氣公司在銷售了10套GE-XM214和GE Six-Pak給美國空軍試驗之后,就被通用動力公司接管該產品。盡管通用動力公司后來努力把它作為地面機槍向軍方進行銷售,但軍方用戶并未接受,就這樣,該產品靜靜地從通用動力公司的產品目錄中消失了。
科幻電影中的手持式米尼崗機槍

2017 SHOT展上展示的XM556手持式米尼崗機槍
1987年6月12日在美國上映的由約翰·麥克蒂爾南執(zhí)導,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的科幻動作電影《Predator》(中文譯名為《鐵血戰(zhàn)士》、《掠奪者》等),杰西·文圖(Jesse Ventura)飾演的布連(Blain)和比爾·杜克(Bill Duke)飾演的麥克(Mac)作為小組重機槍手,其使用手持式米尼崗機槍橫掃一切的壯觀場景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但電影里出現的這支手持式米尼崗機槍是經過專門改裝的道具槍。它是將GE-M134米尼崗機槍從重型槍架上拆下來,裝到一個道具師自制的輕便手提架上,槍管組件下方安裝一個類似M60機槍的護手,作握持用,護手內裝有射速控制電路板。機匣后方的雙握把則改成單握把,再把直升機上GE-M134米尼崗機槍所用的鋁合金彈箱裝到一個無線電背架上,便改成了一個背負式彈箱,用柔性彈帶把槍身與彈箱連接起來,成為一支單人攜行的米尼崗機槍道具槍。改裝的道具槍質量約17kg,依靠電池供電。
為了減小后坐力,道具槍發(fā)射的是空包彈,射速也從6000發(fā)/分降低到1250發(fā)/分,射速降低不僅可減輕后坐力,還可使槍管的轉動更清晰可見。
在道具槍不發(fā)射的場景中,武器不連接供電電纜,彈箱中不裝彈藥,演員能夠在場景中自由移動。在需要發(fā)射的場景中,電池遠離攝像機,供電電纜拖拉在地面上,并通過演員的褲腿、衣服連接到槍上,這樣可以把電纜隱藏起來不被拍攝到。而且電影里的射擊鏡頭也采用特效處理,所以火光特別大,后坐力卻幾乎沒有。
手持式米尼崗機槍存在的問題
一些美國特種部隊的人士在看完影片之后,認識到手持式米尼崗機槍在快速清除一塊區(qū)域方面將非常有用,所以就開始進行手持式米尼崗的研究和試驗工作。
首先遇到的是武器質量問題。GESix-Pak米尼崗機槍槍身質量為14kg,1000發(fā)彈藥箱和連接到槍上的彈鏈重約16kg,加上電池4.5kg(只能發(fā)射1000發(fā)彈,充電需要3~4個小時),總質量接近35kg,對于體格強健的士兵來說,這些質量在短時間里還不是問題,但在遠距離行軍中,將會是個突出的問題。
其次,最難克服的是機槍的后坐力問題。即使在射速為1000發(fā)/分時,GESix-Pak米尼崗機槍所產生的持續(xù)后坐力約為110N,隨著射速的增加,后坐力將會按幾何級數增加。
這樣大的后坐力足以把射手掀翻,失控的機槍可能亂射,釀成事故。盡管把射速調低可以降低后坐力,但射速如果調得很低,為什么不使用輕便的現代班用機槍呢?
再一個問題是需要配備電源。GESix-Pak米尼崗機槍射速為3000發(fā)/分,所需電源為24V直流電源,工作電流100A,啟動電流300A,電池質量4.5kg,但電池電量用盡后,充電還需要3~4小時。
在進行一些試驗之后,研究人員意識到手持式米尼崗機槍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即使有能扛得起槍和彈的勇猛士兵,也難以承受高速射擊時所產生的巨大后坐力,加之使用電池存在的問題,因此,手持式米尼崗機槍的概念研究被終止了。
真正手持式
米尼崗機槍的誕生

從不同角度拍攝的XM556米尼崗機槍
在《鐵血戰(zhàn)士》電影上演近30年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手持式5.56mm米尼崗機槍誕生了,它是由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EMPTY SHELL LLC公司設計的,公司將這款槍命名為XM556米尼崗機槍。
2016年7月1日,EMPTY SHELL 公司首次在美國YouTube網絡平臺上公開了該槍的射擊視頻,并于2017年1月17~20日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市舉行的2017 SHOT展上首次公開展示,這個如手提箱般大小的機槍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眾多人的關注。從圖片看,EMPTY SHELL公司推出的XM556米尼崗機槍有兩款型式,一款帶有槍管護筒(護筒將6根槍管整體包覆),另一款則不帶槍管護筒,即6根槍管裸露在外。
XM556米尼崗機槍發(fā)射5.56mm NATO彈,作為一款防御壓制武器,XM556能夠用1000發(fā)彈鏈采用腰際射擊(將武器抵于射手腰部的一種射擊方法,現代突擊步槍在近距離上常采用腰際射擊),可滿足作戰(zhàn)時對強壓制火力的要求。
Empty Shell公司設計的XM556米尼崗機槍有槍管長245mm和406mm兩種,配裝254mm槍管時機槍全長僅559mm,其比M4卡賓槍還要短,差不多與HK MP5A3沖鋒槍槍托縮入時一樣長。XM556機槍與現有的5.56mm彈鏈供彈的班組自動武器(如M249 SAW)相比,不僅體積小,質量輕,而且火力非常猛烈。
GE-M134米尼崗機槍槍身質量15.9kg,槍身長800mm;GE Six-Pak米尼崗機槍槍身質量14kg,全槍長686mm;而XM556米尼崗機槍全槍質量為7.2kg,全槍長559mm(裝254mm槍管),這么小的轉管機槍可以輕松地在狹小空間使用。XM556機槍盡管小巧,但其最大理論射速可達12000發(fā)/分,一般應用時,可在3000~6000發(fā)/分之間選取。
XM556機槍可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首個真正實用的手持式米尼崗機槍,如Empty Shell公司宣傳的一樣,是全新研制的武器,目前該槍擁有多達14項專利已在審核中。
XM556手持式米尼崗機槍采用24V直流電源供電,鑒于所有軍用車輛上都有24V直流電源,并且XM556與GE-M134機槍的安裝平臺可以通用,因此,XM556可以安裝到從主戰(zhàn)坦克到四輪巡邏車任何軍用車輛上,也可安裝到小型飛機上。當然,XM556機槍火力和覆蓋區(qū)域要比GE-M134小,但射速高,可提供的火力是現役班用機槍的4倍,在保證有足夠的彈藥和連續(xù)供電的情況下,XM556型可用于近距離城市作戰(zhàn)和特種作戰(zhàn)任務中,有效對付500m以內的目標。隨著電池的發(fā)展,有望給XM556配裝更輕便的電池。
Empty Shell作為一家小公司,能夠把科幻電影中出現的手持式米尼崗機槍變成現實,這確實是個奇跡,XM556強大的火力威懾的確能使敵人從心里感到害怕。目前XM556米尼崗機槍仍處在樣機研制階段,其是否能成為明天的常規(guī)步兵武器?這仍然是個未知數。
編輯/孫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