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新葉+田亮
他曾是最年輕的廣東省常委,卻是比高育良更“黑”的兩面書記,被批“點燈是人,熄燈是鬼”,堪稱反面典型。

“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陽奉陰違、結黨營私、拉幫結派,進行非組織活動;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置若罔聞,頂風違紀,用公款進行高消費娛樂活動,用公款安排家屬及他人旅游,多次接受私營企業主安排的旅游,在公務接待中搞奢靡之風;嚴重違反組織紀律,在組織談話函詢時不如實說明問題,篡改本人檔案并向組織提供虛假說明,違規選拔任用干部;嚴重違反廉潔紀律,縱容和默許親屬利用其職權和職務上的影響謀取巨額利益,搞權色交易、錢色交易;嚴重違反工作紀律,濫用職權,造成不良影響;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財物,涉嫌受賄犯罪。”
2017年3月8日,中紀委網站發布的對廣東省委原常委、珠海市委原書記李嘉的審查結果。這位李嘉書記的違紀違法性質,比起《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嘉的大學老師丘海明看到這六宗罪后感嘆道:“說得好嚴重啊!以前那些落馬官員少有這么復雜的。從李嘉在中山大學讀書到幾年前,我跟他一直有接觸,完全沒看出來,也沒想到他竟變成這個樣子。”
一年前的3月23日,李嘉接受組織調查。隨后,中紀委直屬《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刊文批評李嘉是“兩面人”的代表,“臺上道貌岸然,臺下亂紀枉法;人前正襟危坐,人后驕奢淫逸”“點燈是人,熄燈是鬼”。有人評價道:“李嘉堪稱反面典型。”
鄉鄰故舊眼中的他
1964年,李嘉出生在位于湖南省東北部的岳陽市湘陰縣玉華鄉,是個不太富庶的地方。一位村民說,2006年,李嘉以扶貧的名義為村里引進了上百萬的修路費,為村里修了水泥路。“村里的有線電視是他牽過來的,一進村的池塘也是他修的。”按時間推測,彼時的李嘉已是廣東省梅州市委副書記。該村民說,李嘉原本不叫李嘉,叫李桂香,改名是后來的事。嘉,字義“善、美”,無疑比“桂香”響亮得多。
李嘉小時候,家中有五口人,三兄弟,他是老幺。“一家人都老實得很,爸爸是種田的,媽媽做家務,別的啥都不會干,窮得要命,連飯都吃不上。”更不幸的是,李嘉小時候生了場病,頭上長了癩子,導致頭發全都掉完了,但這并沒有耽誤他的學業。
“以前村里放露天電影,十里八鄉的孩子都跑過來看熱鬧,這娃子不看,只在家里看書、學習,自覺啊!”有村民感嘆,“他家在山腳下,又陰又潮,夏天蚊子又多,為了不被蚊子咬到,影響學習,他就在小腿上綁上袖套,年年如此。”李嘉兒時的同學也說:“他的成績相當過硬,一直是班上的前幾名。”李嘉曾就讀的小學現為“嘉漢前進希望小學”,“嘉漢”是一家企業的冠名。
經過刻苦努力的學習,李嘉考上了湘陰縣最好的中學湘陰一中。但天不遂人意,1981年,李嘉高考失利,以2分之差遺憾落榜。次年,復讀后的李嘉考上武漢大學,滿心歡喜的他在體檢時卻發現患了心膜炎,再次被阻隔在大學的校門外。在母親勸慰下,李嘉第二次復讀。1983年,李嘉終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山大學電子系,成為當時村里難得的大學生。
走出去之后,李嘉便很少回家,但鄉里沒少受到他的照顧。楊志平是玉華鄉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師,鄉親們有事總會找他幫忙。楊志平與李嘉結緣是因為李嘉父親的八十大壽。
“當時我給他父親寫了一副壽聯:‘羅邑事農翁有樂,羊城從政眾無憂。湘陰以前叫羅城,壽聯的意思是老大老二在家里務農,父親享受天倫之樂,李嘉在廣東從政,老百姓沒憂慮。李嘉覺得寫得不錯,問是誰寫的,就這么知道我了。”

2014年正月初七晚上,楊志平受玉華中學校長之邀,來到前進村李嘉的家里,“希望他幫忙建設一下學校,促動這里教育事業的發展。”楊志平說。后來,玉華中學果然收到了李嘉通過大哥李贊香送來的10萬港元,并將之兌換成8.2萬元人民幣。
之所以去求助李嘉,是因為在這之前,李嘉就曾以個人名義,委托李贊香兩次給家鄉捐贈善款,每次1萬元。得知李嘉涉嫌嚴重違紀已經落馬,楊志平連連惋惜:“實事求是地講,李嘉這個人辦事能力還是蠻強的。”
李嘉步入廣東政壇后,先是他的二哥去了廣東工作,后來李嘉把母親也接了過去養老,大哥跟著過去專門負責照顧。如今,李嘉的父親已經去世,墓地沒有精致莊重的墓碑,只有一個長了荒草的簡陋墳頭,顯得有些寒酸。
當地人說,李嘉出去后再回來,通常只是給父親掃個墓,掃完便走了,很是低調,“沒排場,沒隨從,不開車,只跟幾個親人到墳前祭拜一下”。原本家中常年無人,但有村民說,就在不久前,李嘉的大哥又帶著他母親回家了。“他媽媽腦子不好,原本想在廣東療養的,現在李嘉出了事,那邊哪兒還能住得下去呢!”
兩位師長隱隱的擔心
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改革開放的熱潮也隨之而來。在此背景下,電子科技成為熱門產業,也成為當時中山大學的熱門學科。“可以這么說,當時能進中山大學電子系的學生,絕對都是十分優秀的。”中山大學電子系原副主任丘海明說,“電子系最出名的學生當然是李嘉了。”
1983年,李嘉入學時,丘海明還是電子系的一名講師。跟中小學時期在班上成績拔尖的情況不同,大學時代的李嘉成績并不突出,倒是在學生活動組織上游刃有余、大展身手,成為系學生會的主席。
作為一名老師,丘海明希望自己的學生往專業方向發展,“拿個諾貝爾獎當然是最好的”,但實際上很少有學生一條路走到底的,“多半是學術搞到一半就去從商從政,要不就去混個職稱,搞個項目拿點經費”。
李嘉大學畢業后干脆沒有在學業上深造,直接進入中山大學團委工作。“如果要追根溯源,時任中山大學團委書記吳猛,應該是李嘉仕途的啟蒙者和點撥者。”丘海明說。
吳猛后來在跟丘海明聊天時,經常提起李嘉。尤其是李嘉39歲就當上梅州市委副書記之后,吳猛對李嘉的一路暢達既感欣喜,也隱感不安。“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李嘉進步這么快,我有點擔心了。”丘海明說,“我也經常跟吳猛說,李嘉差不多每兩年升一次,你要時刻提醒他,現在當干部誘惑這么大,要拒絕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走錯了。”
兩位老師沒想到,他們擔心的事真的發生了。
“李嘉落馬后,中山大學的人議論紛紛,誰都沒想到他有那么嚴重的問題。他重感情,學校里的事,他支持;在一些公開場合見到我,他總會跟周圍的人介紹‘這是我的老師;他跟學校交往時,看起來也遵紀守法,中山大學校友會曾請他做顧問,他拒絕了,因為有相關規定,公務人員不能擔任社會組織的領導。后來傳說他亂搞男女關系,我也沒發現他哪里花花綠綠了。”丘海明說,“到了一定的位置,他就在心里筑起一道墻,把自己和外人隔開,墻里一套心思,墻外是另一套心思。他在人前小心謹慎,和我們聚會不帶家屬,從來都是獨來獨往,我們對他的家庭狀況一無所知。”
“多是表面功夫”
1983年至2003年,李嘉在廣州學習、工作了整整20年。
2000年2月,時任共青團廣東省委副書記的李嘉,迎來了新任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萬慶良,與這個于2014年4月被調查的“華南虎”有了工作上的交集,兩人搭班3年。
2003年,萬慶良前往廣東揭陽,任市委副書記,而李嘉則在萬慶良老家梅州當起了市委副書記。廣東知情人士透露:“從團委到地方大員,這一步走得很關鍵。梅州這個地方實在太特別了,廣東官場一向有‘梅州幫之說,從調入梅州開始,李嘉就可以視作‘梅州幫的人了。”

梅州一位退休老干部說,李嘉在梅州的口碑不錯,“嚴謹認真,是個工作狂”。“有一次開完會,出去時下雨了,有幾個老同志沒帶傘,李嘉就從秘書手中拿過傘,給他們撐著,一直送到中巴車上,感動了在場的人,人們都說他不忘本。”
被感動的還有中山大學的老師們。李嘉在梅州任職時,常常邀請中山大學的老師去梅州游玩。“有一次我們都沒見到他,他在電話里說梅州市政府要淘汰煤炭等落后產能,搞一個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新技術產業,爭取了10億元資金,要去廣州答辯。”丘海明說。
這塊約22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從2005年開始建設至今,已極具規模,廠房林立,少有閑置空地。劉桂芝(化名)本是這里的農民,重新規劃后當起了園區里的清潔工。
他說:“我們以前種田沒有什么收入,搞了工業園之后,我在這里找到了工作,收入高了,生活明顯有了改善,居住環境也還可以。”在劉桂芝看來,工業園的確是李嘉的功勞,而且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
但是,劉桂芝想了想又說:“他就是人有點虛偽,多是表面功夫,真正跟老百姓切身利益有關的事都沒做好。比如,征地時的補貼給少了,一畝地只給4.4萬元。我們靠這點補貼根本買不起回遷房,只能在園區外面租房子住,雖然每月還有125元的生活補貼和110元的養老補貼,但哪里夠用嘛!”
“你看這些房子根本沒人住得起,弄得我們都沒有家了。”劉桂芝的話不無道理,放眼望去,這里除了工廠,就是商品房,推銷橫幅隨處可見,甚至還有別墅群。但這些房子大部分無人居住,工業園儼然變成了一座“鬼城”。周邊村民說:“好好的工業園變成了住宅區,我看是借著辦工業園的名義做房地產開發吧!”
除了工業園,李嘉主政梅州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發展文化產業。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被稱為“世界客都”,古稱“嘉應”,早在1994年就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曾任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的丘峰說,李嘉曾多次向他請教關于梅州文化旅游項目和線路的問題,他的《丘峰文藝論文選》也曾得到李嘉的關心和支持。李嘉給丘峰留下的印象是尊重知識分子、懂禮貌和平易近人。兩人見面時,從不聊文化和學術之外的話題。
中國社科院的一位學者對李嘉的看法跟丘峰別無二致。他跟李嘉是在梅州某旅游景區的一次宣傳活動上認識的。“我演講完后,李嘉主動請我喝茶,跟我討論‘三農和環境問題。越聊我越驚訝,我發現我的每篇論文和專著他都看過,而且還能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么大的官,能將一個普通學者的觀點信手拈來,很難得。”
但這位學者坦言,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們和睦的關系。“當時,梅州有農民不服強拆,找我投訴,我就給李嘉打電話反映情況。他強調有大項目落戶,農民不顧全局利益,只能強拆。快速發展經濟,是省委交給他的任務,他要對重用他的省委領導負責。我們發生了爭執,他非常不愉快地掛了電話。”此后,兩人再也沒有聯系。
“一張賭桌”
與“有鬼電車”
2012年2月,李嘉結束梅州的任職,調任珠海市委書記。“在梅州的9年經驗強化了李嘉的政治資源。2012年5月,萬慶良和李嘉分別以廣州市委書記和珠海市委書記的身份位列廣東省委常委,大有‘互為犄角之勢。兩人當時都只有48歲,都被視為‘明日之星,李嘉還是新當選的省委常委中最年輕的。”廣東知情人士說。
據媒體報道,在廣東官場,一直流傳著“萬氏飯局”的說法。萬慶良在被組織調查的前幾天,還到會所里面大吃大喝。李嘉也是“萬氏飯局”的常客,萬慶良還多次帶人到李嘉主政的珠海推杯換盞。知情人士透露,李嘉也秘密搞起了“組織”,拉攏一些政壇上的“朋友”,搞“團團伙伙”,中紀委審查結果中的第一條指的就是他的這種違紀行為。
一位珠海官場人士透露:“珠海毗鄰澳門,商業往來頻繁,尤其是橫琴島,那塊肉太肥了,有太多太大的糖衣炮彈。”
陳家譯(化名)是珠海的一名港澳調研專家,他說:“全球最精美、最豪華的糖衣炮彈就在澳門,可是這個地方土地資源奇缺,適逢珠海樓盤興起,很多澳門商人跑到珠海來投資,靠近澳門的橫琴島也就變得寸土寸金。只要你能在橫琴島批一塊地,那些商人可以隨時給你開一張金額高達8位數的銀行卡。但直接給錢容易被有關部門察覺,怎么辦?我就攢個賭局,故意在賭桌上輸給你,行話叫‘我給你做一張賭臺。如果想給你1000萬,就輸給你1000萬,這樣就沒事了。很多人會坐直升機去澳門干這種事,四五年前這樣的情況很多,而李嘉正是在那個時期上任的,最容易讓他倒下的地方就是鄰近澳門的橫琴島。無論金錢美女,只要能攻得下珠海這座城堡,澳門的不法商人就會用盡一切辦法。”
“李嘉在珠海市民當中的口碑并不好,原因比較復雜。”一位珠海媒體人士說,“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李嘉主抓的政績工程梅華路有軌電車問題太大,惹來民憤。”在珠海不論是出租車司機、當地居民,還是相關工作人員,內心無一不對珠海總投資26億元的有軌電車項目充滿怨言。
珠海市政協委員游海燕就曾直言,珠海有軌電車項目未讓市民行使充分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當地居民說:“有軌電車項目所在的梅華路既不是市中心繁華路段,沒有太大的交通壓力,也不是開發區,李嘉非要在這條路上修有軌電車,結果幾次試運行,沒有幾個乘客。這不是有軌電車,而是‘有鬼電車!”
在珠海,人們常會提到一個人——珠海市委原書記梁廣大。這是個明星書記,在他任內,建成了珠海機場,落地了珠海F1賽事和珠海航展,珠海也因此成為明星城市。
梁廣大很有魄力,眼光也很超前。多年過去,如今的珠海航展辦得風光,已經成了珠海的一張名片,因此珠海人便越來越懷念梁廣大。“對后來的市委書記,珠海市民就會拿梁廣大來做對比:同樣是搞交通建設,人家梁廣大怎么就能修好路,你李嘉連個有軌電車都修不利索?你的能力在哪里?你還能把珠海搞好嗎?”
李嘉已是十八大以來廣東省第四個落馬的省部級高官,總有人覺得廣東人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兩耳不聞政治事,其實不然。廣州地鐵里的廣告語意味深長:“廉記腸粉,透透亮亮;廉記海鮮,腐不上桌。”乘客看到把反腐融入當地最受歡迎的飲食文化里,不禁要會心一笑。
(劉艾香薦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