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在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看來,輝山乳業事件對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輝山企業的經歷反映了中國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考驗。一個企業在上市的時候,要考慮是否已經做好應對上市風險的準備。”
一組數據對梁啟東的說法給予了支撐。2012年,《匹茲堡論壇報》查閱了逾125家目前仍在或曾經在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全美證券交易所等美國證券交易市場上市的中國公司,發現其中的105家(有兩家重復,實為103家)公司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摘牌退市。
有研究者對中國企業在國外的頻繁退市進行了分析,并指出,部分中國公司本身存在的問題給了做空者以可乘之機。投資者從質疑某一家公司逐漸發展到質疑整個中國企業的質量及其真實性,公司的市值不斷下降,股價暴跌,最后不符合交易所要求而被交易所摘牌,或是主動尋求私有化。
上市是一把雙刃劍。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幫助企業有更大的發展,一方面則將企業曝光在聚光燈下,不能有半點做假和差錯。然而,現實是,很多公司依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思維。“就像習慣于玩5毛錢一把麻將的人,突然一下一把50元,乃至上百元,幾把就下去了。”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楊凱就在謀求輝山乳業的上市,當時他還是隆迪公司的總經理。根據新加坡《星島日報》報道,楊凱表示,隆迪在部署將旗下的食品加工和乳類產品兩大業務陸續分拆到香港上市,而此舉是為了增加公司知名度,同時將募集的資金用來擴大內地的銷售網絡以及食品加工生產線。這符合國內企業上市的兩大目標:獲得融資和提升知名度。
輝山乳業首席財務官蘇永海也曾坦承上市對于輝山帶來的好處,包括“帶來很多靈活財務杠桿的便利,例如,在國際銀行的借貸,利息只有3%,有效降低了財務成本”。而且,自從上市之后,政府與農民更主動將土地租給輝山乳業。企業知名度、美譽度不斷上升,相關的科技合作、國際合作以及行業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推進。
一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者分析認為,輝山乳業的股權結構存在問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輝山股價大跌之前,楊凱持股量為73.56%,減去當日拋出的2.51億股,持股量依然有71.7%。“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股權結構。從結構分析,股權集中容易造成體制僵化,出現鐵腕人物。其他的董事層更像一個打工者,而不是合作方。強勢的性格有好處,但也會有不足。”
3月31日,輝山乳業在公告中聲稱,輝山乳業的4名獨立董事——宋昆岡、顧瑞霞、徐奇鵬及簡裕良已全部辭任,并即日起生效。這4名獨立董事給出的理由,基本都是要投入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繁忙等。公告稱,這4人確認,與董事會亦無意見分歧。“這個時候,獨立董事辭職是不正常的,可能是雙方之間對于輝山的處置有意見沖突。”上述學者表示。
該學者曾經問過一家日本的公司為何不上市,當時該公司的老板給了他三個理由,其中一個是“企業一旦上市,可能幾代人的努力會一夜之間被別人占有”。“這恰恰是很多上市公司沒有去考慮的。輝山現在的機制和策略應對不了香港的股票市場。”

輝山乳業是中國部分上市企業的一個代表,在“大躍進”式的產業布局中,逐漸面臨現金流萎縮、資金鏈緊繃的窘境。為了自救,公司又往往不惜代價以巨大的杠桿融資,終因其中一環出錯而滿盤皆輸。
在輝山的宣傳視頻中,楊凱曾說,“在一個比拼高品質奶源的時代,我們踏踏實實,埋頭苦干。我們走得很慢,是為了走得更遠。到現在,我已經實現了個人的夢想,但輝山還有它的夢想要實現,那是百萬頭牛的夢想,是百年老店的夢想。”如今,這家在沈陽耕作數十年的企業,卻陷入了危局。
(綜合摘編自《看天下》《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