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更
戴上Prada墨鏡,把碎發輕輕別在耳后,套上Burberry經典Trench風衣,拎起LV的老花包,腳踩Gucci的毛拖鞋,剛擺好了姿勢,又折了回來,新買的iPhone 7差點忘了帶。

一番精心打扮后,從頭到腳名牌加身,仍然沒能讓你在朋友圈獲得預期中的點贊數,反倒是那些周末騎行了10公里、排了2小時隊終于買到一杯“喜茶”、陽臺上的多肉終于發出新芽的照片受到“票圈”的追捧。是這身行頭不夠精致嗎?顯然不是,或許,這并不是正確的新中產打開方式。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有將近1.3億的中產階層,在這之中,有一批以80、90后為中堅力量的“新銳中產”,正在高速崛起。這個曾經單純追求品牌的群體正悄悄發生著變化,當你還像從前一樣把這些品牌當做彰顯身份的工具使用時,就不太靈了。
中國的新晉中產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能打動他們?當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答案或許就在其中。
最貴即最好?不一定哦
新中產們或許是這個社會上最沒安全感,又最需要被認可的一個階層。要試圖理解新中產們的消費偏好,只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把自己跟跳廣場舞的大媽和打高爾夫的暴發戶區隔開來?
這時你就會發現,價格這個在中國消費市場上通行了快三十年的“標尺”不靈了。90后對價格不再敏感,如果買得起上千元的輕奢包包,那么再吃倆月的土,買個萬元包又何嘗不可呢?輕奢更像是年輕人的一塊遮羞布,它只是在這個預算范圍內的最佳選擇,一旦有能力過上更好的生活,誰不會抹去前面的“輕”而選擇“重”?
可如果你渾身上下都恨不得名牌加身,抱歉,那便會被貼上“暴發戶”的標簽。這個標簽背后,是思想庸俗、傲慢無禮和缺少修養。
就如同時下時尚圈都在追求的“Effortless Chic(毫不費力的時髦)”,新中產們向往的,其實是一種生活狀態。新中產不會盲目追求高端和缺乏理性的消費,而是通過消費和生活方式建構起自己的個性空間,用品牌和品味標注出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都是耍流氓
穿上壓縮衣和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懸掛鞋,戴上無線熒光耳機和運動手環,計算好配速,在深夜的城市中跑12km,回來再吃一份增肌減脂沙拉。
跑步,這種不需要大型設備及場地支持、不占用社會資源、不需要其他人配合,又受商業大佬、科技精英、文藝大神加持過的運動,成為新中產們如彌撒般必做的儀式。
新中產們喜歡儀式感,就像《小王子》中的狐貍所說,“儀式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下廚房App有個問題是:“你們為什么喜歡烘焙?”被贊最多的回答是這樣的:“一直覺得生面團在烤箱里慢慢的膨脹變色,像極了我們的一生?!睂x式的講究,就是對自己的不將就。
一間草庵茶室,二鋪席,煮水烹茶,桌上一株古樸、枯槁的插花,一絲不茍,一塵不染。這樣的儀式感,不關乎結果,只關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對內在精神世界的關照,從而獲得智慧和生命的啟發,這和中國儒家思想所強調的“格物致知”概念不謀而合。
你以為朋友圈一張照片就是隨便發發?那是經過精確計算后的最佳姿態。
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品質
有人說,只有這三樣東西才能帶給90后幸福感:單反、吸塵器和馬桶蓋。雖然有點夸張,但也不無道理。這三類看似大相徑庭的產品有一點是共通的——品質決定一切。
新中產們不貪婪。他們只要求有更高的品質,而不是更多的數量。他們會對很多公共的事務——空氣質量、食品安全、階層固化、教育問題、社會體制改革等提出自己的主張,也常常自嘲是一個房奴。
如果可以買一輛車,那么這臺車應該是什么樣的:顏值高?只是一方面。這臺車不僅要有設計美感,還要有辨識度,要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平穩安全?還不太夠。車開起來要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滿足商務出行和日常家用?那只是最基本的。開車的過程必須也是一種享受,因此高科技與智能化的加持必不可少。
新中產們注重產品的實用與功能性,在意價值的實現,不追求表面的浮夸,也不逃避現實的困境,像極了他們的人生。
(劉敏薦自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