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武
摘 要 在當前日趨復雜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扎實做好軍隊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首先準確把握學員思想脈搏,并以此為著力點,切實提升經常性思想教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
關鍵詞 軍隊院校 經常性思想教育 針對性 親和力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作為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重要基地的軍隊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直接關系部隊的全面建設和未來戰爭的勝負。長期以來,我軍各院校普遍重視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硬件投入,還是干部隊伍建設、運作機制構建、環境氛圍營造等,都取得了相當成績,官兵學員思想政治狀況總體呈現穩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同時,由于受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大數據時代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學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弱化。具體表現為:對當前社會變化認識不充分、教育與官兵思想行為特點不貼近,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與形勢發展的要求有差距等問題。歸根結底突出一條,就是沒能準確把握學員的思想脈搏,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夠的針對性與親和力。
心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習主席強調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準確把握學員的思想情況,是搞好經常性思想教育的前提。只有及時了解學員的思想變化,并對癥下藥展開工作,才能真正達成水到渠成的效果,確保學員思想穩定和單位和諧進步。
1留心觀察行為表現,對比分析發現反常
用心觀察,才能看得真切。要想真正了解學員,關鍵是要做有心人,留心觀察學員的行為表現與情緒變化。
首先,觀察學員的衣食住行,從反差中發現問題。行為表現受思想支配,細心觀察學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就能揭示出學員的內心活動變化。把兩只眼睛當作攝像機,課上看學員學習熱情、訓練勁頭和學習效果;課下看吃飯、走路、睡覺與娛樂,盡可能多地攝入他們的行為表現,同時加以對比,查找異常之處。
其次,觀察學員的情緒變化,從反常中發現問題。情緒是心靈的窗口,心理活動的任何變化都會在情緒上有所反映,所以在留心觀察時,要特別善于捕捉學員在情緒上的反常變化:如活潑好動變沉默寡言、待人隨和變言語尖刻;作風嚴謹變自由散漫、豁達樂觀變多愁善感等。
2集思廣益收集信息,特殊情況個別了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準確把握學員的思想情況,還需要廣泛發動群眾,有組織地收集信息,做到耳聰目明。
有組織地收集信息有兩個途徑:一是依靠黨團小組,利用組織黨團員學習討論、思想匯報、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時機收集傾向性思想。二是依靠思想骨干隊伍,通過“三互”、思想形勢分析和個別談心等活動發現問題苗頭。
在收集信息中還要注意堅持個別情況個別了解。如對父母離異、個人婚戀等情況,其多屬個人隱私,一般不宜公開。可以先找本人談,摸清基本情況,也可以向周邊人、親戚朋友、同鄉戰友調查了解,匯總分析多方信息,把握實情。
3真心搞好談心交心,把握技巧提升效果
以“心”換“心”,才能獲得真心。談心時,態度一定要真誠,從內心關心學員的成長進步,不敷衍了事;放下架子聽真話,做學員的知心朋友。
同時,提升談心實效,還要注重把握好三個環節:一是談心時機。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選擇在他們心情好、情緒穩定時;二是談心場所。通常選在比較清靜,沒有外界干擾,便于敞開心扉、能愉快交流的地方進行。三是談心的切入點。一般先找學員關心、感興趣的話題,如特長愛好、學習訓練、生活經歷、時事熱點等。
4立足實際探求規律,準確預測增強主動
學員的思想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準確把握學員思想變化的規律,就能對學員的思想變化作出準確預測,增強經常性思想工作的主動性。
一方面,加強黨和國家、軍隊新政策出臺時對學員思想變化的預測。特別是對于關系到黨、國家和軍隊,關系到學員個人利益、前途命運的政策變化,要及時跟進獲取信息反饋。
另一方面,針對教學工作階段性特點,探索學員思想變化規律。如:教學內容轉換、執行重大任務、重大節假日、考試前后、取得成績或遇到挫折等,要提前了解相應情況,積極應對。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我們目前的教育對象,絕大多數是95后,他們是信息時代出生與成長的一代,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這就要求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經常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經常和他們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深刻把握時代脈搏的變遷,創新工作方法,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與親和力。
參考文獻
[1] 王瀟斌.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問題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 羅兆祥、姚海峰.新形勢下軍隊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探微[J].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14(1).
[3] 趙紅.加強軍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J].法制與社會,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