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艷
最近有許多家長都跟我談到安慰的問題,他們一致的疑問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如果父母安慰孩子,會不會讓孩子斗志全失,當父母有這樣的擔心時,容易收起安慰,改以激勵或是要求,以避免孩子自我放棄。
安慰真的會讓人自我放棄嗎?我問一群小朋友。
首先我說了一個安慰機器人的故事給孩子聽,然后問他們:"人需不需要安慰呢?”孩子回答說:“需要。”我說:“什么時候需要呢?”孩子們紛紛回答說——
“當自己覺得很糟很笨的時候,安慰會讓自己好過一點。”
“安慰會讓人接受不會也是可以的。”
“當害怕的時候,安慰自己的人都會害怕,可以慢慢克服它。”
“球賽比輸了安慰說‘還有下一次,就會更有斗志。”
……
孩子們顯然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我贊揚他們那么了解自己。
接著我提出:“我們如何判斷安慰是否過多或是過少?”一位小孩說:“如果你安慰自己的結果是,將過錯推在別人身上,那么就是安慰過多了。”(多么有智慧的話!)我請小朋友舉例,他們說:當考試考不好時說“考不好是應該的呀,誰叫老師出那么難的題。”“沒關系呀,我已經達到我的標準了(70分)。”或是當球賽比輸了的反應:“誰叫對方那么強呢?”“都是球場太爛。”等等。真佩服孩子們的洞見。
接著我問:“這樣想對自己有什么害處呢?”孩子們一鳴驚人地回答說:“這樣會讓自己逃避責任。”“這樣就不用面對問題。”“這樣就不會有成長。”我鼓勵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精辟的見解。
最后孩子們下的結論是:人都需要安慰,但是也要有目標,這樣才會讓自己進步。的確,安慰就像刀子一樣,可以用來切菜,也可以拿來傷人,所以妥當的安慰會讓孩子有被接受的感覺,在被接納之后孩子會有向上之心,想突破自己的不滿意。然而不妥當的安慰——凡事都沒關系,都是別人的錯,那么這樣的安慰就會容易自我放棄了。
讓我們善用“安慰”,使之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