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九驍

【摘要】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按照“全媒體融合、平臺化生產”的操作理念,對廣播直播評論節目《央廣新聞第一評論》進行融媒體流程再造,13天生產出100多篇音視頻產品——《央廣兩會快評》。作品在傳統廣播頻率與新媒體平臺同步分發、共享播出,構建“廣播+新媒體”的新聞產品矩陣,既代表了主流價值觀,又符合市場新需求,在兩會輿論場傳遞了有時效、有深度、更有品質的央廣獨家觀點。本文解析廣播評論融媒體流程再造的構建、實施和運作,從采集分發、議題設置、品質監控各方面,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探索建設新型廣播,提供最新鮮的實踐案例。
【關鍵詞】廣播直播評論 融媒體流程再造 新型廣播產品
【中圖分類號】 G222 【文獻標識碼】A
廣播直播評論節目,是201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新聞改革中,率先探索并推出的評論樣態。在中國之聲白天6個半小時(注:分為9點至12點,13點至16點30分兩個時段)播出的《央廣新聞》,是以半小時來切分“新聞輪盤”報道單元的,并按照新聞五要素劃分為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人物、第一真相、第一評論五個子欄目。其中的《第一評論》著眼于新聞5W中的“為什么”,在上午6檔下午7檔,分別由一位中央電臺觀察員或特約觀察員坐鎮直播間,對“新聞輪盤”中剛剛報道的新聞事件,進行快速、及時的點評解析。這種直播狀態下的解讀評論,引領央媒評論的風氣之先,此后為全國廣播電視媒體效仿,成為新時期廣播評論的一種常態化呈現方式。
在全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將進入更加積極主動的實踐實戰階段。融合轉型,打造新型廣播,需要對廣播直播評論在內的既有資源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科學配置,再造后形成新的流程,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提升傳播新形態下的媒體生產力。
基于此,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電臺兩會評論組對中國之聲《央廣新聞第一評論》進行實驗性改造,搭建“評論小廚房”生產平臺,探索融媒體流程再造,遴選部分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和專業嘉賓,快速點評和解析全國兩會期間的政經民生熱點,生產全媒體新型廣播產品——《央廣兩會快評》。
從3月3日到3月15日的13天時間里,“評論小廚房”平臺共制作音視頻評論產品《央廣兩會快評》100多篇,其中音頻97篇、視頻9篇,實現了“一次采集、五端齊發”,一方面供給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中國交通廣播等廣播頻率使用;另一方面在“央廣新聞”手機客戶端、央廣網網絡門戶端、“中國廣播”網絡音頻端和微博微信社交媒體端實現資源共享同步分發,并推送主要商業門戶網站和客戶端轉載轉發。
全媒體新型廣播產品《央廣兩會快評》的作者,既有姚景源、張燕生等知名經濟學家及多位金融、法律界專家學者,也有中國之聲多年打造的觀察員。他們的評論及時跟進和匹配全國兩會的重大會議和新聞發布會的進程,圍繞政治、經濟、民生和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發言立論,如:《多用市場化手段,盯住“落后產能”發真功》《去產能需啃硬骨頭,農業供給側改革要發力》《宏觀經濟指標、貨幣政策導向,助力人民幣匯率穩定》《專家解讀民法總則,法治文明進程體現國家軟實力》《延遲退休,不宜實施“激進版本”》《教育評價機制不變,中小學補課的焦慮難治》等,點評專業權威、觀點主題鮮明,被各門戶網站和客戶端大量轉載,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平臺上引發強烈反響。
據央廣網后臺監測數據,《央廣兩會快評》頁面瀏覽量100萬人次,平均每個產品點擊量過萬,其中單篇最高頁面瀏覽量24萬9千人次;中國之聲新浪官方微博選用10篇產品,總閱讀量就達到303.8萬人次,平均單篇30萬人次。這些作品既代表主流價值觀,又符合市場新需求,在兩會輿論場善于發聲、巧于發聲,傳遞了有時效、有深度、有品質的央廣獨家觀點。
選擇廣播直播評論進行融媒體流程再造的試驗是基于幾方面考慮:
第一,融媒體流程再造是新型廣播“從聽眾到用戶、從內容到產品”的需求側倒逼供給側改革
信息技術迅速更新迭代,把不少聽眾變成了拿著手機的用戶。僅以移動媒體端的騰訊為例,2016年微信公眾平臺的日均瀏覽量已達30億人次。當移動應用、社交媒體、自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入口后,傳統媒體必須奪回輿論入口的主導權,否則其內容生產、傳播鏈條和傳播價值只會被動萎縮。
要在新媒體上贏得用戶,必須符合市場的新需求。《央廣兩會快評》不能再是一條條傳統的錄音稿件,更應是一個個全媒體新型廣播產品。既然內容變成產品,其生產流程、生產方式、供應模式都必須同步更新、層層更迭,這樣才能實現新型廣播的供給側改革。
第二,新型廣播必須擁有全媒體內容生產和供應平臺,以支撐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應用和實踐
目前,由中央電臺打造的“中國廣播云采編”系統經過試用改造、磨合升級,從選題、發稿,到審稿、編排,新聞采編流程的各個環節已比較順暢并在中央電臺全面推廣使用。“中國廣播云采編”系統實現了新聞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臺發送,文字、音響、圖片和視頻都可以集成呈現。這個技術平臺,為推進媒體融合,生產《央廣兩會快評》這種全媒體廣播產品,提供了技術保障和支撐。
第三,提升廣播評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符合碎片化時代受眾對優質信息回歸的訴求
新興媒體傳播的海量和互聯網的大眾麥克風效應降低了公眾表達的門檻,卻讓虛假夸張的信息、喧嘩浮躁的觀點有了泛濫的機會。受眾從起初的新鮮追捧到慢慢厭煩厭棄。受眾迫切希望從傳統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上獲得客觀理性、有深度有品質的信息。
新興媒體提供的內容產品已出現流動性過剩,傳統媒體如果能提供市場亟需的評論性產品,及時補上“思想與觀點”這一短板,不僅能為網絡信息去偽存真,也能使廣播新聞傳播增加厚度和重量,更用優質內容確立融媒體時代的競爭優勢。
這是一個發力點,也是未來的發展空間所在。
下面來解析《央廣兩會快評》的融媒體流程再造的創新點。
一、融技術:精確供應全媒體,采集分發平臺化
13天的全國兩會報道期間,《央廣兩會快評》全程使用“中國廣播云采編平臺”,以融媒體技術,實現評論產品的采集、制作、分發和輸出。
首先兩會評論組為特約觀察員開通“中國廣播云采編平臺”的專用賬號,編寫了步驟清晰的《央廣兩會快評》音視頻評論采集說明手冊,指導他們通過電腦端和手機來下載客戶端,掌握上傳文字和音視頻的技術。
第二,評論嘉賓提前一天預報題,審稿人初審、擬定、預發次日的評論主題目錄,通過“中國廣播云采編平臺”交由值班總監審定后,評論嘉賓就可以在相對寬松的時間和地點,使用手機進行錄音,并立刻上傳到平臺待審。
第三,《央廣兩會快評》編輯在平臺同步下載錄音,交由速記員整理好文字;再經審稿人審聽錄音、審定文字后進行剪輯修改。
第四,采集完成、文字審核校對完畢,發往廣播云平臺,同時附有評論稿的文字、嘉賓圖片、評論音響和視頻,集成呈現。
從報題、傳稿、審稿到分發,《央廣兩會快評》實現了“一次采集、五端齊發、五端共用共享”。對于廣播頻率端,中央電臺各頻率,各部門可以隨時擇優、共享使用,從文字到音響,均經過審核和審聽,確保內容安全和播出安全;對于中央電臺新媒體矩陣中的四端——“央廣新聞”手機端、“央廣網”網絡端、“中國廣播”音頻端和微博微信社交媒體端,這是一份內容成形、要素齊備的專業級“半成品”。新媒體編輯可以調用“廣播云采編平臺”,輕松選擇、改造和包裝《央廣兩會快評》的文字、音視頻內容,加工成符合自身傳播規律的產品。然后,再經由央廣新媒體分發給百度、騰訊、新浪、今日頭條等商業媒體,占領新媒體輿論場的制高點。
值得一提的是,“評論小廚房”生產的產品堅持新媒體前置。只要經由平臺分發呈現,所有的《央廣兩會快評》稿件,不必等到傳統廣播頻率播出,新媒體就可先行先用。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李克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評論組預先采訪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稿件發送到“廣播云采編平臺”上,沒有按部就班等到下午14點的中國之聲評論時段播出,而是在大會直播結束后,11點04分就在央廣網“央廣新聞”客戶端,推出《央廣兩會快評》——《姚景源:遏止下行趨勢、物價,就業平穩,中國經濟成就來之不易》。
二、融理念:精細設置議題,搶得傳播先機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傳播理念都在聚焦并爭奪“時效”和“有效”上,都力圖搶第一時間、第一落點。
但一個“快”字,不同表述。新興媒體為何能在事件剛剛發生,就能即時長篇推送,做出快速反應,并迅速送達用戶?并非傳統媒體的審稿流程延宕時間,而是缺少新聞的預知判斷,設置議題也不夠主動精細。
《央廣兩會快評》在選題設計和議題設置上,更多借鑒了新媒體理念。
1.三種選題來源,主動出擊不等不靠
(1)議題主動設置:匹配全會議進程和中央電臺兩會報道每日重點解讀的主題,進行深度點評;
(2)熱點快速發聲:提前預判重大會議和新聞發布會熱點,做好會后的及時快評;
(3)用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社交媒體熱門話題做好引導解讀。
2.兩類生產方式,有張有弛反應及時
(1)確定重點議題后,遴選專業點評嘉賓,通過“廣播云采編平臺”,提前錄制3~4分鐘的音頻;
(2)熱點議題出現后,最快時間約請嘉賓直播連線點評,或錄音、錄像剪輯后播出。
這是3月10日21點,由審稿人編發的次日(11日)《央廣兩會快評》預發目錄,足以觀察一個全媒體評論產品的編輯理念。
3月11日的評論共設計8檔 (注:因直播而減少),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對兩會重大主題進行評論,包括個稅改革、市場化去產能、“僵尸企業”債務處置等。第二類是熱門話題的點評分析。《有了恒權的保護,才能保證恒產者的恒心》,點評的是正在審議的民法總則,其對“法人”的權力有了明確的界定和保障;第三類,提前預判11日央行發布會大概率出現的人民幣匯率熱點,會后由現場記者約請到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立刻電話采訪,進行了專業解讀。
只要議題設置積極主動,傳統廣播的時效性一樣會趕超并引領新媒體。
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的并機直播剛剛結束,兩會評論組立刻邀請中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做客直播間,第一時間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近一小時的直播評論,審稿人一邊聽報告,一邊遴選了若干報告中的熱點。如中國經濟的潛力和韌性以及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去產能有效處置“僵尸企業”;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讓房子回歸住宅屬性;怎樣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等。由于提前設置議題,問題直指熱點,專家的解讀權威生動,搶得最佳的傳播時機。直播結束后,又迅速拆分主題,剪輯為多個《央廣兩會快評》產品,在廣播頻率、“央廣新聞”央廣網和“中國廣播”等新媒體端繼續進行二次傳播分發呈現,提升了“央廣觀點”的傳播時效和深度。
三、融審核:精心遴選嘉賓和打磨內容,嚴格規范專業權威
為確保兩會期間的輿論導向,《央廣兩會快評》提高標準、做優做精、追求品質。
評論組對現有的特約觀察員進行分類遴選,按研究領域和關注地域進行細分;要求他們不說外行話,不做萬金油式點評,而是結合自身的專長,進行有針對性、有啟發性的分析解讀。
僅在財經類,就將觀察員細分為宏觀經濟、產業觀察、證券外匯等多類。既有對姚景源、張燕生等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走向的觀察,也有專業人士對產業投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注,還有對證券投資市場的解讀。
在地域區分上,評論組選擇上海的資深媒體人駱新,開設了《海上新視線》專欄,就共享單車的成長煩惱、“雞毛小店”與城市化進程的服務升級矛盾,強制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等熱點,分享上海社會治理創新的經驗。
對于民法總則草案審議、匯率市場變化等專業類話題,主動約請業內重磅嘉賓解讀,彰顯權威。
作為一個全媒體廣播產品,《央廣兩會快評》并不因為融合新媒體,追求傳播時效而降低審核;而以更嚴格規范的標準,堅守輿論導向,打磨評論內容。
《央廣兩會快評》對觀察員的報題和成稿,都進行嚴格溝通和審核,不符合宣傳要求的篇目和內容,堅決不出或刪除。以確保評論產品真正代表國家電臺的主流價值觀。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廣播評論的融媒體流程再造的全國兩會初探,有收獲的同時也發現了改進點。
1.打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采編發環節
定為“評論小廚房”(評論組)的有7人,直接與中國之聲兩會報道負責人對接。同時,“一次采集、多端齊發”的技術平臺也相對成熟。但受限于物理空間,在與多個新媒體端的編輯溝通時,只能借助于社交網站,不能面對面,因此有遺憾,跨部門協調仍待提升;同時,一些獨家、有沖擊力的評論產品,就算有了高標準的“半成品”,如何按照新媒體規律加工,變成更誘人的“精品菜”,需要更多有經驗的新媒體采編人才進行操作。
2.應重視短視頻產品的開發傳播
兩會節目組會從每日的點評話題中選擇制作一至兩條獨家的“視頻評論”,以《央廣兩會快評·看點》方式進行包裝,時長30~40秒,節選沖擊力強的表述,再配合評論的文字和音頻全版內容,在“央廣新聞”手機客戶端重點推介,但試驗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一是觀察員對視頻錄制不積極,觀念待轉變;二是視頻后期制作復雜,批量生產不易。
不過,從新媒體平臺上發出的9篇短視頻評論看,一條標題為《延遲退休不宜實施“激進版本”》的評論,時長僅有35秒,但在央廣網的播出點擊量就近25萬人次。通過完善技術投入,短視頻類產品,應當會具有更大的傳播競爭力。
3.技術支撐尚有提升空間
“中國廣播云采編平臺”同時作為發稿平臺和節目輸出平臺,方便資源共享,但程序設置仍有待改善。比如:稿件素材與稿件成品上傳到同一區域,標注區分不太清晰,可能造成錯誤使用。另外,“央廣新聞”和“中國廣播”兩個手機客戶端,目前還未開發對稿件點擊量的數據追蹤功能,這也是需及時補上的統計互動短板。
《央廣兩會快評》的融媒體流程再造,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小試牛刀。媒體融合已到了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需要不斷奉獻優質的全媒體廣播產品,創造新的生產能力、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這樣互聯網時代的廣播,就會擁有可持續發展新活力。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節目中心)
(本文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