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飛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為大眾傳播平臺,廣播也要肩負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文以《大型交響歌會<歌唱延安>》(以下簡稱《歌唱延安》)為例,從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精華、打造藝術精品、轉化創新、展現聲音魅力等四個方面,闡述廣播節目如何做好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者。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陜北民間文藝 藝術精品 轉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各地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足見國家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正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性,特別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作為傳媒人、廣播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這也是媒體自身發展創新的迫切需要。本文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中央電臺)《歌唱延安》為例,淺析廣播節目如何做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
2013年播出的《歌唱延安》由中央電臺與中共延安市委聯合舉辦,2013年12月23日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12月29日在中央電臺中國之聲播出。《歌唱延安》歌會集陜北民歌、陜北說書、民樂、交響、朗誦等藝術形式,展現了陜北民間文藝的瑰麗畫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這部廣播作品在2013~2014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評選中榮獲廣播文藝類大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如何選取其中的精髓和精華,用時代精神激活傳統文化,創作出既符合當下聽眾口味,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播文藝節目,是廣播人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精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止存在于書本中、網絡中、媒體的報道里,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在民間、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需要我們深入基層,努力挖掘。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2013年,中央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號召深入基層,貼近百姓。《歌唱延安》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延安地處陜北,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發祥地。陜北地區的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歷史悠久。如何優中選優,挖掘更有價值的文藝作品?節目組決定集體前往延安采風,遍訪延安當地的民間歌手和說書藝術家。正是因為走進延安,在《歌唱延安》的舞臺上,我們才能聽到陜西省子長縣古老的民間音樂子長嗩吶質樸、遼闊的吹奏,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陜北說書,以及陜北民間歌手原汁原味兒的鄉音鄉情。
擔任歌會指揮的著名指揮家邵恩說:“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土高原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筆者認為,這場音樂會充分體現了我們的紅色主題是接地氣的,是在老百姓當中生了根的,是人民大眾的聲音,所以非常感人。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要想創作出喜聞樂見、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不能靠閉門造車來空想,而是要實實在在走進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
二、打造藝術精品,提升藝術價值
陜北民間文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廣播文藝工作者不能僅僅做“搬運工”,而是要對素材進行精心的二度創作,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而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要以嚴肅的藝術態度和嚴格的藝術標準,對整臺演出的每一個節目、環節精心設計演繹,用心打磨推敲。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曾說:“藝術作品的門檻需要定得高一些,讓藝術作品有品質的保障。”曾成功塑造出焦裕祿、楊善洲等一系列經典人物形象的著名演員李雪健說:“對藝術要精益求精,要花大量時間去反復研磨角色,深入體驗生活。”
《歌唱延安》經過了非常細致的策劃、編排,多角度選取藝術形式,深層次展現藝術作品,力求為觀眾、聽眾展現一臺極具欣賞性的文藝精品。歌會以陜西當地的民間藝人表演為主,還邀請了我國優秀的職業交響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及著名歌唱家王昆、播音藝術家方明、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等參演。演出前,中央民族樂團的專家為陜北的演員進行指導,極大地提升了歌會的專業水平和藝術水準。
《歌唱延安》中的歌唱不是狹義的唱歌,如果整場演出全是陜北民歌,顯然藝術性會大打折扣,“歌唱”的含義是廣義的用唱歌、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頌揚延安精神、謳歌時代風采。《歌唱延安》中有獨唱、合唱、子長嗩吶、朗誦、陜北說書、鋼琴協奏曲等多種節目樣態。正是節目組精心策劃、用心設計,使歌會內容豐富、異彩紛呈,進一步提升了整臺節目的藝術性。
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后,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堅持這一基本方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世代傳承積淀,又在不斷推陳出新中賡續綿延。轉化創新就是著眼當代、面向未來,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充分弘揚,為今人所取、為今人所用。
《歌唱延安》從內容到形式都力求轉化創新。陜北民歌最原始的演唱方式是演唱者站在崇山峻嶺之巔,或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縱情歌唱,歌會中杜朋朋演唱的《黃河船夫曲》就是這種原生態的清唱方式,當古老的號子在國家大劇院響起,仿佛把人們帶到黃河岸邊,看到人類戰勝自然的奇跡。而其他歌唱類節目都是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伴奏,樂譜是國家一級作曲家李文平重新編曲創作的。當具有濃郁陜北風情的《趕牲靈》《三十里鋪》《山丹丹那花開紅艷艷》遇到西洋交響樂,碰撞出的藝術火花點燃了每一位觀眾、聽眾。聽眾“咸魚也要有夢Dzc”評論說:“今天的音樂會太好聽了!在我們的民歌中能感受到屬于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色和民族精神,我們在關注西方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同時,不能忘了我們民族自己的東西,因為這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我是個90后,但我非常熱愛我們的民歌,希望我們的民歌能夠在青年人中繼續推廣,不只學習唱法,更要理解內涵。”
這種融合與創新在歌會中比比皆是,作品《邊區暢想》由中國廣播藝術團駐團作曲白浩鈺根據陜北民歌《高樓萬丈平地起》全新創作,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擔任板胡演奏,民歌、民樂、交響樂完美融合,使這部作品成為整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此外,陜北說書演員曹伯延、甄三梅創編了新作品《看延安》,他們與中央電臺資深編輯共同商議、反復修改,最終搬上舞臺。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廣播節目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應當緊扣時代脈搏,積極踐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作品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體現出卓爾不凡的藝術價值。
四、符合廣播規律,展現聲音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海納百川。廣播是聽覺藝術,依靠聲音表現一切,聽眾依靠聽覺來欣賞。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要遵循廣播的這一規律,不適合聲音展現的內容,哪怕語言文字優美,演播聲情并茂,傳播效果也不會理想。
能夠體現陜北特色的藝術形式有很多,比如陜北民歌、紫陽民歌、西安鼓樂、秧歌、安塞腰鼓、陜北說書等。雖然歌會是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呈現的舞臺演出,但最終要在廣播中播出,導演組放棄了秧歌、腰鼓等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選擇了音樂、歌曲、曲藝、朗誦等適合廣播呈現的節目。充滿陜北風情的《歌唱延安》仿佛讓聽眾在廣播中看到了延安的黃土、窯洞、巍峨的寶塔山,感受到了“延安精神”伴著那會唱歌的延河蜿蜒流淌。
此外,廣播節目的聲音質量至關重要,廣播精品節目無不在音響質量上精益求精。聽得清晰、聽得悅耳,才能充分感受節目的精彩。如果節目的聲音有問題,再好的內容也會黯然失色。因此,上乘的聲音質量也是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一點。《歌唱延安》邀請了中央電臺技術制作中心采錄部多位錄音師擔任演出的擴音和錄音工作,經過后期精心制作,最終以完美的聲音質量呈現在聽眾耳畔。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廣播工作者除了要做到深入基層、打造精品、轉化創新之外,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音頻作品在廣播播出的同時,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大型廣播節目和文藝演出可以借助視頻網站、直播平臺要等進行網絡視頻直播。在突出音頻的基礎上,還應調動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手段,對作品進行新媒體二次創作。同時,還要增強與聽眾、網友、用戶的互動,讓受眾不僅做聽者,更能夠真切地參與到節目中,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編室)
(本文編輯:肖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