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鷹
【摘要】中國夢是國家富強之夢、民族振興之夢、人民幸福之夢。粵西優秀特色傳統文化——冼夫人愛國主義、名族團結、仁愛治民的文化精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對凝聚粵西地方文化核心軟實力,引領時代主旋律,實現中國夢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立足粵西特色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名族團結、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富國強兵之略,是促進粵西政治、經濟、文化騰飛的精神支柱,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國夢 優秀傳統文化 冼夫人文化
一、地方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夢發展是時代的需要
中國夢是中華兒女的夢,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夢;中國夢是歷史發展的選擇,它產生于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同時也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的詮釋下發展壯大,砥礪前行,落腳于傳統文化對華夏兒女的頑強拼搏,勇于開拓創新的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在中國夢的最終實現中起著強大的助推作用,地方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夢發展是時代的需要。
(一)中國夢是歷史發展的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的深入闡述為我們樹立了理想的航帆,在華夏大地升起“夢”的大旗。中國夢是國家富強、名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國之夢;中國夢是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兒女孝順的家之夢。中國夢與中華燦爛文明一脈相承,從古到今,中華兒女無不走在追求人類夢之家園的歷史長河之中,為當代中國夢的實現積累了寶貴的財富和歷史經驗;五千年華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夢產生的文化源泉,也是促使中國夢實現的精神凝聚力。
隨著中國文化改革進入深水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座談會上對文化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實現文化發展的中國夢,落腳點就在于每一個地方如何弘揚本地方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如何把本地區人們熟悉的、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時代的發展要求結合起來,打造本地區的文化核心力,增強文化凝聚力,使傳統文化在時代的發展潮流中不斷與時俱進,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在正確的思想的指導下蒸蒸日上,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所以中古夢是歷史發展的選擇,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中國夢
粵西特色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作為中國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冼夫人愛國統一、名族團結、仁愛治民的文化精髓曾在粵西大地上哺育、激勵、影響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如今影響范圍已經由粵西延伸到海南,遼寧,縱觀大江南北;甚至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海外國家,深入到了這些地區政治,軍事,經濟、農業等人們生活得方方面面,具有強大的文化向心力。
因此,緊跟時代步伐,助力中國夢,落腳于現實的粵西地區,就要深入挖掘、整合、弘揚粵西特色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對于繁榮中華傳統文化的的內涵,凝聚粵西地方文化核心競爭力,促進粵西地區乃至粵西以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的繁榮與發展,助力粵西騰飛,助力中國夢的最終實現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二、愛國主義是優秀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精神之核
冼夫人,原名冼英,現廣東高涼人氏,俚人后裔,其夫為高涼太守馮寶,出生于公元512年,逝于公元602年,因為其歷史性的豐功偉績,辭世后被嶺南老百姓尊為“嶺南圣母”。冼夫人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愛國,愛國主義即是優秀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精神之核,也是地方傳統文化心理中最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地方文化傳承中最堅韌的精神基因。
(一) 愛國主義是地方傳統文化心理中最崇高的價值追求
作為粵西當時的俚人首領,冼夫人有自己的價值追求,整個家族也有自己的價值追求,但是在國家動亂,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的處境中,她毅然放棄了自己和家族的價值追求,平定南越之亂,引導海南島各族部落歸附南梁,并開始設立崖州,使海南島再次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設立的正式行政區。
南梁侯景之亂時,冼夫人率兵擊破高州刺史李遷仕,并與都督陳霸先聯合,在陳朝建立后,冼夫人即率眾歸附陳朝。陳朝太建二年,廣州刺史歐陽紇反,將冼夫人兒子馮仆騙去,欲誘迫他同反。面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和家國利益之間的選擇,冼夫人從國家之大義出發,心系祖國之安危,放下自己兒女情長的個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立即布兵拒境與陳朝遣討軍隊全力擊潰叛軍。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冼夫人大義凜然,雖為女兒身,可其作為卻是古今男兒的楷模,其愛國主義精神是粵西文化底蘊中的精髓,不僅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粵西人民;同時也折射出愛國主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成為地方文化和華夏兒女心中最崇高的價值追求。
(二) 愛國主義是地方文化傳承中最堅韌的精神基因
愛國主義不僅是民族之魂,同時愛國主義作為地方文化心理中最崇高的價值追求,深深地植根于粵西人民之心,成為地方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基因,使粵西地區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經歷磨難與挑戰、分裂與瓦解的紛爭,但又一直團結統一,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這種強烈的向心力使粵西人民堅韌頑強,熱愛祖國,歷代相傳,對當今粵西人民任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發展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如何沖破盲區,立足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實現經濟轉型,政治清廉,文化發展、社會和諧的中國夢,落腳到粵西地區就需要充分發揮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把冼夫人愛國主義基因根植到每一位粵西人民的心中,形成強大的愛國主義文化力量,引領當地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騰飛發展,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好區域的助力,實現大夢引領小夢,小夢、區域之夢共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之夢。
三、民族團結是優秀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精神之源
作為歷史上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唯一能夠連續不斷發展,并且延續至今任然完整,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究其原因,是因為中華兒女的心中有團結就是力量的強大精神之源;是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華夏兒女團結一心的奮斗史。民族團結是維系民族發展繁榮的堅強精神紐帶,是戰勝各種風險考驗的強大精神武器。
(一) 民族團結維系民族發展繁榮的堅強精神紐帶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作為一個能夠在面對各種分裂斗爭任統一延續,又不斷壯大的的古老民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華名族人民內心中始終都有一條堅韌的文化之源——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是優秀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精神之源,是維系民族發展繁榮的堅強精神紐帶。
南朝時,嶺南漢、俚民族矛盾激烈,陳太建元年十月,冼夫人帶領部落與陳將章昭達配合,內外夾攻,擊敗了廣州刺史歐陽紇的反叛,粉碎了其分裂國家的陰謀,不僅彰顯了她杰出的軍事才能,同時也體現了民族團結作為維系民族發展繁榮的堅強精神紐帶,深深影響著每一代粵西兒女。民族團結是我們每一個當代中華兒女實現中國夢不竭的追求,粵西特色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民族團結之精神是粵西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 民族團結戰勝各種風險考驗的強大精神武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在中國大地響徹云霄,紅遍神州大地,其中民族振興之夢與民族團結密切相關,民族團結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基礎;民族團結是我們中華民族振興,戰勝和抵抗各種外部威脅與挑戰的強有力的精神武器。中國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更加堅定有力的向強國之夢邁進,這是需要時間的,但是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的文化大國,在強大的文化根基的引領下這一夢終會實現?;仡櫷簦瑦蹏髁x是中華民族抗擊艱難萬險、抵擋大風大浪的強大精神武器;展望未來,愛國主義也是中華民族排除萬難、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支柱。
粵西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濱海城市,歷來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大門,如何加強海防,守住中國的南海岸線是每一個粵西人民的責任,尤其是在特殊的歷史階段,粵西地區每一中華兒女強大的民族情懷可以為歷史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但是作為一個擁有特色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粵西地區,自古以來人民的內心就有一股民族團結保家衛國的血統,只要政府積極的加以引導、傳播與弘揚,在粵西的大地上,名族團結之魂就會被喚醒,深入新時代的每一位粵西兒女心中,促進民族振興在粵西這塊土地上任何歷史階段都可以走的更遠。
四、仁愛治民是優秀傳統文化冼夫人文化的治國之本
冼夫人作為俚族首領,如何通過戰略思想去維護粵西地區的穩定是哪個年代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如何治理粵西地區才是冼夫人名傳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總的來說可以把冼夫人治國方略概括為仁愛。冼夫人弘揚儒學,推崇仁政,她“每勸親族為善”,“信義結于本鄉”,“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提出了以“善”為旨歸的仁愛施政主張,在俚族社會里推行漢民之禮,即儒家之禮,亦即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封建禮教;同時冼夫人反腐倡廉的政治思想在當代習主席倡導的全國反腐倡廉的旋律中具有極大的現實借鑒意義與價值。由此可見,在冼夫人治國思想中,儒家之道才是她終極的社會政治理想。
(一) 仁愛治民增強民族團結統一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而如何仁愛治民則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力量之源。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有凝聚力,才能保持團結統一,危難來臨才能同舟共濟,遇到問題才能共同解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因為在每一個地區都具有像冼夫人這樣心系人民,仁愛治民的圣者才促使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民族凝聚力產生發源于中華兒女的內心,是中華兒女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的強大合力,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表現。一個人對國家和民族有了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就能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會為國家和民族的進步而自豪、落后而自慚,就會產生為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就會把個人榮辱與國家民族的榮辱緊緊連在一起,中華兒女之間就能團結起來,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 仁愛治民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的轉型期,推進中國經濟發展,通過供給側政策,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需要中華兒女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引領下,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力量,增強發展動力,以此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需要全體中華兒女樹立共同理想,追求共同發展目標,凝聚共同力量,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用,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力量?!?/p>
(三) 提升抵御外來腐朽文化的免疫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尤其是像冼夫人這種地域特色強,精神內涵豐富,在粵西地區又具有濃厚的認可度,被大眾所熟知認可,更能夠凝聚地區民族核心競爭力,促進地區發展,促進中國夢的局部騰飛。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如果丟棄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因此,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時代內涵,發揮其時代價值,展現其時代精華,建好中華民族當代的精神家園。同時,既要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又要善于反思西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不足之處,在不斷借鑒和反思西方文化中增強中華文化的強大活力,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根本上以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提升抵御西方文化的免疫力。
中國夢,文化夢,我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從國情出發,從不同地方具體特色的實際出發,把中國夢與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堅持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實現四個全面發展,讓中國夢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成為凝聚地方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金元浦.“中國夢”的文化源流與時代內涵[J].學術前, 2013, (4):48-57.
[2]李潤.文化之薪火 冼學之大成——評《冼夫人文化全書》[J].南方論刊,2009,(12).
[3]洪向華.民族復興中國夢[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3:230.
[4]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9:4;177-178.
[5]段德智.文化自覺與文化攀附和文化自省——從當代新儒家儒學宗教性討論及其缺失談起[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18.
[6]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院/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2-1.
[7]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05 月16日02版.
[8]解麗霞.制度化傳承.精英化傳承.民間化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建構[J].廣西民族研究,2007,(6).
[9]李潤.文化之薪火 冼學之大成——評《冼夫人文化全書》[J].南方論刊,2009,(12).
[10]李一鳴,宋可玉.民間信仰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以海南冼夫人崇拜為例[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