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衛唯++何亮++王立冬
1 我國標槍運動員的技術特征
對文獻總結發現盡管不同文獻選用的運動員、研究數據、研究參數有所不同,但最后通過數據研究所得出的結果都顯示出我國優秀運動員技術一些共性。
1.1運動員的上肢用力特征
運動員要想發揮出最佳成績,就要求其良好的助跑和投擲步階段的速度,而速度的傳遞是通過地面反作用力由下而上傳遞至標槍,這一系列環節包括角、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最后傳遞至標槍。這其中任何一個或幾個環節的過早用力都說明的運動員速度利用率的損失,研究發現無論是從身體重心速度、環節用力速度還是(肘)關節角度去分析,例如張軍霞等人對重心速度的研究發現我國運動員在交叉步階段重心水平速度損失情況較為嚴重,制動腳著地時為4.35±0.87m/s,下降了1.95±0.32m/s,下降率為24.2%從 16次投擲數據對比發現,所有運動員在這一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人員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員不同比賽表現進行研究,普遍結果顯示了我國運動員在投擲標槍時存在提早發力的現象。
1.2運動員的下肢用力特征
左腿的主要需求是最大化穩定以獲得高效的支撐,因此左膝角應盡可能的穩定,從生物力學和生理學觀點來看,左腿的彎曲與抬腿不能引起胸部和肩關節的預先拉伸,然而左腿作為一個整體并不能像杠桿一樣完全伸直,運動員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緩沖,緩沖角度越小運動員的表現越好,因此在身體重心速度和右腳著地時左腿所處位置的限制下左腿應盡可能“前插”著地,從大多數文獻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優秀男子或女子運動員他(她)們的左側“剛性”支撐能力不足,智勇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運動員在標槍出手時左膝角平均為165.44±10.548°,從最大緩沖瞬間到標槍出手瞬間的上升平均為13.631±8.525°。世界優秀運動員在出手瞬間左膝角為154.588±15.216°,膝關節蹬伸的幅度為6.083±5.976°。
1.3運動員在最后用力階段重心速度研究
這主要是指從運動員助跑階段速度與交叉步階段速度相比,運動員助跑速度與最后銜接能力不足,我國運動員整體速度節奏類型是前面助跑速度快,而在交叉步階段速度越來越慢,首先是因為運動員比賽中過多的追求助跑速度、導致運動員在最后用力階段下肢緩沖能力不能滿足運動員需求,造成速度的極大損失,緩沖時間過長從而導致不是多長影響動量的傳遞。其次是因為運動員支撐能力不足,不論是在右腳著地瞬間還是左腳著地時運動員緩沖角度過大,造成速度的損失。第三是節奏控制不好,雖然標槍成績與速度具有極大的相關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運動員盲目追求速度。
一些國際優秀運動員整體的速度節奏是逐漸加快,速度在出手時達到最快,現世界紀錄澤萊茲尼與其他運動員速度節奏比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整個速度并不是很快,比其他運動員都要低,但在速度節奏方面卻與其他運動員完全相反,在距離16到11米距離和距離犯規線11到6米距離這個階段他的速度是一直在加速,可以很好的看出他是逐漸加速,利用交叉步階段腿部的積極性,主動發力,使得前面的助跑速度在自己控制范圍同時又通過自己的主動性進一步加速。而其他運動員基本都在減速,因此他們的速度之差為負值,運動員亨利在V16-11這個階段的平均速度最大,最好兩次試投速度平均達到了7.13m/s,但他在V11-6這個階段的速度損失也是最大的,這也是大多數運動員的速度節奏特點,即前面追求較高的助跑速度,隨著距離犯規線的接近,這一速度開始慢慢減速。上述兩種不同的速度節奏特點有待我國廣大教練員與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運動員應采取怎樣的加速節奏才能最大化利用速度。筆者認為運動員在追求助跑速度的同時,還應考慮運動員在交叉步階段的進一步加速能力,充分發揮身體的主動性,而不應在交叉步階段逐步減速,喪失運動員本身的積極性。
2 標槍運動研究中應注意問題
2.1關于最后用力階段左腿支撐后的“蹬伸”
在相關文獻的閱讀中發現對于左腿支撐后的發力存在著兩種觀點,而大部分研究認為左腿“支撐技術”包括三個技術環節即支撐、緩沖和蹬伸,董海軍、智勇等認為左腿緩沖幅度小會影響之后左腿的蹬伸效果。筆者認為左腿主要的作用是制動與支撐,左腳著地瞬間采用制動性的支撐動作,是人體下肢末端向前移動速度突然停止,從而加快上體向前的運動速度,以左腳為支點,左腿的牢固支撐提高了人體最后用力的支點。此外從時間方面來說運動員在左腳著地后至出手的時間僅為0.13±0.02s,運動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出支撐、緩沖、緩沖后的蹬伸,對運動員的能力要求過高。表二是12年我國優秀女子標槍運動員膝關節角度變化,本文將運動員蹬伸幅度與運動員成績進行統計發現,連著之間相關關系為r=-0.015,不存在相關關系。
2.2關于對比數據的嚴謹性
研究中參數對比經常被用到,而且尤以與國外優秀運動員對比較多,但是相關人員應注意數據來源的一致性,例如有的數據時采用50幀/s來拍攝,而對照組則采用60幀/s、100幀/s或其他拍攝頻率 ,這樣對比的結果會為文章嚴謹性數據的可靠性造成影響。此外多數研究人員并為對這一現象給出解釋,只是對數據進行了表述,但運動員數據背后所反應的問題出現的沒有給出深層的解釋。
關于運動員最后出手后的軀干前傾角,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軀干前傾以追求最大加速距離,從而為出手速度作出貢獻。而另一觀點則認為運動最后出手軀干傾角不宜過大,因為這樣會是運動員產生“拉槍”,導致運動員縱軸用力效率降低,反并對出手速度出手角度造成消極影響。筆者認為運動員軀干前傾角不易過大,應早是以范圍內,因為標槍出手后決定飛行遠度的是有多種因素決定的,不能僅僅為了追求出手速度而忽視了其他因素,因此有關軀干前傾角度大小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