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寶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學習,激發學生求知欲,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與信心。多年教學實踐我有幾點這樣的思考
一、教學內容、方法等要時常出新
如果說激發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的話,那么,“出新”就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所謂“出新”就是打破“常規”,通過教學形式、內容和方法上的更新或變化,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使語文課生氣蓬勃,使學生津津樂學。“更新”或“變化”的角度很多,如教學形式、教學著眼點、角色等的變化都可以成為探討嘗試的重點。如教學形式的變化。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節與節之間的形式變化,上節課重“討論”,下節課不妨變為“質疑”。一種教學形式接連反復多次使用,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感,難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二是一節之間的教學形式的變化:或“導、講、問、議”;或“查、導、議、引”;或“比較、精(略)讀、討論、質疑”。教學形式的多次轉換,就容易使課堂教學多次掀起波浪,不斷激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同時又促使學生耳、目、手、腦共用,在緊張的課堂節奏中不斷興奮自己的大腦皮層,使一堂課在高效中完成。又如, 教學著眼點的變化。這些“變化”有:“開門見山”、“中心開花”、“高潮揭示”、“要點采擷”、“重點深挖”等,通過這些教學著眼點的變化能不斷給學生以新意,從而使學生表現出積極性。另外,教學中師生角色變化也能讓學生獲得的愉悅和求知欲望。
二、教學思維要勇于求異
“求異”本文是指應尊重和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在“應試”教學的大環境之下,教師死抱著“參考答案”,學生呆等著“標準答案”,不敢懷疑,害怕越“軌”,這種僵化的“標準答案”,說輕點,限定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說重點,是束縛思想,扼殺人才。如果這種評價不是夸張失實的話,那么,當今的語文教學也不知有多少“人才”被所謂的“標準答案”所扼殺。
應該承認,教師拿在手里的“標準答案”(包括教參),有些還不盡科學:或陷進程式化,或落入俗套,或顯得呆板。對此,作為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鑒別能力;對學生的懷疑思維,非但不能拿“標準答案”一棍子打死,而且要大力鼓勵其有根據的合理思考,使其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繼續發揮創造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當然,這并非是提倡“懷疑一切”,在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同時,教師還須作出正確的引導并把它作為專項訓練,這樣才真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 語文教師也要善于提問
很多語文教學的課堂提問普遍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全力跳也夠不著”,學生“嘩啦啦”地站起一大片,憋得臉紅耳赤,還是不知所以;然后,教師氣得滿眼發黑,批得口沫四濺;學生垂頭喪氣,情緒低落,由于怕提問而演變為怕語文的思想從此滋長。二是“不用跳也夠得著”,甚至“躺著就夠得著”,由于所提問題過于淺顯,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對答如流,表面上看起來熱鬧,實際上它很容易助長學生懶于思考,不愿鉆研的習慣。以上兩種提問方式不但不能起到鼓勵督促作用,而且是對有限課堂教學時間的極大浪費。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個人認為:首先應提高所問題的質量,有質量的標志是:一是必須難易適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二是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形成知識網絡和能力梯度。讓學生在回答完問題之后,突然覺得豁然開朗,產生一種快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訓練就這樣水到渠成;三是必須能體現重點、要點,不要出現“擦邊球”,甚至“離題萬里”的現象,以免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語文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這里的“情”,并非全指師生之情,這指的是教材中的“情”。中學語文教材的選文多數是文情并茂的,但如果不能引導學生去感“情”,學生就無由激“情”,教學目標就不易達到。在教學那些文情飛溢的文章時,教師要做好引路人,自己要先進入角色,以此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與作品人物、情境產生共鳴,激起他們思想感情的浪花---《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爸爸”為兒女成長所傾注的無私的愛,以及“我”對“爸爸”的無盡的懷念,讀后無不為之動容;《安腰鼓》描寫鼓聲進入高潮時,人的所有悲歡、渴求和或真或幻的感覺都隨著舞姿和鼓點在交織、旋轉、凝聚、縱情地馳騁,放射出生命的熱力,托起翻動、騰飛的思緒,上升到空靈的境界。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帶動生命奔騰升華這些,都可以通過老師的導讀、學生誦讀產生共鳴。
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打破教學習慣,積極地改革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使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教學有新意,有新鮮感,努力把學生置于新、活、趣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產生活躍、舒暢、歡快的心理,思維進入最佳的狀態,使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強烈的求知欲,在躍躍欲試中爆發出來,語文的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