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爽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和諧文化建設要從文化本身發展規律著手,而且要考慮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因素。和諧文化的發展存在不同的特點,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眾文化、民俗文化的角度出發,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發展內涵豐富,并對文化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關鍵詞】和諧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 大眾文化 民俗文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儒家經典為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倫理思想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其有些封建禮教和政治條律直接是為維護和鞏固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但在歷史發展中,儒家文化不是毫無借鑒意義的,其思想中大量的命題和范疇有不同的真理成分,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著名的儒學經典中的《禮學·禮運》中曾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所謂大同。”其中,這種“大道”也是儒家所奉行的“仁政”對維護當時封建的統治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還起到了“欺騙”的作用。但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則與我們現在所追求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得到的思想境界一樣,這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有的現象。
另外,儒學經典對“忠、孝、仁、愛、義、和、平”做出了新的解釋。改良群體風氣,增進社會和諧需要“仁愛”;處理人際關系中需要“與朋友交,豈不信乎?”中的誠信待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中的孝與敬相結合;還有大量關于社會關系的觀點,“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倡導貧富雙方各自克制以緩和矛盾。
因此,我們要大膽的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否定其中否定的,肯定其中的積極成分。目前我們社會中存在著各種消極的現象,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積極的成分,值得我們加以吸收。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更加需要全面認識儒家思想的價值所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道德。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
大眾文化又稱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平民文化,是指一種產生于20世紀城市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并且以城市大眾為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批量化、類象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具有時代性、商業性、通俗性等特征。
大眾文化推動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在當代,中國文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為中國和諧文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國大眾文化異軍突起,吸取了其他文化的表現形式,在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時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如今,大眾文化擁有電影、流行音樂、電視劇、街舞、時裝秀等多樣形式,這些都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大眾文化促進人民大眾統一的價值觀念。在如今的現代化社會,大眾文化已成為大家時刻不可離開的文化食糧和精神供給,它已經成為了當前擁有巨大影響的文化形態。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大眾文化被國家政府所充分利用,通過把國家的意志、倡導的價值觀注入到大眾文化之中去,社會大眾在參與、享受大眾文化的同時就會感受到國家政府提倡的價值觀和意志理念,大眾便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覺或不自覺地予以認同,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人們正確的行動。這樣一來,國家政府堅持和倡導的社會價值觀就能成為整個社會所堅持的文化精神,影響大眾的行為,從而在文化層面上形成文化合力,帶動整體文化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也對整個社會的健康、穩固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
優秀的民俗文化集中反映了先輩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不僅具有豐富生活內涵和歷史教育的意義,同時也是深藏于群眾內心的一種傳統信仰。我國的民俗文化具有農業性、宗教性、儒學特色、民族特色、區域性特色等特征。優良的民俗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移風易俗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和政府一貫尊重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并且主張革除陋俗惡習,提倡移風易俗。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各民族生活條件的變化,我國各族人民根據自己的意愿,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分別各種情況,有的予以保持和發揚,有的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廢除。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需要,保持、提倡和發揚民族團結和發展中有積極作用的民俗文化。例如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期間,他們舉行摔跤、射箭、賽馬等活動,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會演,組織大規模的交流比賽等等。這些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有益的和健康的,深受各族人民群眾的歡迎。
(2)移風易俗,提倡進步、科學、理性的民俗。例如建國后在婚俗、喪葬等方面進行的改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在民俗文化方面,產生了新的變異,出現了一些新的陋習惡俗。陳舊繁瑣、耗費巨大的婚禮、喪葬習俗還未徹底革除;超前高消費,奢侈之風流行,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行賄受賄、請客送禮之風愈刮愈烈等等。
中國的民俗文化在新的整合過程中,不僅需要有中央政府來調控,而且還需要廣大群眾要對民俗文化本身的一個理解。對于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既要有選擇地否定,又要有選擇地肯定;經過整合的民俗文化,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潮流相協調,要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相協調。
四、總結
文化作為強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堅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大眾文化和民俗文化結合起來,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優秀的文化、特色的文化與中國實際、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一條屬于中國特色的文化和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