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重大的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雨紛紛更是添加了濃濃的詩與遠方的色彩。除了有掃墓、祭祖和踏青的傳統習俗外,清明節還蘊含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和詩詞文化。
清明美食,味蕾與時令美味的碰撞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艾葉(也可以用其他綠色菜葉代替)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馓子方便易做,用面粉加少許食鹽和調料,用水調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條狀,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等面條在盆中回油,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黃脆脆的馓子了。
發糕
發糕是湛江的民間傳統小吃,制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形體中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過程中加入適量糯米酒發酵而成,營養豐富。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烏稔飯
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rěn)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燒豬
“燒豬”,始于中原盛于粵。清明節祭祖,廣東人的習俗一定要用的就是拿“燒豬”供奉。燒豬寄托著粵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廣東長期流行著金豬祭祖的習俗。所謂金豬,就是在燒豬頭部插上金花,用作祭品。清明時節,粵人以家族為單位,由孝子賢孫們扛著金豬,浩浩蕩蕩地上山掃墓祭祖,以金豬象征家族興旺,事業紅火,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
清明詩詞,文人墨客隨意揮灑的筆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鑒賞】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凄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后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象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耐人尋味。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鑒賞】《清明夜》描述了白居易在清明節夜晚踏青的所見所聞。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游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鑒賞】程顥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畫了出來,詩人還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臨水沉思,詩人想起了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
擺動的彩球
流傳已久的清明美食還有很多,所列舉的清明詩篇也遠遠不及古代人們智慧的N分之一。
清明到,除了祭祖掃墓,如果春光正好,還可以邀上幾位好友外出踏青,帶上清明美食,或寫生畫畫,或吟詩作對,不失為一種專屬于中國人的特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