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蘭
摘 要 教育作為強國富民的基礎,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尤其近幾年,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投入加大,進一步關注農村及城市留守兒童的教育,盡量消除城鄉教育不公平性。我國宣布2005年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在2000年,宣布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而調查發現,實事并非如此,近幾年,鄉村輟學率反而有所反彈,這當中隱含哪些深層或淺層的因素?
關鍵詞 農村 失學 教育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1目前農村失學狀況
首先,看一組來自我校的數據:廣西欽州市欽北區某中學14屆學生,初一入學時為293人,目前(初三)僅有203人,輟學率30.71%;15屆學生原有358人,現在289人,輟學率21.23%;而16屆開學時301人,開學半學期還有283人,僅僅半學期就有18人自愿退學!這一組簡單的數據雖然有著地域性的影響,但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村失學現象的嚴重性。在農村失學孩子當中,有兩個更加特殊的群體:留守孩子的失學及鄉村女孩的失學。這兩類孩子相對而言更易輟學,離開學校后的他們,他們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態、價值觀的形成令人堪憂。
2表層原因分析
對于女孩失學率高于男孩的現狀,不難看出中國廣袤的鄉村地區,仍殘留著很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他們認為女孩長大了要出嫁,因此,很多農民在家庭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并不樂意花錢供女兒上學。除了重男輕女外,另一個觀念,在絕大部分農村學生和家長中,“讀書無用論”思潮又有抬頭的趨勢。不少學生和家長看到現在大中專畢業生國家不包分配,需要自謀職業,而就業又不太容易,并且上學還要花費很多錢,于是錯誤地認為上不上學,讀不讀書一個樣。有的學生即使在學校學習,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不愿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紀律觀念淡薄,生活作風散漫,在這些傳統閉塞的觀念影響之下,不少孩子就早早離開學校。
2.1留守兒童問題
近幾年,農民入城浪潮一浪高于一浪,留守兒童數目有增無減。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學習成績差,有關的教育部門對2000名打工子女學習成績進行調查,有48%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每學期均有不及格的科目),40%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下。由于長期情感缺失條件下,許多孩子因“情感饑餓”而產生厭學自閉,社會逆反,拜金主義等心理,沒有了監護人,許多孩子還出現任性自私,打架斗毆,發展為“小混混”“小戀人”等。許多專家認為,留守生活將是這些孩子心靈上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疤,也是人格健康成型的極大障礙。
2.2不良環境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網絡、游戲已經進入農村,首先電視上各種各樣的低俗的節目不良影響,未成年人同居以及男主人公長發飄飄等行為,竟會是許多少年兒童的偶像!他們模仿明星抽煙酗酒,無心學習。此外,鄉村黑網吧、游戲廳越來越多,許多孩子就在那里待上幾天幾夜,有些家長對孩子很沒辦法,老師們對此也很無奈,此類學生厭學情緒高:課堂上或呼呼大睡;或和同學聊天……
2.3科目乏味 學習無味
在鄉鎮中小學教育中,依然以成績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在小學課程中體育、音樂、美術等經常被語文和數學所占據,科目乏味。而初中課程繁多,學生顧此失彼,對于很多成績差的同學,學習乏味,在他們看來多讀一兩年與少讀一兩年沒有任何差異,因此早早退學……
2.4家庭溺愛,意志力差
孟子說:“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但現在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家庭都能給孩子提供許多物質享受,孩子要什么,家長認為給他吧,值不了多少錢,日久天長他們享受習慣了。在學校里,飯不好吃,菜難吃,學習又艱苦,這也苦那也苦,很多意志力差的孩子,為此輟學。
3措施
3.1發展經濟,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育與經濟密不可分。對比中國東部西部的教育,顯然東部教育遠遠優于西部教育,在于東部經濟遠遠比西部發達。發展農村經濟,是首要的也是關鍵的問題,想方設法突破教育經費極度短缺這個頸瓶。當地政府在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及“兩免一補”需承擔很大的責任,當地政府的資金來源于當地經濟。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一個切實符合當地的經濟模式,真正能讓農民富裕,能保障教育的發展。
3.2發展優質的義務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資金,完善教育體系與投資制度
搞九年免費義務教育,需要真正做到。在“兩免一補”學生評定程序過程,做到公正透明,切不可出現濟貧的資金給成績好的同學,而真正貧困的孩子輟學在家的現象。
3.3解決師資力量流失問題
農村中小學教師出現結構性短缺,教師流失嚴重。歸結起來還是經濟問題。國家和社會鼓勵學歷較高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士帶知識到農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國家對六所全國重點師范實行免費師范教育,簽訂合同回到當地從事基層教育十年。“特崗計劃”的啟動至今,為農村提供不少教育的力量。可見國家對農村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已經采取措施。
3.4目前農村的教育模式不符合鄉村教育實際
提高整個社會對鄉村教育的認識,保障鄉村教育的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穩定師資隊伍,提高教師水平,降低管理中的無效消耗是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的關鍵,更長遠看,升學制度,教育模式,管理方式等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我們講“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減負”更多的是代表城市的呼聲,在農村,在同一高考制度下,雖說升學機會平等,但由于先天因素,家庭環境,教育條件多方原因,須知鄉下的孩子要贏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他需要比城市的孩子付出更多的辛勞。
4結論
溫家寶總理曾在看望一家農民工子弟學校時,在黑板上寫下:“同在藍天下,共同進步”,即做到教育的公平性。發展農村教育任道重遠,但在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會有更多的孩子回到學校,向著他們向往的世界奮斗。到時真正實現全民素質教育,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朱永新.中國教育藍皮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 韓俊等.破解三農難題(三十年農村改革與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8.
[3] 劉鐵芳.守望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鄭桂斯.試析中國農村教育現狀[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10,4.
[5] 丁偉.全國農民工子女入學狀況得到改善[N].人民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