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揚子
摘要: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承載著中國的文化內涵。近年來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把目光投向了對書法的學習。學習書法分為臨摹和創作兩個方面,臨摹就像打地基,是個長期學習的過程,唯有地基扎實,房子才建得穩、建得高。故本文通過對初學書法——臨摹,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筆畫、筆意、字的外輪廓和內部空間來討論書法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書法;臨摹;唐楷;褚遂良
書法是一門以漢字為載體的線條藝術,以筆墨的線條美來體現人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內涵。與書法藝術高度自覺的古代社會相比,現今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以及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普及,“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書法傳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隨著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在當今形勢下顯得尤為突出。而臨摹是古代經典字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并且貫穿于學習書法的全過程,是古人與今人之間的對話。唯有古代經典字帖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的,倘若離開了對經典的臨摹,不從經典中汲取養分,將使后期的書法創作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如何臨摹,便是學習書法最先遇到的問題。
初學書法者,第一步是選擇字體。字體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大字體。書界一般認為從楷書入手。原因有以下幾點:楷書最接近于我們現在的書寫,是最實用的字體;魏晉時期鐘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革使楷書脫離了隸書的方扁字形,弱化了隸書的蠶頭燕尾,有了自己的風貌;加之佛教在唐代成為核心,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經生的盛行,使楷書在唐代達到了頂峰。而唐楷較有代表性的書家有:初唐歐陽詢、褚遂良,中唐顏真卿,晚唐柳公權,各有風格,各有千秋。了解了幾個書家的經典作品后,選擇一個書體作為入門。
選擇好書體后便可以開始練習了。唐代孫過庭《書譜》有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毕旅婀P者結合多年的學習實踐,對書法臨?。ㄒ蕴拼宜炝伎瑫堆闼ソ绦颉窞槔┑慕Y字的幾個方面作初步探討。
一、筆畫
(一)粗細長短
學習書法往往從筆畫練起,然后字形結構,接而章法、墨法、風格等。相比枯燥乏味的單練筆畫,我認為字中的筆畫豐富多變,在字中練筆畫不僅不會使學習者不耐煩,而且事半功倍,不僅練習了筆畫,同時練習了結構。如《雁塔圣教序》中的“二”字,兩筆俯仰有異。長度上,第二筆約為第一筆長度的兩倍。粗細上,第一筆約為第二筆過筆處的三至四倍,形成強烈的粗細對比。
(二)起收筆
以“三”字為例,三筆皆為橫畫,卻形態各異。第一筆起筆約為45°,呈俯狀,銳起圓收;第二筆行筆于第一筆稍細,收筆較方;第三筆為行筆流動呈仰勢,直角起筆,圓角收筆,重起重收。
(三)筆畫角度
常聞筆畫“橫平豎直”,一味地追求“橫平豎直”會使字失去變化美。以字帖中的“十”和“不”字為例,兩字的豎畫,沒有一筆是起筆行筆收筆都在一條線上的。再如前面提到的“二”字,兩個橫畫除了粗細、長短、起收筆不同,在角度上,第一筆右上偏高約30°,并非完全的平直;第二筆先是右上偏高,筆畫過半后右下偏低,呈弧線。由此可得,橫是相對的平,而豎也非完全的直。
二、筆意
臨摹應追求筆墨之妙,而非“依葫蘆畫瓢”的泥古描摹。舉“陰”字,右上部分的撇捺,撇畫形往左下,勢卻應為上,與下一筆捺畫的起筆相呼應。右下部分的撇挑與點,挑出之勢與點畫起筆之間,筆畫雖斷,筆意相連。因此,我們在臨摹的時候,除了對字形的觀察,還應該多注意體現“唯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筆墨趣味。
三、外輪廓與內部空間
“為書之體,先入其形?!弊中危醋值耐廨喞鐫h隸大多偏扁,而唐楷大多方正。從章法上看,此帖字形多呈瘦長,部分獨體字偏扁,形成方與扁的矛盾而統一關系。線條的線形與字的外輪廓較易于把握。除了外形輪廓,字內的留白空間也是重要的部分。清完白山人嘗言:“計白當黑?!比纭奥劇弊?,門字框的左右兩部分和“耳”字,使“聞”字分割出三個四方形,而這三個空間,各有不同,“耳”的空間最長,而“門”的右邊是方形。若三個空間一致,會使空間出現雷同感,失去對比帶來的視覺感受,顯得呆板;除了內部空間還有結構與結構之間的空間,“門”字框與內部的字通常有左小右大的規律,這點也是習字時需要加以觀察的。
筆者認為,在書法學習中“眼高手低”并非一個貶義詞。古人格物,鄭板橋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概念,對應了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我用“眼中之字”、“胸中之字”、“手中之字”來對應臨摹的三個階段。“眼中之字”指的是字帖這個審美意象的最初形態。而“胸中之字”即是人的大腦對文字圖式這個客觀形象的主觀反應,不是復印式的“泥古”摹寫。如同繪畫中的“寫生”,是對客觀事物的形象的再現,臨摹古代書法經典就相當于對固有的文字的圖式的“寫生”。王僧虔在《筆意贊》有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字形結構雖然為習書的初級階段,是較為簡單的基本功,卻也是神采的載體,所以對臨摹應持有審慎的態度對待,切勿只重形質而輕視神采,也勿棄形質而獨取神采,要將“眼中之字”進行理解和揣摩,轉化成“胸中之竹”,這也是對今后創作的積累。“手中之字”即臨摹者通過特定的手段將“胸中之字”書寫出來。每次觀察后臨摹對字帖都有新的體會,便會對之前的“手中之字”不甚滿意。這就是筆者所謂的“眼高手低”,這都是對“胸中之字”的提升的表現。因此,恒心和毅力才是學好書法的關鍵。興趣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往往“三分鐘熱度”,只有循序漸進,有目的地進行訓練,提高手上的功夫。只有在掌握好一本字帖,打好基本功能之后再換別的字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才有可能達到“貴越群品”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黃鴻瓊.書法教程[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
[2]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李志剛.論書法臨摹中的空間與結構[J].時代文化月刊,2008(1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