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摘要: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愿意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至此“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拉開序幕,目的是尋求各國之間相互合作,打造互利共贏 “利益共同體”。這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同時,挑戰也不可忽視。
關鍵詞:“一帶一路” 挑戰 機遇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055-01
當前中國正處在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十八大之后,中國經濟發展被重新定位為“新常態”,即當前中國經濟處在轉變的新時期:經濟增長速度不再是過去的高速發展繼而轉向中高速發展;同時產業結構面臨調整從過去的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
與此同時,世界也發生著深刻又復雜的變化,國家、地區之間相互合作日益增加,全球化大勢所趨。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對外開放又是我國一直秉持的基本國策,所以中國的轉變必將會影響全球治理體系的轉變,而“一帶一路”的提出,將更加推進各個國家及地區之間共建命運共同體,以推動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
早在2100多年前,漢朝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一條貫穿東西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2000多年后的21世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期間,又一次提出“絲綢之路”,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這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有利于各個國家與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是全新的合作發展理念,要求中國同相關國家地區創建雙多邊合作機制,目的是為了推出基建、交通的互聯互通及經濟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等措施。[1]依賴“絲綢之路”經濟、人文、商貿的千年傳承,并賦予其新的合作意義。[2]但是在發展“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必將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風險,我們應當科學理性地對待并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
一、消除疑慮,實現共贏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影響范圍涉及三大洲60多個國家及地區,但各個國家發展程度不同,經濟、政治、文化背景有差異,想要尋求合作協調發展是有很大風險的。尤其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勢頭強,很多國家對中國有偏見,對實行“一帶一路”戰略是有疑慮的,甚至認為中國實行此戰略的意圖是擴張主義。那么消除這些國家及地區的疑慮就很有必要。
二、求同存異,創新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同時也肩負著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想要參與投資建設的國家和地區受益,必須提出一種新型貿易投資方式。但是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大相徑庭,程度也參差不齊,尤其是金融危機過后,中國及周邊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勢頭迅猛,而一些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卻遭遇瓶頸,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協調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協調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要積極創建并運用創新理念和創新規則,構建跨區域協調機制。要形成雙多邊創新合作,完善合作機制,真正實現互利共贏。
第二,要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良好貿易投資環境,同沿線國家地區尋求合作模式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加強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信息交流,實現信息共通。
第三,大力支持新興貿易發展,跨境電商、邊境貿易等都是今后貿易發展的方向,想要又快又好地發展,各國和地區就應當在海關、邊檢等方面多交流、多合作,形成方便快捷的雙邊多邊發展模式。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投入足夠的耐心,最終要贏得沿線國家的信任與支持。
三、規避風險,建立機制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倡議國,中國國家利益勢必要得到保障,中國一向主張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一帶一路”戰略的目的也是為了同沿線國家及地區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等合作,并打造命運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
但是,對外投資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是巨大的,這類投資的特點是投資額大,回報周期長,對投資國家的商業環境不明晰,期間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要承擔巨大投資風險。
同時,必然會遇到大量人員在外勞務及聘用一些外國工人、管理者的現象,那么人員的福利管理又將是一項難題。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走出去”的企業要有絕對自信,充分了解自身切實情況對外投資;其次,要建立切實可行的投資風險機制,用法律合同條文約束企業,切實保護雙方利益;最后,對于員工管理,企業應做到積極交流溝通,對員工多關心,幫助其解決困難,保障人員的合法利益。
“一帶一路”戰略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與發展,通過交流化解矛盾和沖突,致力于加強中國同沿線國家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發展與合作,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作出了巨大貢獻。2017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更加證明了這一戰略的可行性,期間,各國各地區政府、企業商討合作機制,達成合作共識,涵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類,最終取得共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
參考文獻:
[1]姚婷.“一帶一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J].檢察風云,2015(9).
[2]張建平,李敬.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俄合作新機遇[J].俄羅斯學刊,2014(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