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輝??
摘要:未成年人是家庭和國家的未來,其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監護。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主要是其父母或者關系密切的人,正是由于監護人與未成年人關系最為親密,所以公眾對監護人的監護失職行為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因為我們任憑本真的內心相信最親密的監護人會保護好未成年人。但是,現實中由于監護人失職導致未成年人傷亡的事件頻發。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李鈾牽頭,并聯名曾蓉、劉建軍等13位全國政協委員,向本次政協會議提交了《關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疏忽)行為“入刑”的建議》,呼吁追究失職監護人的責任。該提案表明,我國兒童的第一死因是意外傷害。中國每年近1000萬的孩子受到意外傷害,其中重傷及殘疾者超過100萬,死亡兒童達到10萬,平均每天死亡270余名。[1]而這些傷害事件中,大多數與監護人的監護失職直接相關。
關鍵詞:未成年人 監護失職 入刑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061-02
近年來未成年人監護失職事件比比皆是,比如: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天津南開區商場“兩兒童墜亡事件”;渝湘高速彭水段“4歲男童誤入隧道,上演高速驚魂逆向奔跑連躲七車事件”;安徽六安“母親背對玩手機,四歲男童掙扎三分鐘泳池溺亡事件”;安徽六安“兩歲孩子小區內遭碾壓,母親玩手機渾然不知事件”;貴陽市“父母忙發微博,四歲兒子走失事件”;深圳寶安“年輕媽媽玩手機,一歲女兒廁所水桶溺亡事件”等,讓人觸目驚心。如此嚴重的案件無疑是對未成年人人身健康權和生命權的侵犯,更是監護人嚴重失職的表現。但是,在我國歷代相傳的思想中始終認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附屬品”,孩子受傷或者死亡,父母原本就已經肝腸寸斷了,只要父母不是故意侵犯孩子人身健康權和生命權,就不追究其法律責任。現實的案例表明,如果是幼兒園園長將孩子遺忘在車里,致兒童窒息死亡的,會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園長的法律責任。同樣的情況下,如果是父母將孩子遺忘車內,則僅僅父母自責、悔恨了事。難道父母的身份就成為其監護失職的“免死金牌”?當然不是。
我國現行刑法對監護人的行為規制較為薄弱,僅有遺棄罪和虐待罪,但是又不能完全包括所有對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的情形,并且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利于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目前我國對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民事規范中,其他法律法規中體現得比較少。監護人的責任方式及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較單一,無法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以充分實際有效的保護,如果僅通過民事規范來調整,很難最大限度地、全面地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且部分不當的監護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已經超出民法調整的范圍,有必要通過刑法加以規制。
一、國內外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的法律考察研究
(一)國外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的法律考察
國外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相對比較完善,對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規定。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說明:一,國外對未成年人監護失職行為,罪否的認定;二,國外對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罪的主觀因素認定分析;三,國外對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犯罪中的失職行為和未成年人年齡限制分析。
美國在很長一段時期關于虐童和監護失職的法律規定也屬于空白區,隨著震驚全美的“瑪麗案”后,美國社會開始全面重視虐童和監護失職的問題。之后,1974年通過了專門針對兒童受虐的法律——《兒童虐待預防與處理法案》(CAP-TA),該法案將“兒童虐待和忽視”定義為:父母或看護人近期的作為或不作為,導致兒童死亡、受到嚴重的身體或情感傷害、遭到性虐待或性剝削及其他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作為或不作為;對兒童的忽視,指父母或其他對兒童負有責任的人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或監管,但經濟上無條件供養屬于例外。不僅美國有相關規定,日本《虐待兒童防止法》也作出相關的規定。其中規定有未成年人撫養權的人,有未成年人監護權的人以及現撫養人對于所撫養的兒童有身體虐待、性虐待、疏忽照顧、情感虐待四種行為的,都認為是虐待兒童。從各國對兒童虐待的限定可以看出,多數國家已將“忽視”和“照顧和監管不周”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犯罪,只是罪名上有所不同,有的稱其為虐待兒童罪,有的將其認定為危害兒童罪或者其他。
各國關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犯罪的主觀方面的定罪認定存在兩種情形:一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監護失職行為可能使未成年被監護人的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傷害或導致其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當然實際中多數是持“放任”的心態)。如《德國刑法典》171條“違背監護或教養義務罪”中規定:“嚴重違背對未滿16歲之人所負監護或教養義務,致使受監護人身心發育受到重大損害,或致使該人進行犯罪或賣淫的”,可見此罪僅將故意犯罪的行為入罪。二是“過失”,即監護人已預見自己的監護失職行為可能導致未成年人遭受上述傷害但輕信能夠避免,或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如《希臘刑法典》第360條規定的“疏于監督未成年人罪”,其表現形式包括:“(1)有義務對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進行監督的人,不阻止其實施犯罪或者從事賣淫的,如果其他條款沒有規定更重的刑罰,處不超過1年的監禁。(2)過失地實施前款所指的不作為的,處不超過3個月的監禁。”由此可知,該犯罪將故意和過失行為都入罪。
(二)國內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的法律考察
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應當獲得充分的監護權。對此,我國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特別法,分別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方面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權作了規定。但是從這些法律的現有規定來看,竟呈現出“重倡導、輕處罰”的特征,且沒有完全達到實際運用的效果。而《刑法》中也僅僅規定了虐待罪和遺棄罪,這些罪名都不足以包括所有對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的行為,且不能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因此需要依托《刑法》將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對其加以懲處。
二、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的國內理論分歧
關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是否入罪的觀點,國內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部分學者支持對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比如:全國政協委員李鈾牽頭,并聯名曾蓉、劉建軍等13位全國政協委員,向本次政協會議提交了《關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疏忽)行為“入刑”的建議》,呼吁追究失職監護人的責任。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姚建龍教授提出:“國家才是兒童的最終監護人,如果父母不能監護好孩子,國家有責任也有權力接管父母的監護權,并對失職父母追究法律責任。父母法律責任越小,孩子越危險。”另外,也有少部分學者不贊同監護失職入刑。這類學者認為:未成年人監護其實是很現實的社會問題,兒童監護的缺位或者說兒童盡職監護的缺位,與自身的家庭經濟條件、父母監護意識與能力等都有密切的關聯。即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管孩子,有意疏忽或者故意放任,而相反一些父母是沒有辦法、沒有能力管孩子。再說,一切都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國的傳統道德倫理與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既不能因為美國法律對父母的監護失職追刑責,未成年人保護的立法非常完善,我們就一定要東施效顰,我們應該依據中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借鑒吸收而不能完全地照搬照抄。
筆者認為,我國目前對于未成年監護人的重大監護失職的行為,刑法沒有對此進行詳細的規定。如此一來,現實生活中兒童墜樓、墜井、溺水、遺忘車內死亡等案件將會繼續發生,不但不利于對未成年人成長的保障,也間接地影響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實施效果。對近些年來發生的眾多監護失職慘案應該進行反省。因此,我國當前的刑事立法有必要進行反思,彌補現階段刑法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不足。
三、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未成年監護失職入刑對我國未成年人的保護有重大理論意義。首先,開啟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我國的確立與實施。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確立于《兒童權利公約》,該原則作為兒童權利保護的根本性原則被國際所公認,指導著加入國家的立法、司法和執法活動,特別是關于兒童根本利益的監護制度。該公約對兒童的定義作出了明確規定,即18周歲以下的任何人。加入該公約的國家都相繼根據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修改本國的未成年保護法及監護制度。我國也加入該公約,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理論認識等方面的局限,我國現行有關未成年人監護的內容零碎且單薄。在指導思想方面,未確立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落后于國際兒童權益保護的發展。此外,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權利個體地位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導致現實生活中監護人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兒童的權益還是經常被忽視,更不用期待最大利益的實現,并且依據現有的法律規定和制度設計,國家和社會對兒童的救濟不及時且不到位。我國的未成年監護失職入刑正是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我國的確立與實施。
其次,通過刑事立法規定此罪,可促使民眾家庭觀念的改變與促進相關家庭立法的制定。在中國,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家長雖然有失職或疏忽行為,但絕無主觀惡意,失去孩子已經很悲痛了,如果再追究刑事責任,明顯是痛上加痛,加深悲劇,難以接受。這種觀念明顯與生命權平等,與法律維護正義、預防違法犯罪的本義不一致,甚至與權責對應原則也不一致。因此,轉變觀念是監護失職入刑的基礎。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甚至設立“未成年人監護失職罪”,其只是一個事后懲罰性罪名,因而更應該是一個警示的、事前提醒式的刑事責任警示。換言之,我們的目標不在懲罰,而在于通過懲罰、確立懲罰標準等,讓人們加強事前預防意識,避免相似悲劇重演。在刑法已經強化監護人職責并對其失職行為承擔相關責任的同時,與監護相關的家庭立法應該緊隨其步,更好地促進刑法的實施,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總之,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能夠給現實生活中的失職父母提醒并加強其監護意識,正如姚建龍教授所說的那樣“父母越安全,孩子越危險”。
(二)現實意義
從現實的角度上來說,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加強了其監護人的責任,從法律上對其失職行為進行懲罰,可以減少現實生活中監護人嚴重失職的現象發生,更好地通過刑法手段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同時,未成年人監護失職入刑可以通過刑罰的威懾力,震懾未成年的監護人。
參考文獻:
[1]13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父母失職行為應負刑責.[EB/OL]. http://gongyi.ifeng.com/a/20170302/44549721_0.shtml.澎湖新聞網,2017-03-06.
[2]解立潔.論未成年人監護權的刑法保護——以虐待、遺棄行為為視角[D].華東政法大學,2015.
[3]張燕.從電影《刮痧》解讀美國針對兒童的家庭暴力立法及實施[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5(8).
[4]高麗茹.美國兒童保護制度的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11).
責任編輯:孫瑤